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规模最大的制作商|Moodyz的前世今生

2023-09-29 16:41 作者:real春天同学会  | 我要投稿

今天大致上先从全行业规模最大的制作商【Moodyz】入手,说说这家公司的背景。


Ps:本文会有点小错误


说起Moodyz这家公司,重点还是蛮多的,所以我们就分几个要点来说这家公司的特色:


1、成立背景——时代的机遇


Moodyz的成立背景并不复杂,它是北都集团目前旗下品牌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品牌。


上世纪90年代,北都老总【龟山敬司】最先创立的并不是制作商品牌,而是做小作坊制造,基本上都是采用外包合作的模式去制作,有钱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包下一家废弃的超市,然后改造成碟片压制工厂,也就是北都集团的第一家制片厂。


制片厂做起来之后,龟山敬司的制作主要还是做外包制作模式,然后批发给零售店,批发价格能卷别人不说,售后服务还给力,卖不掉还能退换新品,走的就是薄利多销的路线。


应该说,截止到1996年之前,北都集团都没怎么侧重搞制作销售部门为主,制作部门为辅,真正发生变化的是1996年。


1996年,当时行业中最大的零售连锁店【安卖王】老板跑路了,留下了很多的加盟店。


【安卖王】先用盗版和低价把零售渠道打开,做成了低价售卖的影音媒体零售店品牌,然后引来了很多加盟商,由【安卖王】找外包制作商制作,再低价批给这些加盟商,结果等做大做强的时候,很多问题暴露出来,比如说作品不过审之类的问题,而当时【安卖王】的老板又和自家高管“不能共同富贵”,分赃不均的结果就是一拍两散,安卖王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黄摊了,老板直接跑路。



而【安卖王】有那么多的加盟店,品牌方压根就不收拾这些烂摊子,但是这些店是现成的零售渠道,这就给了很多制作商机会。


毕竟厂家嘛,压价就是任性,而当时的SOD才刚从【安卖王外包制作商】转变成【制作公司】,这个渠道他吃不下来,最后也只是掌握了一点点直销渠道,反倒是北都凭借着有自己的制片厂,在安卖王倒台之后空出了一片零售市场,北都当时坚定走零售路线不做租赁,这也是当时的时代背景给了北都一个零售市场的契机。


但是当时的北都集团,一个月的产能并不高,在制作这一块上,北都过于依赖外包公司了。



也就是到了1996年,北都集团才真正意义上的创立了个标签叫【Mr.プレジデント(总统先生)】,这也就是Moodyz的前身。




2、Moodyz的崛起之路——和伦协的单方面抬杠


Mr.President这个品牌在刚创立时并不好过,最大的问题还是产能不高,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北都集团并没有放弃外包制作,依然是凭借着制片厂,和很多制作团队一起合作搞数量,这一点从之前FALENO逐渐反北都联盟的操作也能看出来,FALENO实际上是借鉴了北都早期的操作,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FALENO更正规得多。


当时最火的品牌是JHV集团下的【Alice Japan】,旗下二三十名专属,每个月的产能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


而Mr.President就显得有点尴尬,品牌太小了,产能也不高,再加上北都的合作商很多,且北都也几乎不主打品牌署名,Mr.President也就显得不太好混。


所以Mr.President也就用了当初很多小品牌都会用的招数。



1997年,北都集团就脱离了当时最大的伦理协会【日本video伦理协会(NEVA)】,从此走上了一条放飞自我的道路。


小品牌如何快速崛起?当时普遍的做法就是“过激”,题材“过激”,行为“过激”,所以Mr.President也走上了过激之路,制作的风格相当大胆。


反正北都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又有自己的制片厂,搞个野鸡伦协不是手到擒来?


从1997年开始,Mr.President的画风就变得很硬核,屎尿屁的企画层不出穷。



而1997年的行业还发生了很多事,早期有不少制作商会制作供欧美销售的版本,比如说【桃太郎映像】,但是很奇特的就是,这些不打码的欧美版本很快就出口转内销,成为了当时很火的地下本。


而1997年的北都集团也因为资金周转(要创建DMM网站),选择了把母带卖给欧美制作商,大概就是1997~1998年的阶段,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专供欧美市场的地下本。


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制作公司悄摸摸的也就当起了“不良少年”,像【桃太郎】就会动不动的出现“跳帧”,随机出现“圣光打歪了”或“漏打了”的情况。


而Mr.President呢,也同样做起了“不良少年”。


90年代的伦协审核要求是有规定的,圣光面要涵盖多大的面积,要打到什么程度,都有相应的标准。


Mr.President就不管这些规定,当时就做起了“激薄”,并且覆盖范围要比规定的小得多。


但是当时的NEVA并没有在Mr.President的行为上过多纠正,因为当时这个品牌真的太小了,小到它不入伦协,伦协都没发现它,同时也因为北都集团做发行时,不怎么主打品牌署名,而是直接用系列划分,要找出处都不好找。


所以Mr.President也就成了北都发行的公司中,把圣光涂鸦做得最小的一个品牌,且还没被伦协吊打。


但是零售渠道对于这种激薄作品是比较欢迎的,因为很好卖,所以Mr.President规模小归小,但是在零售渠道商那边,却有着不小的市场。


慢慢的他们也就把自己的规模给提升上来了,从一个月只发几部制作,慢慢的变成了一个月能出十几本制作。


一个月十几本制作在当时可以说高产似母猪了,但是这个品牌依然保持着低调,一直都没大肆宣传,属于闷声发财的那种制作商,到了98~99年的时候,伦协开始着力处理【激薄】问题的时候,Mr.President都没被吊打。


铃木麻奈美


3、Moodyz的创牌——薄码鼻祖


到了2000年,随着北都集团的崛起,在制作这一方面的需求也逐渐上升到了公司发展的重要环节。


严格来说,北都当时选择的方案是【收购】,不过那时候的北都也并不算豪横,【龟山敬司】并不满足于搞制作,他的眼光已经放到了做平台上,这个人的格局和眼光就像是个爽文穿越者一样,为了扩大平台。就需要一个自家的品牌撑住门面。


所以Mr.President这个标签也就成了北都集团的嫡系厂,之前北都集团并不主张署制作商的名字,而是用系列去划分作品。


Mr.President当时有个卖得很好的系列叫【Moody'S】,所以2000年之后,Mr.President就改名成了【Moody'S】并正式品牌化。


但是【Moodys】和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撞名了,用这个名字可能会侵权,所以又把“S”改成“Z”,读音是不变的。Moodyz就这么诞生了。


金泽文子

Moodyz虽然创牌了,但是对比于霸主Alice Japan和MAX-A来说,这个品牌太稚嫩了,也太小了。


所以在公司刚创牌,资金都没回流的情况下,Moodyz第一支作品就直接梭哈,把全公司的资金全拿出来砸在了第一支作品上,找来了【铃木麻奈美】和【金泽文子】,然后又拿出了激薄的操作。


不可否认,Moodyz第一支作品是成功投资,首次让两大热门模特进入到了激薄领域中,但是Moodyz的问题也很致命,品牌太小,跟很多经纪公司根本就没有合作。


在模特选择上,Moodyz远远不能跟那些掌握着经纪公司资源的品牌相比,所以在模特方面,Moodyz一直都很弱势。


而Moodyz也保留着一贯以来的硬核画风,做出来的企画都过于强度化,屎尿屁剧本谈不上什么美感。


也因为Moodyz主张做薄码,而当时传统的老牌制作商都是厚码时代,且伦协也一直在打击激薄,虽然Moodyz的操作挺卷,但是在很多模特心中,这家公司就挺low的。




但是Moodyz曾经也做过很厉害的事情,就是提供了【引退后还能复活】的概念。


2001年下半年,Moodyz也不知道用了什么魔法,说动了已经引退的【小泽圆】复活,并在Moodyz待了到了04年才引退。


【小泽圆】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很红,之后是2000年市场回落后引退,而她在Moodyz复活之后,又在Moodyz的营销宣传之下重回了顶级模特队列。


在【小泽圆】身上,Moodyz展现出了挺强的造星能力,可能也就是凭借着这个成功案例,Moodyz在2002年之后就跟好几家经纪公司有了合作,并且也签到了不少新人。


并且在2003年,已经是休业状态的【金泽文子】也空降到了Moodyz成为了专属强将,而且【金泽文子】很特殊的情况就是,早在Moodyz之前,她的NG事项很多,但是到了Moodyz之后,她接的剧本强度是直线飙升的。


南波杏


也就是在02年之后,Moodyz也打造出了一支不错的模特阵容,比如说【南波杏】、【纹舞兰】等等。



4、成为规模最大的品牌——新时代的机遇。


Moodyz创牌之后的扩张速度是非常夸张的,它从一家小小的标签跨越到月更二十几本写真的规模,仅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


这其中也是新时代制作商和旧时代制作商之间的差异。


在北都成为霸主之前,业界最大的霸主是JHV集团,而当时的JHV、KMP等知名制作集团,都属于是旧时代的霸主,在行销模式中依然是以租赁为主,且制作风格统一标准



而北都集团早在1996年就开始部署零售渠道和互联网平台,DMM网站是在1998年设立的,在当时互联网的概念还很薄弱。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却相当的迅速,到了2000年之后,互联网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DMM吃到了互联网的红利。


北都集团发家之后,北野武给北都旗下新兴产业代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DMM需要的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商品,需要更多的产品来完善这个网站,在第一时间抢占互联网的占比。


而当时北都老总【龟山敬司】有着更大的商业布局,他需要更多的流量来建立他的DMM平台(业界板块可能给龟山敬司提供了第一桶金,但DMM平台让他在互联网红利时期踏上了人生巅峰最终成立了DMM集团)。


他也知道互联网时代是流量为王的时代,有了流量就可以做更多的商业部署(之后他就靠着DMM引流做起了DMM金融,一跃成为了大富豪,开启了DMM商业帝国的传说)



而当时的北都集团旗下制作商只有Moodyz,这也导致了Moodyz需要承担一个很重要的产出角色,既要替网站产出,只有产出才能为平台的发展引流。


所以Moodyz在创牌之后,首先考虑的也是产量,以至于一开始Moodyz就是专属和企画两手抓,那时候的Moodyz缺的就是人,缺的是制作组,反而多得是给各个导演的工作机会。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Moodyz广发英雄帖,给各路新老导演提供了工作机会,来了就有工作。


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Moodyz就从一家小小的制作公司,直接跨度成了月产三四十本甚至更多的制作品牌(实际上更像是发行商)。


当时的DMM目标是一个月能上架200本以上的新品,所以当时的Moodyz不仅仅只是自产,还跟非常多的制作公司有着外包合作,而那个时代中,北都集团属于是日本第一批吃到互联网红利的业界公司,根本就没什么竞争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Moodyz培养出了非常多的导演,而它们的企画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系列都有,这都是早期遗留下来的品牌文化,就是各种各样的剧本,各种各样的内容,全部都集中在Moodyz这个品牌上。




5、北都各家子品牌的好大哥——扶持小弟们


随着新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北都集团的胃口是越来越大,月更200本的小目标已经满足不了DMM的需求了,所以从2001年开始,北都集团开始了四处兼并收购的野蛮扩张。


像attackers 就是北都集团2002年成功收购的制作商,原因也是平台红利期到了,需要更多的制作,包括扶持IP社独立创牌也是这个原因。


但是ATTACKERS这个品牌在收购之前其实是挺悲催的,公司骨干曾经分割过一次,创牌的骨干成员因为意见不合出去单干创立了【Audaz Japan(アウダースジャパン)】


所以当时北都收购ATTACKERS的时候,实际上没留下什么制作团队,也就IDEAPOCKET还忠心耿耿的跟着老大哥混,但IP社当时也就是个小老弟。


在这种“公司人才流失”的背景下,Moodyz的导演们站出来身兼多职,把这俩品牌给扶起来了,比如说【宇佐美忠則】和【黒澤あらら】早期也算是MOODYZ的骨干导演,后面这两人至少扛起了IP社的半壁江山。


诸如此类的扶持有不少的,比如说【溜池五郎】早期是SOD的非常务理事,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连带着DOGMA也脱离了SOD,【溜池】就去了Moodyz做外包,自己拍的片子交给了moodyz发行(也有给KMP的)。


再后来【溜池】系列就从Moodyz独立出来成立了品牌。


而【Style】导演也独立做了【Style art】。


扶持导演创牌不仅仅是SOD的操作,Moodyz曾经也扶持导演创牌,包括【EDGE】也是从Moodyz出来的,要么就是Moodyz的外包,要么就是Moodyz自家做起来的导演。


那更不用说北都集团后期成立的嫡系子公司,KAWAII\MADONNA这些嫡系厂牌,初期阶段实际上也没少拿过MOODYZ的企画。


当然这其中也有,Moodyz的经验更丰富,剧本也更多的因素。


时至今日,Moodyz依然是全行业规模最大的制作商,这也是早期积累下来的能量一直维持到了现在。


或许S1的规模是全行业最顶尖的,或许SOD的创意总能引人关注,但是论起整体规模,Moodyz的产能和市场消化能力,都可以称得上是行业第一。


其实说简单点,Moodyz有能力在打造了一支接近20人的专属阵容之后,还能每月提供十几二十本企画单体写真本,做出四十来本写真,每一本都能保障BD版本。


专属阵容中最少还有半数人能打榜,最少能拿出10个以上的代表人物,到今时今日还能做到以上这几点的,目前全行业仅此一家。



规模最大的制作商|Moodyz的前世今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