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见“老乡”——曼达蜥小传
2.43亿年前的坦桑尼亚是一片神奇的大地:早期的伪鳄类占据着生态位的顶端,统治着曼达组;以阿希利龙为首的鸟跖类势力衰微但数量众多,食性广泛;二齿兽类和犬齿兽类的优势依旧没有消失,它们遍布这片土地……

而之前我们说到,在曼达组的利弗段出土了欧文蜥科的鲁胡胡蜥,在鸟跖类和伪鳄类均丰富的曼达组,鲁胡胡蜥作为副爬显得很孤独。但是在2012年,古生物学家们在利弗段再次发掘出了一种副爬行动物,并且在2018年进行了命名、建属和描述(鲁胡胡蜥直呼内行),它,就是纳德拉曼达蜥(Mandaphon nadra)。

曼达蜥的种名“nadra”在斯瓦希里语里是“罕见”意思,意指在利弗段,前棱蜥类是数量相对罕见的,所以鲁胡胡蜥和曼达蜥生存在这同一生境,也算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了,只不过呢,曼达蜥属于前棱蜥超科—前棱蜥科—弱肋蜥亚科,而鲁胡胡蜥属于前棱蜥超科—欧文蜥科,所以这两个老乡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近的就像你二大爷他三儿子的五闺女一样,虽然是亲戚但是关系已经难捋清了。

曼达蜥的正模标本NMT RB167是一个头骨和一小部分椎体。头骨长约35毫米 ,呈典型的三角形,和绝大部分前棱蜥类一样。外鼻孔的前缘比前颌骨最前面的几颗牙更向前,从侧面看,像一个球;并且外鼻孔呈亚圆形,并不像那些非前棱蜥超科如夜守龙、大暮蜥那样前后扩张。
前颌牙本身很大而且是锥形的,与典型的弱肋蜥亚科成员的齿形有一定的区别。依照其它的前棱蜥科成员牙齿推测,它可能也是一种植食动物。

曼达蜥的下颌骨很高厚重,这点可以轻松的将它和同生境的鲁胡胡蜥区分开来,但是由于保存状态不佳,不能确定准确的高度。

虽然曼达蜥遵守了前棱蜥科的传统艺能——一般只有头,但是这年头为了出名总得找个方法,就像某些网红为了红甚至可以直播鞭炮炸丁丁一样,曼达蜥选择的就是偷偷的保留一些颅后部分,包括了一点点颈椎和乌喙骨。

目前的分类认为:曼达蜥属于弱肋蜥亚科的基干位置,比硬蜥族和弱肋蜥族更加原始。但是还有许多的东西有待考证,因为曼达蜥是唯一一个发现于非洲的弱肋蜥亚科成员,这对前棱蜥科的地理分布是有非常有趣的意义的。 一些研究表明:在三叠纪时期,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地区的环境与欧洲和非洲南部的高纬度地区有相似之处,所以非酋和欧皇是差不多的(确信)。
现在,在曼达组同时发现了欧文蜥科和前棱蜥科的成员,这种罕见的情况只出现在南非早三叠纪的水龙兽组合带。这次的发现,更是证明了喜欢干旱环境的前棱蜥科和二齿兽类是可以重叠的,在此之前,科学家们认为这两个物种之间由于生存环境不同几乎不会存在什么交集。
曼达组作为中三叠纪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层,带给我们的惊喜可能远不止这些,但是受限于现实原因,尚且还有许多谜团等待我们解开,希望在未来,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可以将2.43亿年前曼达组的景象呈现给我们,让我们看看,当初的世界有多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