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者指出《山海经》记载了元素周期表,比门捷列夫早800年
韩国学者鞠龙辉指出《山海经》记载了“元素周期表”,准确到了元素周期表的7期12系,比门捷列夫早了8000年。 很多人看到这则消息,肯定会认为是无稽之谈。 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更夫,在大约150年前发现的,而《山海经》则是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这两者怎么可能会有交集? 笔者也同样持有这样的疑惑,但是看到了鞠龙辉的论证,不由得叹服,确实如此。 这是因为鞠龙辉在《山海经》里找到了一段话,这段话是大禹说的: “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 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封于太山…… 七周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 笔者简单地译成白话文。 天下有名的大山脉一共有5770座,64056里,其余的小山就太多了,不用记住它们的名字。 其中产铜的山脉 有467座,产铁的山有3680座,这些金属矿藏都被封印在地下。 这段都比较好理解,大禹也指出了铁矿比铜矿要多得多,这也符合常识,最为关键的是下面这段: 大禹说,这些地下的矿藏啊,一共是7大类,12个系列,聚合分散,都在他们之间的发生。 这与元素周期表不谋而合,因为元素周期就是7个周期10个系列,再加上比较特殊的两个“镧系”和“锕系”,这不就是12系吗? 元素之间的变化,这不就是化学反应吗? 难道仅仅用巧合解释吗? 除此之外,鞠龙辉还有一个研究结论。 研究《山海经》不能仅仅局限在东亚,而是要把山海经看作是世界地理杂志。 这样一来,很多在东亚找不到的东西,在世界其它地方就找到了对应物。 比如马里亚纳海沟有一处海水只进不出,每年流入海水达到了640亿吨,这不就是归墟吗? 比如美洲的十三座山脉,正与大荒东经的十三山相对,而内华达山则是最高的荒山。 比如女娲和伏羲的交尾图,是不是DNA双螺旋? ……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山海经那个时代的中国,曾经是名符其实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甚至是世界的领导者? 当然了,这个猜想还有待证明,但是《山海经》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却是确实无误的。 山海经浪漫的行文,瑰丽的描述,造就了李白,李贺, 李商隐,苏轼,李清照,鲁迅,任、任正非…… 华为的鸿蒙系统,麒麟芯片,鲲鹏处理器…… 这些灵感都出自山海经,华为就是以鸿蒙初开天地的气度, 成为民族企业的骄傲,在美国打击下,仍然能开发出Mate50,400万部瞬间卖空。 这就是中国人的心态,只要你能抗住,剩下 的就交给我。 对于中华文化的瑰宝,教育部自然也不能落到后面,《山海经》列入中小学必读书目,更是众望所归。 中高考的出题老师,也把眼睛瞄准了《山海经》,这让没有读过山海经的学生,叫苦不迭。 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是文化 复兴,最近几年提出的“四个自信”里有文化自信,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