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抽丝计划#034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2021-01-25 00:15 作者:_Qin_  | 我要投稿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罗伯特·麦基

       讲故事是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不仅仅是在我这个行业,各个行业都多多少少需要讲故事,生活中也需要讲故事。这本书相当厚,将近500页,从故事要素、故事设计原理、和作家工作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讲故事。即便不能称之为学术的教科书,也起码是本辅导材料工具书。

       作者把故事的结构总结成了三种方向,大情节、小情节和反情节。一般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大情节,也就是经典设计。

       多年来,电影的首要政治问题便是“好莱坞电影”对“艺术电影”。这些术语看似过时,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门户之见却依旧是那样的现实和明确。从传统上而言,他们的争论一直停留在以下框架之中:大预算对低成本、特效技术对美术构图、明星体制对集体表演、私人融资对政府支持、作者导演对雇佣枪手。然而,在这些论战的背后却隐藏着两种针锋相对的人生观。其决定性的分野已经超出了故事三角的底线:静止对变化,一个对作家来说具有深刻含义的哲学矛盾。

       好莱坞电影常常出于商业考虑而并非对真理召唤的回应,而强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非好莱坞电影则常常为了时髦的缘故而并非对真理召唤的回应,一味沉湎于生活的阴暗面。而真理,却总是停留在中间的某个地方。

       一个有才华的作家若要在电影、电视、戏剧和出版业界的真实世界中生存下去,一开始就必须明白以下事实:随着故事设计从大情节开始向下滑行到三角形底边的小情节、反情节和非情节时,观众的数目将会不断缩减。

       这倒不是说因为影片或者故事的优劣之分,只是大多数的观众会认为大情节所带来的,变化会促成一个结果这样的逻辑是有天然的接受能力,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就是一个连贯的有因果关系的且以个人视角为主的的过程,他天然地能更容易地理解大情节故事,人类的思维本来就是这样的。

经典设计是人类思维的镜像存在。

       艺术电影对内在冲突的关注能够吸引高学历人群的兴趣,因为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喜欢将自己的大块时间耗费在内心世界里。然而,最小主义艺术家们常常会高估这些人的胃口,以为他们除了内心冲突之外便别无所欲——而即便是最自闭的心灵也不至如此。更糟的是,他们还会高估自己在银幕上表达不可见事物的才华。同理,好莱坞的动作片创作者低估了观众对人物、思想和情感的兴趣,并高估了自己避免动作片类型里陈词滥调的能力。

当故事到达三角的底线时,观众便缩减为那些忠诚的知识分子影迷了,因为他们喜欢时不时地看到自己的现实生活被扭曲的情景。这是一批充满激情、具有挑战性的观众……但毕竟是一批数目非常微小的观众。

       那也就是说,爽文爽剧之所以爽,其实就是顺着人类本能的思维逻辑和方式在讲故事,他不需要追问内心的矛盾挣扎,需要的是我与客观世界的斗智斗勇。


抽丝计划#034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