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什么时候才能解冻?
大家好,我是蓝白。
先看一份4月各省市的财政数据,被传得很离谱:
4月深圳财政收入降255亿元,同比下降44%。
南京财政收入95亿,同比降54.9%;
苏州降49%,杭州降37%,宁波降36%。。。
吉林、云南、甘肃这些地方,4月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
猛地一看,这降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其实,真实的数据没那么难看,主要还是因为退税减税。
5月17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有一个详细回应:
1,今年全年退税减税是2.5万亿,其中,新增增值税留抵退税是1.5万亿。
2,4月份是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的第一个月,政策效应集中释放,当月全国的增值税留抵退税,达到了8000亿。
8000亿是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去年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的37.5%。
也就是说,从全国层面来看,实施留抵退税,4月份的财政收入,就要下降37.5%。
所谓留抵退税,全称叫“增值税留抵税额退税优惠”。
也就是:对现在还不能抵扣、留着将来才能抵扣的“进项”增值税,提前全额退还。
而且,这个退税,不是额外的财政补贴,也不增加财政支出,而是直接从当期财政收入里扣的。
所以,分析4月的财政数据,一定考虑到今年的特殊情况,为了给企业纾困,给制造业减负,当然要去掉退税减税的影响。
然后,再跟大家聊聊全国层面的数据。
4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了41.3%。
同理,剔除留抵退税影响后,同比增速是-4.9%。
当然,-4.9%的表现,也很一般,明显低于3月的3.4%。
一般公共预算,分税收和非税收入。
税收降了将近7%,非税降了4%。
我们主要拆解税收的分项。
增值税减少了1555亿,上面说了4月的退税规模是8000亿,这部分考虑进去的话,增值税降了3.5%。
企业所得税降幅比较大,3月份增速高达45%,4月就降到了-1.3%。
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重要的两个大税种。
增值税降幅扩大,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生产端,跟物流中断,工厂企业反复关停有关系。
这样一来,肯定就拖累了企业的利润,企业钱赚的少了,上缴的所得税当然也会变少。
关税跌幅是16.6%,说明进口的需求在变少。
个税是难得的亮点,同比虽然跌了9.5%,环比大增41%,其实原因很简单,还是要考虑退税的因素,3月是集中汇算清缴个税的时间,退税之后,有反弹很正常。
整体看下来,4月的财政收入,不管同比还是环比,像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税还是关税,都受到了形势的拖累。
但远远没有渲染的那么离谱,降幅动不动就40%。
为什么同样实行留抵退税,东部沿海这些城市,财政收入降得最多?
刚才说到,留抵退税,都是从增值税里扣的。
增值税,又跟哪些行业有关系呢?
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的纳税大户,主要来自制造业。
比如,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化学产品、金属制品。
而制造业强市,大量分布在东部沿海。
202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江苏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左右。
所以,沿海4月财政降幅大,主要是因为制造业分布密集,规模巨大,增值税大量退税,加上生产端停顿,数据自然不好看。
5月份,我们看到,长三角海域船舶数量增多,前期关停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都已经重启,石油沥青开工率,高炉开工率,地铁客流量都在提升,线下餐饮尤其是外卖恢复的很快,耐心等一段时间,人、钱、物的流动恢复正常,加上退税高峰过去之后,财政收入会大幅改善。
分析今年的财政数据,其实真正值得担忧的,并不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4月的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0.37万亿,同比大降34.4%。
主要原因,是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大降37.9%。
这个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卖地收入”。
在分税制改革后,这份收入,是归地方自由支配的。
不仅可以解决地方城建资金的缺口,还用来建保障性住房、建学校、搞农田水利。
同时,它也是专项债付息的还款的重要来源。
没有卖地收入,地方搞基建,保基层运转开支,都会遇到麻烦。
卖地数据只能说明:即便在调控反复的刺激下,持续近1年的房地产寒冬,依然看不到一丁点“解冻”的迹象。
反而,冻得越来越结实了。
粤开宏观有个报告,梳理了一季度土地市场的全景。
看总量,2022年一季度,全国土地出让金6228亿元,同比下降52.9%。
那也就是说,全国的卖地收入,3个月的时间里,比去年少了6000亿,这还没算4月份的。
看人气,一季度全国土地流拍数量共计1631宗,这些地块挂出来,开发商都不要了。
再看地区。
土地出让金超过500亿元的省份只有4个,依次为浙江(904.5亿元)、江苏(525.9亿元)、北京(513.8亿元)和山东(511.0亿元)。
北京是因为第一轮集中供地时间早,吃了2022年“第一个螃蟹”。
江浙1季度还没有受到疫情的扰动,长三角的土地毕竟还是香。
如果看排名末尾的地区,降幅之大,全部超过70%,足以让我们惊到下巴脱臼。
天津降95.1%,宁夏降84%,黑龙江降83%,青海降79%,广东降74%。
宁夏黑龙江青海就不说了,卖不出地情有可原。
可浓眉大眼的广东,京津冀二哥的天津,一个降幅超过70%,一个快接近归零了。
这两个地区的土地市场形势,足以说明,城市停摆、人口流动受限所带来的停顿,可不单单只影响工业和服务业,对房地产的打击,也是实实在在的。
再来看城市。
整个一季度,只有12城土地出让金超过百亿,57个城市不到1个亿,247个城市出现下滑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广安、西宁、固原等64个城市,卖地收入降幅超过80%;
周口、三门峡、金华等93个地市,降幅在50%-80%之间;
喀什、德州、襄阳等90个城市,降幅小于50%。
这份数据,是基于300多个地级市的统计,全国就这300多个地级市,一大半的土地出让金都在下滑,这说明什么?
说明房地产的上游,地方财政偿还专项债的“水源”——土地市场,透心凉。
即便如此,有一点也要考虑到:真实的卖地降幅,可能比数据还要大。
原因是:城投拿地。
去年底,深圳、无锡、广州、南京、苏州5个城市,当地城投公司在第三轮土拍中,参与率高达70%以上。
沿海如此,中西部更甚。
2021年拿地排名前50的城投企业里,9家在湖北,6家在安徽,5家位于贵州,其中拿地比例前5名的城投企业分别在鹰潭、湛江、荆州、钦州和伊犁。
到了今年,中泰周岳的数据显示,1-4月份,城投拿地金额,占全国土地出让金比重达到了10.73%。
江苏城投拿地占比最高,达到了23.48%,江西、湖南、四川、重庆、湖北和安徽这六个省份,城投拿地占比在10%-20%之间。
城投为啥要拿地?
两个原因。
1,民企开发商接连爆雷,躺平不再拿地,这部分土地没人拍了,央企和国企的胃口也没那么大,为了维护土地市场的稳定,城投作为“城市运营商”,自然是义不容辞。
2,趁着地价便宜,手里多囤点地,正好可以为以后的安置房、保障房、租赁房、城市更新、旧改做准备,一举两得。
但是,大家要考虑一点:
城投的钱,哪来的?
要么是以土地作为抵押的贷款,要么城投债。
贷款要还,城投债早晚也要还。
就算你是地方财政的“亲儿子”,钱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只有开发商重启拿地,财政收到了土地出让收入,才能把城投拿地的钱还上。
这就是蓝白之前跟大家说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最关键的问题是,一旦城投开始深度参与拍地,必然会滋生出盘根错节的问题。
广发刘郁曾说过,城投拿地,相当于“黑匣子”。
表面上看,是跟其他开发商一样,从公开市场招拍挂拿地。
但是,地方上缺钱,想多借钱融资,想做大抵押物资产的价值,就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模式。
城投先拿地,地方上再把这部分土地出让金返还,这就变相向城投平台注入土地资产。
最后,城投手里有了土地,平台可抵押的资产增多了,能借来更多的钱。
地方上呢,虽然把卖地的钱返还了,但账面上政府性基金收入增加了,别管实增还是虚增,反正都是增。
真实的收入没有增加,地方平台公司反而能靠土地再次融资,最终就变成了未来要背负上的债务。
看到这,朋友们也就能理解,楼市不解冻,土地卖不动有多大影响了。
一个是地方债务、地方财政健康的角度。
另一个是保基层运转、保工资开支的角度。
越是人多的地方,越依赖卖地。
国金固收蔡浩说,浙江、江苏、广西、重庆、四川、山东、安徽七个省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高于45%;
也就宁夏、内蒙古、西藏这三个省,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低于20%。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卖地收入如此重要,怎么才能唤醒开发商的拿地意愿呢?
这是个好问题,但也是个棘手的问题。
民企开发商为啥躺平了?为什么近百个城市降首付、降利率、重启棚改、解除限购限售都没用?为什么央行罕见的突破房贷利率下限,罕见的单独调降5年期LPR,还是没用?
天风宋雪涛的总结很到位:本轮房市需求的下行压力,是更低的人口周期、更大的城市差距,叠加了更弱的涨价预期。
前两年开发商只顾着吃香喝辣,兜里有俩钱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挪用监管资金,放着楼盘停工也要继续拿地。
一片繁荣的千亿房企背后,是千疮百孔的财务现金流。
各大城市比赛造新城,对拿地资金疏于监管,杠杆推高了泡沫,拿1块钱就敢押注1000块的空间,以至于留下土地市场的大窟窿。
难道靠银行无节制的贷款再把他们救活吗?
难道靠交易所不断宽松的发债门槛,让他们恢复融资吗?
当然不能。
第一,救了一个,就会救无数个。
央行不可能为了救房企而无节制的印钞,地方自己一身债化解起来都很麻烦,更是有心无力,国家也不可能为了开发商兜底,不能扮演“万能管理者”的角色。
第二,这种方法也不现实。
金融机构对民企开发商惜贷、抽贷、断贷,是因为没有国资那样的信用背书,即便上面反复强力推动,但在“死道友不死贫道”的逻辑下,银行没有一丁点的动力,去救开发商于水火。
所以,我们看到眼下的解决途径是,除了少数稳健经营的民企开发商之外,比如刚刚试水信用保护发债的几家民企,大部分躺平违约的房企,只能按市场化原则,让活下来的房企,吃掉他们的资产。
救项目不救总部,救楼盘不救集团,破产清算或并购重组。
想让开发商重新拿地,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久。
我一点都不可怜那些持有多套房的投机者,也不可怜那些在镜头面前哭诉的爆雷开发商。
我只是觉得,苦了那些买到停工楼盘的刚需,苦了那些垫资的材料商和供应商,苦了那些依附在房地产链条之上,数千万上下游从业者的生计。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资料来源:
财政部、各地财政局:4月财政收支情况
【国君宏观】2022年4月财政数据点评
罗志恒:冰封的土地市场和土地财政何时解冻?
周岳:哪些城投在拿地?
刘郁:城投拿地知多少?
蔡浩:土拍市场降温对城投偿债影响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