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谁吃了中国的玻璃?

2022-03-14 19:23 作者:鹤翼锋翎  | 我要投稿

原作者:博索

文章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Q5MTQ3Ng==&mid=2247483995&idx=1&sn=d4fa0f0423ad0f5cee63815a292a943c&chksm=ec3cd0e0db4b59f6108be370dbb542efe8f4efac206c1086a95ee62e476a18d15f7e3f19186a&mpshare=1&srcid=02218QOx3qDyWL6Xl7Wz4XPR&sharer_sharetime=1646561324249&sharer_shareid=0b55e493d45166338526f3617ac4db3c&from=timeline&scene=2&subscene=1&clicktime=1646563449&enterid=1646563449&ascene=2&devicetype=android-30&version=2800133d&nettype=cmnet&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exportkey=Ay3apE3IAFPmApuhIBgJucc%3D&pass_ticket=cMRIO7eAnAm9PPAF2YlvmO%2FoArPjZEzDD%2ForrMiuHNy%2FjXGv0YTLoqxUHMYliiXM&wx_header=3


       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人一直没有发展出成熟的玻璃技术,中国的玻璃技术来源于西方,而这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理论依据是,西方是实证科学,以烧杯、试管、望远镜、显微镜等为代表的玻璃仪器是实证科学和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石。中国重经验而轻实证,所以不能独立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事实果真如此么?中国的玻璃是否真的不像西方那样,闪烁着科学与智慧的光芒?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玻璃在推动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但若以此抬高西方的实证与科学精神,贬低中国人不具备实证与科学精神,其实质是西方主导的殖民地史观与学术霸权的外在体现。作为人类文明核心发源地的神州大地,玻璃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在漫长的华夏历史中,不是零星、孤立的存在。从先秦到晚清,玻璃技术的发展,是绵延不绝的。横向来看,从地域分布,到物品用途,都呈现出华夏文明独特的气韵与生活气息。

       为什么在中国,玻璃不像在西方那样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在谈起中国的时候,往往会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地大物博,意味着可供使用的材料丰富,人口众多,意味着可供选择的技术充足。

       在明代,桌子可以用实木的、可以用楠竹的、可以用青铜的、可以用石制的、可以用瓷制的、也可以用金属、石、木复合材质的。当然,也可以用玻璃台面做桌子,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易碎的玻璃未必适合日用。在中国,前有玉石、后有陶瓷,在两者的夹击合围之下,玻璃要想作为日用之具脱颖而出,难度着实不小。因为玉石与陶瓷的存在,玻璃在中国处于从属的地位。这在汝瓷身上表现的尤为典型,陶瓷是一种复合材料,里边是瓷胎,外边是釉层,而开片的釉层就是玻璃。我们经常说,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这个釉层就是透明玻璃层。 

       而在据说是玻璃原产地的埃及和以吹玻璃著称于世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囿于贫瘠的物产和屈指可数的技术,如果仅有的宝贝不拿来自夸,他们还有什么好吹嘘的呢?把玻璃与科学精神捆绑,是一种设计巧妙的话语陷阱,通过先射箭后画靶子的方式让人信服,进而兜售舶自希腊罗马的私货。但没有几个人意识到,那靶子是后来画上去的。按照他们的观点,玻璃在西方受宠的原因在于,玻璃因其透明的材质更适于观察,更方便纪录事物的发展变化,更适宜于发展出实验室模式的现代科学。实证科学比起“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的癔症思维,确是天壤之别的巨大进步了。

       “观察-实证”模型是不是最先进的认知方式呢?中国人不知道眼见为实么?当然不是,中国的圣王先贤“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始于但不止步于肤浅的现象级认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万物必原其理”。对传统中国人来说,物性之理、变化之道,万事万物的终极规律,才是更加值得探寻与研究的。

       因为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因为春夏秋冬往来交替。华夏民族不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与纪录,更由此揭示了天地运动的终极规律,中国人发明了历法,还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服务农业生产、生活的节气。如果止步于对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的观察,再多的眼见为实也难以完成星辰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对应关系。

       为了证明优于华夏文明,西方人为埃及“发明”了更早的基于“天狼星”的历法,用以预警尼罗河的洪水泛滥。不是比邻地球的太阳月亮,而是遥不可及的天狼星拥有更大的魔力导致尼罗河的洪水泛滥。按照这一逻辑,“发明”这一历法的人到底是埃及人,还是天狼星人?中医也是很具说服力的例子,在不依赖观察仪器的情况下,中医形成并发展出成熟的基于经络穴位、五藏六腑的医学理论,在诊断方式上,通过望诊,通过脉诊,来判断病情与症候。这套医学体系,在数千年的时间内,为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某些受到现代商业教育影响的医学专家缺少意愿和能力去理学习理解中医理论与技术,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真实意图,不愿承认认知能力低下,只是一味强调中医为封建迷信,是与科学相悖的。这是科学的态度吗?这是只想让中医药消失的态度吧。因为无法理解、掌握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这是西方线性思维方式与研究方式所不能企及的。因为我理解不了,所以你不科学,不正确,所以你需要被消灭。

       实验室式的直接观察的确能直观反映事物的变化现象,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很多时候正是拘泥于现象的观察,而遮蔽了对事情本质的探寻。没有所谓的现代电气学知识,没有像富兰克林那样用风筝做实验来证明雷云是带电的。中国没有几个人会做这种招雷劈的实验,但这并不防碍中国人掌握防雷技术,自汉代起,中国人就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筑防雷技术。有了这技术,中国诸多古建筑在风雨雷电中千年屹立。
       没有激光测距,没有卫星导航。徐州龟山汉墓南北两条平行的甬道各长56米,沿中线开凿最大偏差仅有5毫米,精度达到1/10000,南北甬道之间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因为不被机械的实验环境所束缚,不被僵化的实验过程所掣肘,才能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这世界上,只有深黯老庄哲学,最早建立以《算经十书》为代表的数学体系,最早建立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为代表的医学体系,最早建立以《齐民要术》《农政全书》为代表的农业体系,最早建立以《墨经》为代表的物理学体系、最早建立以炼丹术为代表的化学体系,最早建立以堪舆术为代表的地理学体系、最早建立以《灵宪》、《授时历》为代表的天文学体系、最早建立以《新仪象法要》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体系、最早建立以《更路簿》、《海道针经》为代表的航海学、最早建立以《考工记》、《天工开物》为代表的综合工业学术体系……的中国人才能理解,才能做到。

       西方人为什么要神话玻璃,可以参考犹太人营销钻石的手法。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吹嘘的越响,神话的越厉害,才能卖上更好的价钱。钻石如此、玻璃如此、西方科学、西方价值也是如此。为什么近几年越来越少听到这一广告了。因为钻石被中国人白菜化了。所谓白菜,就是让造物服务于社会,而非用物去物化人。无论在生活还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永远是自已和自己手中掌握的工具。在缺少计算机的情况下,中国人依然用算盘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发。以玻璃仪器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研究工具和以实验室为代表的实证研究方法是通往科技成功的道路,但并非是唯一的道路,也未必是最佳的道路。如果用我们的方式,用我们的道路,能更快更好的实现白菜化。再多的钻石与玻璃都只会黯然失色。

       玻璃窗、玻璃瓶,如果用心寻找,我们仍能从历史中发现这些本土造物的蛛丝马迹。至于这些器物为什么会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不见,我们可以给这个问题划一个大大的问号,就像破解谋杀案一样,围绕死者,在获益者中间寻找凶手。再结合玻璃在中国被消失的时间坐标点,就能接近问题的答案。玻璃是火的艺术,在这个世界上,玩火是中国人最擅长的,无论青铜制造、冶铁、烧制陶瓷还是制造火药,只有中国人把这些从技术发展到极致。玻璃与陶瓷,是中国制器史上同一大树上的两大分支,只是由于陶瓷在日用价值与艺术价值更优于玻璃,玻璃在中国的发展不像在西方那样一支独大。尽管如此,中国人在玻璃的制造与使用上也并不落后于世界。

       宋人笔记《夷坚志》记载了一则给玻璃瓶内壁贴金的故事:徽宗尝以紫流离胆瓶十付小珰。使命匠范金托其里。珰持示苑匠,皆束手。曰,置金于中。当用铁葭熨烙之乃妥贴。而是器颈窄不能。又脆薄不堪手触。必治之。且破碎。宁获罪。不敢为也……锡工者独前。取金锻治。薄如纸……押于银箸上插瓶中。稍稍实以汞。掩瓶口。左右澒挏之。良久金附著满中,了无罅隙。元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中就提到,真腊人在贸易中很愿意得到中国运去的玻璃珠,这种“水珠”实际上承担着货币的角色。此外,在明代及前后时期,曾经把中国本土产的仿水晶制品称作“硝子”,这一名词传入了日本,至今日语仍然把玻璃呼为“硝子”。目前全球最大的玻璃生产企业就叫旭硝子。这些史料足以证明,无论在日常生活应用,还是作为重要的出口产品,玻璃尽管没有广泛普及,但已不是作为听闻的存在。

       一些当代中国人有玻璃情结,认为玻璃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那是因为他们把玻璃与现代科学进行了绑定。这种绑定实质上是对西方科学体系与发展模式的认同强化与固化。置身西方科学体系与发展模式的暗室,就难以对传统中国科学思维方式与发展模式进行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玻璃在近代中国的回归,其实经过了西方文化体系的重新封装,它封装的东西,一个叫科学,西方科学,用以否定中国的科技文明;一个叫艺术,西洋艺术,用以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买办集团在同国家的对抗过程中,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要寻找强大的外援,外援越强大,他们抹杀、改写历史的实力与底气也就越强大,所能收获的好处也就越大。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买办利益集团与海外势力联合体的实力,他们一方面消弥原生文明与原生技术的优势,一方面无限夸大海外技术优势,以达到挟洋自重的目的。
抹杀中国玻璃发展史,是给包括西洋玻璃在内的西方文明中心说扫清障碍,为在中国推行西方殖民教育与倾销商品营造氛围,创造机会。

       既然高校里的吴国盛郑文锋们能把四大发明消弭于无形,那么买办恨国党们生吃玻璃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了。我们否定西方实证科学模式的唯一性,不是否定其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可能。而是为了重新认识被其否定与遮蔽的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与认知方式,是为了更好的继承与传播优秀的华夏文明。

       在美国,殖民强盗哥伦布已经被愤怒的奴隶后代掀翻在地。中国人是不是也该清理一下阴魂不散的文化殖民地的余毒了?历史的深处铭刻着人类探寻之路的曲折。时过境迁,并非所有人都愿意透过文字去探索曲折历史背后的意义,多数人更愿意相信曾经的历史一帆风顺。这种想法的原因只有一个:简单的头脑,向往简单的世界。 



谁吃了中国的玻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