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饮食文化——云南独特的11道茶食文化
来源:食悟者
作者:食悟者
导读:在云南,民间喝酒会说成“吃酒”,喝茶同样会说成“吃茶”。通常所说的“吃茶”,有真正意义的喝茶、品茶之意,但云南民间也确实存在名副其实的“吃茶”的饮食文化。“茶食”是云南各民族在特定年代为了生存难以离开的“充食、当菜、解渴、做药”的珍品,是养生的重要物品,属于“茶养”范畴。本文给大家介绍云南独特的11道茶食文化。
01.基诺族的凉拌茶
凉拌茶是基诺族的一种传统食茶习俗。基诺族在野外劳作休息时,砍一节粗大的竹筒,横剖两半作容器,再采下新鲜的茶叶,适当揉碎后放入容器中,注入适当的山泉水,加入随身携带的盐巴、辣子、大蒜及樟脑尖等佐料,拌匀后即成一道既可以解渴提神,又可以佐餐的“茶菜汤”。

基诺族的茶菜汤
凉拌茶的另外做法是先烧一锅开水,将茶树一芽二叶鲜叶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随后将茶叶捞入小盆中,放入盐巴、辣子、味精等佐料,拌匀后即食用,是名副其实的“吃茶”。

基诺族的凉拌茶
02.笼茶
笼茶,是方言,意为面茶,是用茶水煮面粉而成。成品半透明,粥状,鲜甜焦香,湿润可口,尤宜老人食用。茶,据考证起源于云南,并成为世界公认的天然保健饮料。纵观云南的各种饮茶习俗,我们可以看到,都非常看重实用性,如解渴、去腻、果腹,增加某种香气等,吃笼茶就是云南人以茶果腹的体现。
笼茶主要用料为面粉、滇绿茶、白糖等。制作时,锅上火,焙香芝麻、花生米,取出舂成末;就锅下面粉,炒至发黄出香味,取出过筛,入盆用清水调稀。炖锅上火,注入清水适量,沸时放入茶叶(用纱布包住),用旺火煮3分钟左右,取出纱布包,下白糖、猪油;沸时淋入面浆,不停地搅动,同时下芝麻、花生,熟时入碗即可食用。

笼茶
03.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也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明代时期的《徐霞客游记》中就记载了徐霞客到鸡足山时,鸡足山“宏辩诸长老邀过西楼观灯,楼下采青松毛铺藉为茵席,去桌趺坐,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这是当时诸长老请他品尝今闻名遐迩的大理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
第一道“苦茶”: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后投下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煮沸一会儿即斟入牛眼盅内,按辈分先后,长者第一,依次敬献。第二道“甜茶”: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白族特制的一种奶制品)、核桃仁、芝麻、红糖等配制调和后斟入小碗或大茶杯内,八成为宜。第三道“回味茶”:在茶杯中先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然后用沸水冲至半杯为宜。客人接过茶时旋转晃动,使茶水与作料均匀混合,趁热品茶。

第三道“回味茶”
04.瑶族油茶
瑶族地居高寒山区,进食油茶热气腾腾,寒冷顿消。香喷喷的油茶,名曰茶,实为茶羹,具有刺激神经,兴奋大脑,治疗感冒,发汗驱寒,健胃通乳,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等功效。初尝,又苦又涩,晚上喝,致失眠。喝惯了,则上瘾,一日无茶,如病缠身。

瑶族油茶
瑶族油茶主要用料为粗茶叶、米花、炒黄豆、炒玉米、熟芋头、熟红薯、熟粉丝、焙花生米、精盐、猪骨汤等各适量。制作时,茶叶入碗热水稍泡,去水留叶。盐入热锅焙后待用,芋头、红薯切片,粉丝切成段。锅上火,下茶叶、姜丝,煸干,下猪油、豆豉、盐爆香出味,注入猪骨汤熬煮。沸后,下花生、米花、玉米、黄豆、芋头、红薯、粉丝和适量开水,煮至糊化,撒上葱花、香菜即可食用。

瑶族油茶用料
05.布朗族的腌酸茶
布朗族喜欢吃茶、喝茶,尤其喜欢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独创了制作晒青毛茶和酸茶的方法。布朗族酸茶又叫“腌酸茶”,主要流行于勐海县布朗族聚居的布朗山乡。酸茶既可以做菜上餐桌,也可用开水冲泡作饮料,还可以当零食直接放入口中咀嚼。
每年5—6月间,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用锅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风、干燥处摊凉10天左右,使之自然发酵,再装入粗长的竹简内,压实、封口后埋置于房前屋后的地下干燥处,以土盖实,埋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食用。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消除疲劳等功效,是布朗人的美味保健食品。

布朗族的腌酸茶
06.永胜油茶
“丽江粑粑鹤庆酒,永胜油茶家家有”。这是流传于滇西的俗谚。永胜油茶,分早茶和午茶,但都要伴随着吃点食物,如粑粑之类,即所谓的“下茶”,如同喝酒用下酒菜,不然,空着肚子喝油茶,也会引起茶醉,严重的还会呕吐。也有的直接用油茶泡饭吃,以茶代替菜和汤。永胜油茶,有甜咸之别。不论吃甜吃咸,都用油、米、茶、花生、麻籽、核桃,吃咸加盐、生姜等辛香料;吃甜则加糖、蜜。喝油茶,茶具应是小圆盅、白瓷小碗,它跟黑褐色带土黄色的茶汁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亦颇具茶文化氛围。

永胜油茶
甜油茶制作的主要用料为绿茶、大米(或面粉)、花生泥、芝麻泥、核桃末、麻籽泥等各适量。制作时,大米淘洗干净,晾干,冰糖擂碎。用小砂罐一只置于火塘边,下猪油,热时下米,炒至金黄色,放茶叶,用筷子搅动,冲入开水,煮5~10分钟。碗内放入花生、糖、芝麻、核桃、麻籽,将油茶水沥入碗内,放入蜂蜜而成。茶罐上火塘,冲入开水,用筷子搅一搅,叫做“煨茶不用巧,二十四道搅”。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无茶味即可食用。

永胜油茶配饵块
07.侗家油茶
侗家茶油茶,是侗家每天早晨的传统佳食,也是待客的美食。它既清脆香甜,又有一种苦良的滋味,使人提神醒脑。侗家人如果出外地吃不到油茶,容易感到身子不舒服。吃油茶,是侗家人的茶礼。每年大年初一早晨,亲朋相互拜年,喝的就是油茶。

侗家油茶的用料
侗家油茶主要用料为绿茶、糯米、焙花生、焙香黄豆、茼蒿、菠菜、葱花、盐、茶油各适量。制作时,糯米淘洗干净,晾干为阴米;锅上火,注入茶油,四成热时,下阴米炸呈米花,捞出沥油,盛入盘。茼蒿、菠菜洗净,切成段。茶油入锅上火,热时下糯米炒焦,待焦米冒出一丝香烟时,下茶叶、盐拌炒,注入清水,煮至沸滚即成。食用时,全家人围坐火塘边,将碗置于桌上,在每个碗里放上茼蒿、菠菜、葱花,浇入滚开的油茶水,每碗放入阴米花、花生、黄豆,连汤带渣而食。

侗家油茶
08.糌粑酥油茶
糌粑酥油茶,是迪庆州藏胞的两道名食,因其食用配套,往往连在一起。糌粑,是藏语,意为青稞炒面,是把青稞炒香,磨成面,和以酥油茶汁,用手指捏成坨而食。酥油,是用牦牛之乳经提炼除去奶渣,油脂凝固成饼。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每天不可少的饮料,有“饭可以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天不喝”之喻,说明酥油茶是高原藏胞身体的需要。

酥油茶配糌粑
酥油茶主要用料为砖茶、鸡蛋、核桃仁、芝麻、麻籽、精盐、酥油各适量。制作时,将核桃仁、芝麻、麻籽焙香,舂成泥;蛋液入碗,调化;砖茶入茶壶,注入清水,烧开成茶水,保持微沸状。将酥油筒洗净,放入酥油、盐、芝麻、麻籽、蛋泡,冲入热茶水,上下来回提打木塞,打至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倒入木碗即可配糌粑食用。

酥油茶的用料
09.麻籽茶
麻籽茶,是碧江傈僳族特别喜爱的一道茶食。麻籽,民间当作零食,而傈僳族同胞将其与茶配食,既洁白可口,喷香诱人,又润燥滑肠。麻籽茶主要用料为大叶茶、麻籽、盐(糖)。制作时,大叶茶用温水稍泡,去水留茶;麻籽入锅焙黄,取出冷却后放人石臼里舂成泥。锅上火,放入茶叶、麻籽、清水煮沸6~7分钟,取出滤去渣。汤汁入锅,用旺火烧开,放盐入碗即可食用。
麻籽茶
10.漆油茶
漆油茶,是怒族十分喜爱的食品,也是款待客人的佳品。如果谁家未能让客人喝上可口的漆油茶,就会被认为待客不敬。漆油茶味道酥香,咸苦兼有,有健胃、舒筋活血之功效。2018年入选怒江州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漆油
漆油茶主要用料为茶叶、漆油,调料有食盐、芝麻、核桃仁等适量。漆油茶与酥油茶、猪油茶的制作方法相似。制作时先将茶叶放入盛有沸水的茶里浸泡,待茶水色浓后,将茶水倒入打茶桶(一般用竹子或椿木掏空而成)内,放入适量漆油、核桃仁、芝麻等适量,食盐少许,然后用打茶棍不断上下抽动和打搅,待漆油与茶水相融时即可倒出饮用。

漆油茶
11.德昂族的酸茶
居住在德宏的德昂族,自称是古老的茶农。德昂族的始祖——达楞和亚楞在《古歌》中提到:德昂族是古老的茶农,是从茶神的传说中走来,浑身飘逸着茶香的民族,茶叶是德昂人的命脉,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有茶山的地方就有德昂人的故事。
德昂族制茶均为土法加工,分干茶和湿茶。干茶即今晒青茶,湿茶又称酸茶,史书上称为“谷(或沽)茶”。除制作传统的晒青茶工艺外,德昂族还有自己特有的“酸茶”制作工艺。最早的酸茶是进餐时的佐餐菜肴,由于德昂人生活于亚热带地区,气候多湿热。当地饮食喜酸,因酸食能消暑热,由此酸茶是应气候和饮食习俗衍生的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