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汉人唐朝影视:我们对反派越来越宽容了?
北京汉人唐朝影视:我们对反派越来越宽容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影视剧里“好人”和“坏人”总是泾渭分明,而人们对“坏人”的态度也是毫无商量的厌恶。这份强烈的情感甚至让许多人入戏过深,对扮演反派的演员本身也“恨屋及乌”。
老戏骨李明启老师就曾自述,自己在坐公交时曾由于被认出来是“容嬷嬷”的扮演者而遭路人骂,还会在打车时被司机拒载;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饰演心理变态医生的冯远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观众认为就是“家暴男”本人;而《我的前半生》中“小三”凌玲的扮演者吴越甚至被观众骂到不得不关闭微博评论区。
李明启老师饰演的“容嬷嬷”是多少孩子童年的噩梦。
但另一方面,不少经典的反派角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却在逐渐发生改变。反派的命运不再是被观众整齐划一地讨厌,有些人甚至渐渐理解和喜欢上这些反派身上鲜明的性格。
今年6月,迪士尼新电影《库伊拉》上映,和人们印象中的童话故事女主角大相径庭,这个朋克气息十足的女性角色在原漫画中是一个典型的反派。她离经叛道、扰乱规则,以“残酷”作为自己的标签,但也正因这种独特的反叛气质获得许多观众的喜爱。
电影《库伊拉》于7月29日在腾讯视频全网首播。
实际上,这并不是迪士尼反派的第一次“胜利”了。近几年,由视频制作团队“PattyCakeProductions”在YouTube上首发的音乐剧作品《后妈茶话会》在国内外迅速走红,当《灰姑娘》《长发公主》《白雪公主》里的后妈齐齐上阵,人们第一反应竟然是感叹“全员恶女,人美歌甜”。当后妈们高唱“也许你会觉得这很残忍,但是有些人会把这称作爱”,小时候被暗黑后妈们吓哭的网友们反而纷纷直呼过瘾。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究其根本,大概是更多人开始对于一些影视剧中的“主角光环”的审美变化与其传递的价值观本身的再反思。
何谓正派,何谓反派,本就没有可以统一的标准,只是当创作者出于特定价值立场和戏剧冲突的考虑,将拥有某些特质的人定义为“主角”,与主角站在对立面的就往往塑造为面目可憎的“反派”。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琼瑶剧《又见一帘幽梦》里被网友们反复扒出来为之叫屈的“反派”绿萍,在由于出轨男友的过失遭遇车祸后,绿萍的崩溃和歇斯底里被当成了“黑化”,还遭受了那句“载入影史”的经典谴责——“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而紫菱失去的是她的爱情啊!”
《又见一帘幽梦》中“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而紫菱失去的是她的爱情啊!”台词的吐槽。
从关于爱情的玛丽苏幻想中走出来,作为观众的我们终于逐渐意识到,绿萍的“反派”标签其实并不来源于其本身有多可恶,而更多在于她站在了象征着“真爱无罪”的主角团的对立面。然而,一旦这种价值观本身的正当性出现了动摇,到底谁才是“三观正”的那个,自然也要另当别论。
此外,让这些老牌反派角色人气越来越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表情包等二创内容的流行对原角色形象的重构。不难发现,在这个万物皆可表情包的时代,许多曾经让人深恶痛绝的反派突然被“平反”的转折点,就是在这个角色被做成表情包并广为流传的时刻。
当容嬷嬷扎针的童年阴影被用于戏谑与调侃,当雪姨刻薄的讽刺成为一句只可意会的“阴阳怪气”,成为“迷因”的反派形象被网友反复复制与再创作,而对这类迷因的传播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高度娱乐化的游戏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反派角色所携带的符号意义被反转了,人们曾经对这些反派人物抱有的厌恶也随之被迅速消解,甚至在使用表情包的过程中会与一些反派角色产生共情。
在价值观的转变与二次创作的娱乐化体验之间,许多反派角色终于走出了长久的偏见凝视。
“反派必然要让人讨厌吗?”在这个问题的提出背后,不仅在于人们对反派角色本身的宽容,更是人们对于影视作品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方式,应如何塑造人物、再现现实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