五读水浒才明白,李逵的娘是上不了梁山的,为什么这么说
做人,贵在有两知: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
自知之明就是要清醒地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自己有个相对准确地估计和衡量,从而量力而行。
而知人之智是指有知人识人的智慧,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了解他人的能力和长短处,适当为己所用。
正常为人处世的基础首先就是要认清自己,摆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也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如果不能看清现实,摆正位置,肆意妄为地一意孤行,甚至强人所难,就难免遭遇更多坎坷,遭受更多磨难。
《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可谓家喻户晓,他鲁莽急躁的性格也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李逵自己总是看不清自己,也就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

李逵之母原本就是上不了梁山的
李逵勇猛异于常人,率真且无心机,按说这样直爽的性子并不令人讨厌,但是李逵还有急躁凶残、行事鲁莽的一面。
因此,他在梁山上,除了唯宋江马首是瞻外,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最终结果不但众叛亲离,还落得个不得善终。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宋江就有着识人之智,他号称及时雨,经常扶危济困仗义疏财。
宋江清楚地知道李逵的性情,因此投其所好并善加利用,使得李逵对他忠心耿耿,多次不惜冒生命危险支持并维护宋江。

李逵算是个孝子,从他欲接母亲上梁山一起享福就可以看到他的孝心。
可是原本应是母慈子孝的戏码,却因李逵缺乏自知之明,又被宋江巧妙利用,落得个老母命丧虎口的凄凉结果。
有很多细读水浒的人曾分析:李逵之母原本就是上不了梁山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事情的始末。

埋下祸根
首先我们来看,李逵是怎么想起接老娘到梁山享福的,为什么他的这一想法最初遭到宋江的反对呢?
宋江醉酒写反诗被判斩首,押赴刑场之际,得李逵及梁山好汉所救,至此被逼上梁山。
宋江到梁山后,晁盖又率众弟兄帮他把老父亲和兄弟都接到梁山上,父子兄弟欢聚一堂好不乐呵。
这时,梁山上坐第四把交椅的公孙胜借机提出回乡探母。
公孙胜为什么此时提出回乡呢?
要知道梁山上目前看似一片欢腾的景象,却也暗藏着明争暗斗。

梁山上晁盖领头的原有好汉与支持宋江的后来者之间,可说是势均力敌,聪明的公孙胜看出将来会有权力相争,为躲开这样的纷争,他利用宋江家人到来的契机,提出回家。
可以说公孙胜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能够看清形势,明白凭自己的力量无法阻止梁山的纷争,只能找准时机及时抽身离开。
众人看到宋江一家团聚,对公孙胜探母的想法感同身受,自然都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就这样,有自知之明、能认清形势、抓准时机的公孙胜得以实现心愿:辞别晁盖及众兄弟,离开梁山回家探母。

梁山众位兄弟想不到公孙胜会至此一去不返,直到梁山打高唐州时,才被宋江派人请回助阵。
然而,此时的李逵却看不明白形势,他被宋江家人团聚,公孙胜回家探母之事刺激颇深,想起自己在家乡受苦的老娘,不禁放声痛哭。
宋江见此忙问李逵怎么了?李逵道:你们这个接来父亲,那个回去看娘,俺铁牛也不是土坑里钻出来的。
他也想要,接自己的老娘,到梁山上一起过快乐的日子。
这就是李逵的单纯了,没有看清自己在宋江心中的位置,他也看不出来宋江此时在梁山位置的尴尬。

李逵以为宋江能接家人到梁山,他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却没想到,他的想法一提出来,竟首先遭到自己最崇拜大哥宋江的反对。
李逵接娘的想法一开始是得到晁盖支持的,他还表示要派几个兄弟一起去接李母,然而却被宋江拦住。
李逵一听就忍不住责怪宋江偏心,只许他接老父上山快活,却由着自己的老娘在家里吃苦受罪。
然而宋江给出的理由却让人无法反对。

李逵性情鲁莽,一旦下山难免不会出乱子;
第二,李逵劫法场时被很多人看到,他的两把大板斧更是一个标签,走到街上定会引得官府出动。
为了李逵的安全着想,宋江才反对他去接母亲。
看看,多好的大哥啊,时刻关注的都是兄弟的安全,这样的想法就是晁盖也无法忽视。
可是架不住李逵思母心切啊,他对着宋江软磨硬泡,最后,得了个约法三章高高兴兴地下山去也,却不知就此埋下丧母的祸根。

宋江心机
其次,我们来看宋江的心机。
李逵是宋江的死忠粉,二人相识之时,宋江看出李逵是个武力值爆表,性格莽撞之人,在他的心目中,这种人很好利用。
因李逵好赌宋江便以利诱之,二人相交不深之时,宋江就舍了10两银子给李逵去赌,得李逵赞一个仗义疏财名不虚传。
自此,李逵为宋江赴汤蹈火,甘当宋江的马前卒。
李逵唯宋江马首是瞻,可宋江对他却只有利用,并不会因为李逵的死忠,就会对他高看一眼。
因此,李逵拿自己和宋江相比较时,宋江心里怎能痛快呢?

这就是李逵对自己的认知问题了,和领导比待遇,这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啊,李逵怎么可能达到目的。
再者,宋江几人刚上梁山不久,还没有站稳脚跟,梁山的众位弟兄都是有家口的,李逵是宋江的人,你去接母亲了,那其他兄弟呢?
梁山有能力把所有弟兄的家人都接上来养着吗?
因此,晁盖提出派人和李逵同去接他母亲之时,宋江提出反对意见,他是想尽量一碗水端平,借此事安抚众位弟兄,也顺便收买人心。

你看,死忠粉李逵的娘都没让接,别人就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大家都一样,也就都心里平衡了。
而且,李逵娘来了,那宋江在他心目中还会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吗?因此,宋江是万万不会让李老娘上梁山的。
可是,单纯的李逵不明白啊,他也看不懂这些弯弯绕,他就是想让老娘跟他享福,怎么就不行呢,却不知因此送了娘亲性命。

约法三章
宋江对李逵太了解了,知道他莽撞,很难独立做好什么事情,架不住李逵的软磨硬泡,他和李逵约法三章时指出:李逵性子太急,没人愿意与你一同前往,你自己悄悄去接娘吧。
这样既堵上晁盖等人帮李逵的路,也让李逵独自行事出现意外不得怨恨。
既然你李逵不知好歹,我就让你自食其果。
这是宋江针对李逵性格弱点的一种心机。
宋江与李逵还定下另外两个约定:一是不得喝酒,一是不得带他的两把斧子。
表面看来这都是为李逵着想,可是,谁都知道李逵嗜酒,独自下山没人看管,怎么可能忍住不喝,若因喝酒误事就和宋江没关系了。

这是宋江的第二种心机。
李逵没有了趁手的武器,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被擒获的风险肯定会增加,这也为宋江派人跟着李逵并救他性命埋下伏笔,至于宋江派人跟着李逵的真实目的,就另当别论了。
这是宋江的第三种心机。
大家看,因为宋江的识人之智,他才会针对李逵的性格,开出让他感恩戴德愉快接受的三个条件。
而李逵却不知自己落入一个心机男设好的陷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李逵没有自知之明,识人不清的一个表现。

可以说,这三个约定下来,李逵一下梁山,结局就已经注定:老娘是不可能上得了梁山的。
李逵莽撞没有朋友,又看不清形势,梁山上也不都是糊涂人,可是没人提醒他回家接娘的行为不妥。
这也是李逵缺少自知之明,情商低下致使其回乡之路遭受更多坎坷,造成丧母悲剧的一方面因素。

接走母亲
李逵兴致勃勃回到家乡,想要接走母亲时,遇到自己的哥哥来给老娘送饭,他又想让大哥和自己一起去梁山,没想到却被哥哥拒绝了。
李逵的哥哥李达是老实人,靠着微薄的打工收入养家糊口,能不饿肚子就不错了,想要享福不太可能。
但是,他却不看好弟弟在梁山上落草为寇,在他看来,梁山就是土匪窝,不会长久的。
李达不但自己不愿去梁山,也反对李逵接母亲去。
可是,被他奉养了十多年的老娘却嫌弃大儿子没有本事,不能让她吃香喝辣,所以,李逵一说要接她去享福,老太太就欢天喜地要跟着去。

因此李逵趁大哥不在之时,背着老娘踏上回梁山的道路。
一心想跟着儿子享福的李老娘怎么能想到前路坎坷,自身会丧身虎口呢?
早知如此结果,还不如听大儿子的话,在家里呆着至少还可能落得寿终正寝吧。
而李达因为认清了形势,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不想和弟弟同流合污,就避免了与母亲一同被害的结局。
李逵背着母亲上路,一路辛苦攀爬,山高路远,他的身体再好也有累的时候。
二人行至沂岭地带,那里山高林密,恰在此时,老娘说口渴要水喝。
如果李逵是个心思缜密之人,就会知道这样的地理环境,难免有野兽出没,在这里休息是不合适的。

可是,李逵鲁莽成性却不自知,他根本想不到这些,将瞎眼的老娘放下就自己去找水了。
如果李逵快一点找水回来,可能也会避免一场悲剧。
然而,李逵找到水之后,自己先喝饱,没有趁手的东西装水,又到附近的一处破庙里找个香炉,返回溪水边再装满水,才返回去找母亲,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一个行事没有章法之人,做事情不会考虑前因后果,只是凭着一股蛮力,横冲直撞。

李逵没有做好任何行路的准备,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劝解,一意孤行也是造成老母丧命的原因之一。
而且这一切难保不在宋江预料之中?以他对李逵的了解,李逵独自行事不出意外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宋江大概就希望有这样的意外出现,让李逵白跑一趟——只是这样的意外却送了李母的性命。

酿成悲剧
李逵拿到水却听得虎啸,李逵才着急起来,慌忙跑去找娘,可是,哪里还有老娘踪迹,只有自己的大刀还放着老娘休息的地方。
李逵手握大刀,四处寻找,蓦然发现地上有破碎的衣服和新鲜的血迹,他心知不好,循着血迹追到一个山洞旁,却看到两只小老虎在撕扯一条人腿,李逵悲痛欲绝,持刀杀死两只老虎。
谁知解决了两只小虎,还有两只大虎从后面袭来,李逵不愧是一员猛将,此时满腔怒火的李逵一心只想为母亲报仇,持刀再战,两只大老虎也没能逃脱,毙命于李逵刀下。
李逵一鼓作气杀了四只猛虎,可是,娘亲却再也回不来了。

他将母亲的骸骨收拾后葬在破庙附近,把那个香炉供奉在母亲坟前。
如此看来,李母离世纯属意外,除了李逵鲁莽不谙世事,好像与他人无关。
可是,不要忘了,宋江在李逵出发之后,还另派朱贵跟着他,如果真为李逵着想,为什么不让朱贵与李逵同行呢?
如果朱贵同行,李逵去找水的时候就不会把老娘一个人留在山里,或许就不会被老虎吃掉。
再者,如果宋江当初同意晁盖的意见,多安排几个兄弟随李逵回乡,人多力量大,也不见得就出现那样的后果。

可见,宋江从一开始就没想让李逵接老娘上梁山。
他派朱贵跟着李逵,大概也是想着如果没有他意料之中的意外出现,那么,朱贵会不会制造出意外也未可知。
结果,一个没有自知自明,鲁莽粗糙,一个又心机深沉,识人善用,李逵老母亲就是不遇到老虎,也是上不了梁山的,一切原本就都在宋江的算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