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全宇宙》可以用节拍器分析吗?


大多数对《瞬息全宇宙》的解析都是集中在影评和美学分析,或者探讨华裔原生家庭的问题。我就不内卷了,换个角度来谈谈《瞬息全宇宙》。
我们在看《瞬息全宇宙》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这部影片是首先构建了一个优秀的商业片框架,再添加了大量天马行空的梗,最后回归了一个文艺片的人物关怀,这些共同构建了一个奇妙的混合体。但他首先有一个优秀的商业片框架,是符合节拍器的。
这次我回归老本行,帮人分析剧本技术,从结构上解决创作无从下手的问题。美学的事留给创作者和观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我不和你们纠缠这部影片好还是不好,我只说他有没有遵循节拍器创作。
节拍器是很多人又爱又恨的剧作工具,我会用节拍器分析《瞬息全宇宙》第一章节,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节拍器的运用。只分析第一章节的原因,是电影在第一章节基本遵循节拍器的基础上做了变奏,并用第二章节和第三章节做了节拍器的补全。所以只分析第一章节会更加容易理解。没理解我这句话的,看完分析,应该会更好理解我的意思,现在发车!

节拍器分析限于第一章《Everything》
- 第一幕,核心为人 -
开场画面:用一个镜子的镜头完成对叙事核心女主家庭成员三人的交代,明确核心人物。以及镜子中画面的切换暗示影片主要描写的是平行时空。同时结合音效制造一点不安全感和悬疑感。
如果你未来写的剧本是针对网络的,而非院线,切记一定不可用这种隐晦地表达,要直白给出最刺激和激烈的情节。仔细看奈飞自制类型影片,和国内的网络电影,就会发现如果没有开场的刺激场面,就没法形成对观众黏度,进而无法形成有效的持续观影,进而更无法形成有效的流量数据。
至于为什么院线电影在上网络不用做这种调整,不要问我,我也想知道!研究传播学的朋友欢迎来稿交流。
人物铺垫:到影片第十二分钟,把伊芙琳.王一家人的人设都交代清楚了。被生活重压的伊芙琳,善良而不知如何解决问题的丈夫韦蒙,带着同性情侣回家的女儿乔伊,对一家三口生活形成新冲击的公公。人物铺垫这个段落是很多剧作者处理不好的,总是花费不必要的篇章去做人物内心戏,冗长不好看。或者着急把世界观说清楚,而变得只有动作戏,让观众记不住人物。我们尝试把人放到事中间去,人总是要处理他生活中的事,这些事总是会给他各种困窘的。这么想这么写,就会好很多。

记住我的小贴士:节拍器第一幕核心是人,但人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去展现的。并且如果你能把这个人所要面对的问题、要做的事,在人物铺垫里巧妙写进去。后面很多节拍点你是不需费力大篇幅叙述的,进而第二幕以事为主,也会顺畅很多。
现在,想想关家永导演在《瞬息全宇宙》的人物铺垫这十分钟里在剧作和场面调度上做了哪些,让你记住了这一家人,列一个信息列表。
也记住要列出韦蒙的平行宇宙身份、洋人大胡子配角的内心诉求,还是其他什么也一并做了伏笔。看看导演在这十分钟里给了多少有用的信息,量有多大,观众为什么爱看这么大信息量?再看看自己的剧本有多少地方是没有填够信息量,观众为啥不在意你所写的人物的顾影自怜?
主题呈现:主题呈现作为一个节拍点并非一定是必要写出来的。当你的人物铺垫做的够好,主题就会自然呈现出来。最多加一两句台词点明。想想《瞬息全宇宙》想想《小丑》《新蝙蝠侠》还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他们都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费力。是因为他们在人物铺垫这里做的足够好。
激励事件:节拍器的产生,是基于西方英雄旅程的神话传统。所以在节拍器体系内角色踏上冒险旅程一定是要收到召唤的,这样的召唤一定是具有诱惑性(此处没有贬义)的,这个召唤可能来自于神启,也可能来自于旅程中的三种配角:伙伴、伴侣、导师。《瞬息全宇宙》里韦蒙在进入税务局大楼之后变身为阿尔法韦蒙,他逐渐成了对主角伊芙琳的有有吸引力的伙伴+伴侣。

在这个故事里,韦蒙既是伴侣也是伙伴,他承担了引导伊芙琳去了解未知旅程、教会她必要技巧的职责,同时还给观众以指导。而观众愿意接受指导,则是因为观众在人物铺垫哪里充分了解了伊芙琳并且与之共情了。而这个共情既来源于导演精准细致、多而不乱的人物铺垫,也来源于杨紫琼和其他几位演员的优秀表演。
但记住:院线电影的主角接收到激励事件的召唤/诱惑之后,往往都是会要退缩一次两次的。而网络电影着急展开后面的故事,往往缺少这个退缩和抗拒。这倒没有对错高下之分,仅仅是观众的消费场景决定的。网络电影就像街边小吃,制作简洁又好吃,但是你很难接受像米其林餐厅那样要有各种仪式感的部分。但你也不能就否认米其林餐厅的精致没有处理好食物的美味,但那种美味是与一道道工序和就餐的程序共存的。
对立发展:这是承接第一幕和第二幕承接的一个节拍点。主要是让观众知晓接下来发生的冒险是关于什么的,与主角对抗的敌对势力或者主角对抗的是什么?在《瞬息全宇宙》里,毫无疑问地就是那黑化的乔伊,至少在《everything》这个章节里就是这么表现的。当然很多作品里,真正的大反派出场多有隐藏,在本片里就用了一个扯淡的名字乔布.土巴卡来隐藏,且用平行宇宙战士版的女税务审计员来作为首阶段的直接交手敌人,进一步拉升黑化乔伊的神秘感和权威感。这个写作模式在很多动作类型片里都是惯用的,且多半都在影片进行到20-30分钟时完成。《瞬息全宇宙》也是这样。

- 第二幕,核心为事 -
承接开始:这里故事将要正式开始第二幕,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情节点:角色要去完成一个什么样的任务,越具体越好。因为观众已经在第一幕受够了关于人物信息的轰炸。他们一定要看故事了。《everything》在第一幕结束的时候已经无比明确了,就是伊芙琳要逃亡并在阿尔法韦蒙的指导下成为平行宇宙女战士伊芙琳来击败黑化的乔伊。

这个概念倒是和李连杰演过的《宇宙追缉令(THE ONE)》有几分相似,很多观众都看出来了,顺便一提,饰演韦蒙的越南裔演员关继威也曾是《宇宙追缉令》的副导演,估计与动作戏有关,韦蒙的第一选角是成龙,但因为制作预算原因换了他。所以原谅他奇怪夹子音,这是越南语发音习惯导致的。但他确实是一位擅长动作戏的男演员,他童星出道,成名作品就是《夺宝奇兵2》的上海孤儿豆丁。 B故事:类型片的B故事往往与情感相关,在《瞬息全宇宙》的大约第40分钟开始了一段对于伊芙琳与韦蒙的感情的描写。后面也不断给了伊芙琳在不同宇宙的韦蒙身上重新找爱情的情绪线索。但是请记住,好的B故事永远不脱离主故事线来讲。看一个紧张刺激的类型片,被强插一段爱情戏,大多数观众都会愤怒的。韦蒙也是在不断的冒险中给出他对于伊芙琳的吸引力。

游戏时间:顾名思义是需要给出娱乐性的情节来让观众觉得这个故事还有值得看下去的动力。《瞬息全宇宙》从伊芙琳对税务审计员喊出“我爱你”开始就彻底走上了这条无厘头的搞笑路线。当然如果观影经验足够丰富,在《南方公园》《瑞克和莫蒂》甚至《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里都能找到近似的观影体验,所以某些层面上《瞬息全宇宙》就是在打通这些电影宇宙之间的间隔。但是游戏时间的狂欢不能总是持续,观众总是要在狂欢后再看到反转以及后续的意义阐释。
中间点(伪胜利):括号里的(伪胜利)是我的某一些合作者特别愿意去使用的概念,这个概念很有趣,我个人觉得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操作思路。在第二幕的承接开始这个节拍点,给出一个行动目标。这个行动目标在中间点这里要失效/失败/转变。换一种类型片解释,爱情片里这节拍点往往都会发现苦苦追寻的帅哥美女是个渣,或者在侠盗片/冒险片里这个节拍点往往都是主角偷出来一个什么重要的东西却为了心爱的人被抓了。我这么一说,是不是感觉像是想起来好多影片,但又想不起那部具体的?慢慢想,所有听我讲解节拍器的人都有这样感觉。因为节拍器就是很成熟的写作工具,很多人都用,用得的不着痕迹,就是高手。用的不好就是流水线作品。那么《瞬息全宇宙》呢?确实不一样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拍器创作了。因为伊芙琳说到底并不是一个平行宇宙女战士,她是一个焦虑的妻子/母亲/女儿。当她在影片50分钟,面对黑化乔伊时,她开始害怕逃避了。

而她还根本没有完成哪怕是(伪胜利)的胜利。但起码她开始了对抗命运,争取获得更好的人生。这种反抗何尝不是一种行动目标,而她意识到自己终究是目前而不是消灭女儿的宇宙战士,这种目标的转变,也何尝不是一种(伪胜利)?
第二幕下半段开启, 事件要转向第三幕的“情”
危险逼近
深渊时刻
灵魂抉择
在标准的类型片节拍器中,这三个节拍点是要完成中间点(伪胜利)之后,角色意识到真正的危险是什么?是自身的胆怯而不是敌人的强大?或者敌人还有更强大的武器比如死星?这个危险如何迫近,将角色打入自己心灵的深渊,最后再完成灵魂的抉择/觉醒,去奔向第三幕的反击。
而从中间点(伪胜利)开始,《瞬息全宇宙》已经有点不一样了。他又是如何处理的呢?黑化的乔伊打开了一个平行宇宙,让伊芙琳看到那个黑洞化的贝果面包,让母亲伊芙琳去体会感受自己恨不得自我毁灭的内心感受。
紧接着用铁血的公公杀出,不断逼迫伊芙琳去成长为女战士,打破了原本节拍器在这里的叙事节奏,并引出伊芙琳在全片第二章节《everywhere》审视自己的教育和成长过程,最终完成爱与和解去打破子女受到伤害的循环。因此《瞬息全宇宙》的第一章节其实大部分是在遵循节拍器创作的,但在节拍器的第二幕中间点这个部分开始变奏。

- 第三幕,核心为情 -
高潮
大结局
主题升华
通常节拍器,在第三幕都是要加速的。 因为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已经交代非常清楚了。灵魂抉择也完成了。接下来就一定是主角燃动自己和观众去对最终的敌人/威胁去发起挑战。如果是爱情片,这里一定会有海边追回爱人。如果是星球大战就得炸死星、杀皇帝。《瞬息全宇宙》在《everything》这一章节就开始对节拍器的变奏,主要是基于伊芙琳的母亲这个角色特征来做。那么在这一章节原本应该燃起来的第三幕情节,创作者反而给出了伊芙琳纠结要不要杀死黑化乔伊的情节,而不断Push给出压力的角色换成了公公。甚至在灵魂抉择这里给了伊芙琳一个纠结要不要遵从父亲指示杀死自己女儿的情节点来迷惑观众。
而在下一个章节《everywhere》中,导演才给出了真正的第三幕情节:韦蒙引领伊芙琳走出内心困境,用爱与和解去拯救女儿拯救身边所有的人。
但是导演还是给了一个貌似大结局的战斗场景。不过大多数观众都在看了伊芙琳被多元宇宙的信息超载倒下这个情节时会很懵,因为这里是做了反处理的。不过这倒也是合的上多元宇宙有多重可能性这个影片噱头的。 《瞬息全宇宙》导演编剧关家永并没有抛弃节拍器,而是在遵循节拍器的基础上,做了第二幕后半段到第三幕的主题变奏,基础是伊芙琳的母亲角色属性,然后延后到《everywhere》这个章节完成原本在传统节拍器第三幕就要完成的主角燃情反击戏码。只不过最后伊芙琳反击的并不是宇宙魔王,而是自己心灵困境。也不追求拯救世界而是拯救了身边的几个人,但这不就是平平常常的英雄吗?不就是我们需要的成为的那种英雄吗?走出自己困境,拉着身边的几个人走出困境。只不过她恰好用到了平行宇宙自己的能力,就觉得不够酷炫?炫技大于实际意义了?
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想向创作多走一步,尤其像写商业类型片。记住:灵感需要技术支撑,一切抛开技术谈灵感和创意的剧本写作都是空中楼阁。在理解套路技术的基础上再打破规矩,尝试做出超越性的作品。 篇幅有限,对《瞬息全宇宙》的节拍器解读可能是潦草难懂的。但如果读过之后,觉得节拍器是个有趣的讨论话题,欢迎留言,我们未来专门去讨论类型片创作如何运用节拍器。也欢迎关注聲視的B站账号,未来你我可以在上面弹幕留言交流起来。
最后我想感谢已故的希德.菲尔德先生。您的书给了些这篇文章的模板,您的经验分享,也给了我继续分析剧作的动力。您作剧本编审的经验分享,也让我有了坚持做影视策划的动力。感谢你!希德.菲尔德先生。
推荐书目: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电影编剧创作指南》
《千面英雄》
《救猫咪》
作 者

茶壶道长
十年影视策划
二十年影视边缘从业者
三十年游戏宅
爱家人,爱祖国,爱不完美的自己
主编:栗子
排版: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