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连珠铳文章的一些补充
原文连接:【清代火器连珠铳:为什么会被康熙弃而不用?-哔哩哔哩】 https://b23.tv/EK4wHew
笔者只是从较客观的角度来讲关于连珠铳的一些问题。
笔者个人觉得关于连珠铳的记载可能带有一定程度上夸大或误解的嫌疑,甚至也很怀疑连珠铳是否存在(但其点仅为猜想)。
先提一个问题:最早记录连珠铳的史料是什么类型的史料?
我个人查到的最早记录的史料是《阅微草堂笔记》,然而问题是这是一本后世人所创作的小说,不具备当时当事的特征,并且也会带有作者大量的主观色彩,所以个人觉得极有可能里面的内容被夸大或误读。不过个人觉得原文原文被误读的可能性更大,原文:
遂堂言其先德“本浙江人,心思巧密,好与西洋人争胜,在钦天监与南怀仁(西洋人,官钦天监正)忤,遂徙铁岭,故先生为铁岭人。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拟献于军营,夜梦一人诃责曰:上帝好生,汝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噍类矣。乃惧而不献”。
网络上传它能连发可能是因为受“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这句话的影响,但个人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指它总共可以装二十八发,而不是一下子可以射出二十八发。
另外,关于洛仑佐尼枪(连珠铳原型)也有一个网络上流传的一个错误:很多人提到他的时候会说这是英国发明的(其实关于现在的一些关于连珠铳的论文也只是说康熙的那把是英国进口的),但问题是这种枪是意大利人发明的……(顺便提一下原文连接里写了它能不能连发)。
而且网络上还经常流传着一个讲法:康熙见到了之后为了防止汉人做大做强就毁了这个武器并流放了戴梓。


先是原文中“拟献于军营,夜梦一人诃责曰:上帝好生,汝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噍类矣。乃惧而不献。”可以看出戴梓并没有献上连珠铳(然而你要说戴梓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汉人我也不会说什么……),所以谈何让康熙感受到威胁……
还有就是戴梓被流放,我查的很多资料都是与南怀仁政斗失败,与造火器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