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解析 | 员工不发朋友圈被开除,法院宣判涉事公司赔偿,你怎么看?
【模拟题】某公司一名员工因不转发公司广告至朋友圈被罚1万元并开除,该员工将单位告上法院,最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涉事单位补发该员工工资10000元并支付赔偿金50809.6元。对此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第一感受是大快人心。相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如果企业动辄就以类似是否转发朋友圈等琐事来考核员工,甚至可以肆意罚款上万元,普通劳动者的权益将无法保障,所以法院的判决不仅符合法律规范,更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保障了更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莲发藕生,必有其根。企业敢于肆无忌惮地制定此类制度,背后的原因一是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晓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二是劳动者与企业关系的不对等,企业自认为员工处于弱势地位,不敢也不能反抗;三是员工迫于就业压力,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轻易举报,担心因维权而丢掉工作。
但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理,法院宣判企业败诉,恰恰证明了国家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态度。朋友圈和其他个人社交账号一样,都是员工的私域,每个人都有自己朋友圈的自主权和支配权,公司强行要求员工转发工作内容,是对员工个人权益的侵犯。在网络社交时代,微信早已成为一种办公工具,但这并不代表员工的社交私域,就可以随时随地被企业“征用”。员工不仅应该拥有八小时之外的时间,还应该拥有办公室之外的空间,朋友圈不是办公室,如果企业没有这样的自觉,那就需要国家通过法律制度来进行维护。
这一正面判决不仅维护了某一个具体员工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分清公与私,知晓企业的边界,真正学会尊重自己的员工。征用朋友圈一事并非个案,在如今的职场中,类似的情况还有下班后要求员工及时回复消息、半夜打语音电话安排工作等等。这次法院判决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唤起普通员工的维权意识,也知晓了在遭遇侵权后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更加重要的教育意义。
当然,结合现实情况,员工自己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的成本还是太高,很多时候员工打赢了官司却丢掉了工作,这种得不偿失的操作也让不少员工对合理维权望而却步。这就需要企业、政府这些处于相对强势的组织切实负起责任,主动保护员工的合法权利。
各企业负责人应当主动学习劳动法,明确划定企业工作与员工生活的边界,主动调整管理理念,尊重和满足员工的个人权益。如果企业的经营者没有时间专门学习相关法律,那也应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引以为戒,从法院的判例中反思自身的管理是否也有不足之处。
另外,劳动监察管理部门也要主动作为,深入企业开展普法宣传,加强日常监督巡查,真正保障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合同法》,公司如果要增加员工的工作内容,必须与员工协商一致,否则员工可以拒绝。如此简单的法条在很多企业中却难以落实,一方面诚然有企业经营的压力,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如果劳动监察保障部门能够主动出击,定期深入当地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展线下普法宣传与监督工作,让企业领导意识到外部监管的规范性与常态化,一定可以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让员工和企业都能找到更舒服的状态开展工作。
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宣判,却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共鸣,说明当今社会中不少劳动者都遇到了类似的困扰,我希望伴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企业会愈发尊重普通员工的合法权益,真正维护好每一位劳动者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状态。

陕西省考面试真题及解析、面试热点模拟题等持续更新中,持续关注客服获取最新资料哦(微 cxkaola,添加时请回复“b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