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回忆录》有感04

2021-05-03 20:52 作者:人间行走又一天  | 我要投稿

接着上一篇,继续谈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

这好像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通病”,自有一股含蓄、谦逊、内敛,不太愿意去表露个人的喜好。在这方面,我倒是与木心先生刚好相反,我爱的物、事、人即使不大提,但很是愿意去接近的。喜好就去追求,只是隔岸观花、远远看着不敢靠近,岂不是太委屈了自己,也太辜负了这份喜欢,万一她也喜欢你呢,即使不喜欢,也不会留下遗憾。再者说了,如果不近距离接触,不真正了解对方,你怎么知道是真的喜欢,还是喜欢你初接触假定对方的样子。勇敢点,上吧!

不记得当初为何会截下这条语录。当时看《文学回忆录》还是在2020年7月,工作比较清闲,时常可以上班摸鱼,在电脑屏幕右下角偷偷看电子书,时间咋眼过去了近一年。虽只过了一年,但仿佛一切都变了,工作变得异常繁忙,预想的感想一拖再拖,总是没有时间去写,等到有时间了反而不记得当时的感受了。就像这条语录,已经完全不记得是触发了我的哪条神经,或许是对《地球报》这个名字感到有趣,一份文学杂志居然取了一个如此之大的名字。时光啊。

什么是悲观主义?我以为就是“透”观主义,悲观主义是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这几句是我听到的关于悲观主义最佳解释了。很多人更喜欢乐观主义,认为悲观主义消极、负面、不利于成长,但我更赞同悲观主义。一个人为何悲观主义,定是看透了很多、知道了很多,明白这个世界不是理想的模样。先有“透”才有“悲”,无知无畏,开开心心,没心没肺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但看透世间更是一种大智慧,在看透不美好后仍然努力生活,更是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

之前对译本没什么感觉,以为就是把外文翻成中文都差不多。随着外文译作看得多了,渐渐发现其中的大不同,特别是把其中的段落放在一起对比,更能发现翻译的差距。现在习惯在看书前先看译者,通常只看较权威的译者翻译的作品,也就是木心先生所说的“老译本”。爱好翻译的人常讲“信达雅”,谓之翻译的三重境界,而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等差异,能到达第一层的已经很难了。再加上现在的译者大多没有当年翻译家的学养,对中外文化不能贯通,翻译出的东西自然相差远矣。

这段话就有点意味深长了,感觉另有所指。人多的地方最好不要去,好像我母亲也这样教导过我,人多不要瞎凑热闹,大概意思是人多容易出事,出事容易被牵扯,不要惹祸上身。古人也有类似的说法,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大多都是说不要呆在危险的地方。虽没有特指人多,但人多确实容易出事,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知凡几。人大多是好奇的,看到人多热闹地方总喜欢凑过去看看究竟,不是人多拥挤身体受损,就是卷入什么群体思潮,惹上了大麻烦也是保不准的。

《文学回忆录》有感0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