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北宋前期历史,绕不过去的是赵普
俯瞰北宋初期历史,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杯酒释兵权”;从“烛影斧声”到“金匮之盟”,对一些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参与,难脱干系的,那就是赵普。围绕着赵普,还有许多诸如“雪夜定策”、“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轶事与传说。研究北宋前期历史,绝对绕不过去赵普这个有故事的人物。
赵普的一生见证了北宋的建立和巩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深深地影响了北宋前期的历史进程。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
赵普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从小就对社会现实有着切身的了解。在五代时期,他混迹于地方州县和军阀幕府,积累了丰富的行政才能和政治经验。当赵匡胤兄弟崭露头角时,赵普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的潜力,并开始与之结交。
在赵匡胤称帝后,赵普更是凭借着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重用。他不仅参与了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等重大事件,更是助力太祖翦除打击太宗势力,以证实太宗继位的合法性为交易,失势的赵普咸鱼翻身,又两度出任宰相。
关于赵普的政治才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他极具行政才能,善于治理国家。他为太祖制定的许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北宋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其次,他具有高超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能够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策。最后,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赢得了太祖兄弟的信任和尊重。
除了在政治上颇有建树,赵普还留下了许多轶事与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雪夜定策”和“半部《论语》治天下”。前者描绘了赵普在严寒的冬夜中,与赵匡胤探讨国家大事的情景;后者则传颂了他的学识和智慧,彰显了他对于《论语》的深刻理解。
赵普与赵匡胤兄弟之间的关系曲折复杂。他们之间既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又是互相扶持的战友。然而,在某些时候,他们也存在着矛盾和分歧。但总体来说,赵普始终忠诚于北宋王朝,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参与历史事件方面,赵普无疑是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等重大事件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之一。他在这些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北宋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也深度参与了太祖太宗两朝的政治斗争,为维护北宋王朝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赵普,以天下为己任,专事于朝政,虽然最终与皇权发生了冲突,但他的贡献却是无法抹杀的。
赵普的权力在太祖朝达到了顶峰,他掌握了极大的相权,甚至堂帖之行与诏敕无二,一度成为了朝廷的实际主宰。然而,他的权力也引发了皇权的猜忌和政敌的攻击,最终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然而,赵普的影响力并未因此消失。在太宗朝,他虽然两度短期为相,但已经不再是那个专权的宰相。他的存在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太宗对老臣和稳定政治的优待。
赵普的贡献并不仅仅限于他个人的权力和影响力。他在宋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赵匡胤和赵普的共同努力下,宋朝成功地消除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
赵普被宋太祖赞誉为“社稷功臣”,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宋朝建立过程中的贡献,更是因为他在君臣共治的理念下,为宋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巩固新兴政权的策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杯酒释兵权”。
赵普认为,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困扰着中国,其原因在于节度使权力过大,君弱臣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建议削弱武将的权力,控制他们的经济来源,并收编他们的精兵。这一策略成为了“杯酒释兵权”行动的认识前提。
然而,“杯酒释兵权”只是赵普抑制武将势力的第一步。此后,他继续对位高权重的武将采取不遗余力的抑制行动。他反对让有势力的武将、同时又是赵光义岳父的符彦卿掌管禁军,最终说服了宋太祖收回成命。此外,他还建议在诸州设立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又将节度使所领支郡直接隶属于京师,使得地方军事力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除了上述贡献,赵普还有一个潜在的贡献被强调的不够。宋仁宗在位四十年,有人夸张地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宋仁宗被宋人称为“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的皇帝,他的无为而治,给了士大夫们驰骋政坛、充分发挥才智的广阔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创造者正是赵普。
赵普在塑造宋朝皇权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通过限制皇权的扩张和维护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为宋朝的政治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宋史·赵普传》记载道:“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这段史料充分说明了赵普在扭转太祖意志方面的能力。
此外,赵普还通过坚持制度上的制约来塑造皇权。他对太祖皇帝关于薰笼的事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此是自来条贯,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这表明了赵普在维护制度稳定和长远利益方面的深思熟虑。
赵普在宋朝的建立、巩固和皇权的塑造过程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贡献和影响力深远地影响了宋朝的历史和文化。尽管他在个人权力与皇权的冲突中最终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但他的思想和理念却在宋朝的政治和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3、
关于赵普,尽管无论前贤还是后学,都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积累。不过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之中,最全面、最有深度的论著,在我看来,舍张其凡先生的《赵普评传》而无他。我用了两个“最”字来评价此书,并无私情在内。我觉得此著实膺此评。
在研究五代禁军的基础上,进而研究宋初政治史,似乎是顺理成章的进路。然而切入点很多,为何选择了赵普?从前面所述可知,这是一个把宋初两朝都系于一身的重要人物。从赵普切入,许多重要问题皆可迎刃而解。由此我钦佩其凡教授的敏锐切要。
反复品读,首先令我惊叹的是其凡教授史料搜罗之广和研读之深。从书后所附《引用书目》可知,援引典籍近200种,正史稗乘、笔记方志、类书文集,时代亘贯宋元明清,相关史料网罗殆尽。要知道这是在30多年前,那时没有数据库,全靠手工操作,一本本地翻检,抄录卡片,才能达到今天鼠标一点,结果即现的程度。除了典籍援引之外,此著的撰写,据书后所列,《主要参考书目》也达100余种,就是说,把迄止写作之时的研究论著也几乎全部搜集在案了,不像是时下有些论著所附参考书目只是炫博作样子。行文之中,对既有研究结论的引述、分析、首肯、批驳,往往而在。可见在研究写作之际,无论是典籍史料,还是研究论著,都经过了其凡教授的反复咀嚼,呈现在书中的,是充分消化的结果。这样的准备作业,决定了本书是在很高起点的起跳。
由于对相关典籍史料以及研究论著有比较全面的触及,还使本书有了另一个用途。就像是一个根据多种版本和他校资料精心整理的古籍一样,读者握有此编,便等于掌握了关于赵普即宋初历史研究的全部资料线索。这种综合了典籍史料以及研究论著的工具书作用,目前的各种数据库还难以取代。
说此书全面还不仅是指对史料和论著的引用,主要是就内容而言。此书题为《赵普评传》,实际上是以赵普为主线的宋初两朝简史。并且不仅仅停留于政治史的论述,经济、军事、文化均有涉及。由于是全面论述,有时只是论述那个时代的政策实施、制度建设以及事件经纬、人事变化,主人公赵普会暂时消失踪影。不过,著者往往会笔锋一转,让主线浮出,把所述与赵普联系起来。若即若离的写法,显见张力,很见匠心。
说有深度,不仅是在于对既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利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跳,更是对不少问题有着著者本人的独到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心得熔铸于书中,就不是一种停留在表层的肤浅叙述了。关于赵普,著者本身就有着深厚的研究积累,早在80年代初,就发表过《赵普早年事迹考辨》 《赵普的家世》 《赵普著述考》 《“半部论语治天下”探索》 等论文。对于书中详尽论述的太宗征辽,其实也是在《从高梁河之败到雍熙北征》 论文基础上的深化,而对宋初的内政建设,著者的《宋初中书事权初探》 和《三司台谏中书事权——宋初中书事权再探》 则构成了本书的研究基础。支撑太宗朝全面论述的,则是著者的《宋太宗论》 。因此说,这部著作是其凡教授长期研究积累的产物。
在我看来,《赵普评传》,完全可以称为20世纪研究赵普以及宋初历史的最高水准之作。我将评价仅迄止于20世纪,是想说在此著问世30年来,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宋代历史的理解,又伴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延伸。30年前的这部精彩的著作,今天读来,尽管依然趣味盎然,价值不减,但从用语到行文,读来会有一种隔世之感。并且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比如对于饶有争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其凡教授是持否定态度的。前人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来形容赵普文化水准之低,那么史籍还记载后来被称为“圣相”的进士出身佼佼者李沆,也把《论语》奉为行政之圭臬,又如何解释?《论语》在宋初流行,或许反映了五代乱世以来正统经学跟士人的疏离,还折射了文化下移的趋向。与艰深的其他经书相比较,通俗的《论语》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论语》的流行现象,还反映了这部语录体经书地位的上升。如果再从政治的视点观察,从乱世到治世,《论语》中强调“使民以时”的民本思想和注重礼制的秩序诉求,都会被当时的政治家奉为信条。所以说,如果我们从真伪纠缠的怪圈中跳出,从历史逻辑中寻求其思想史的价值,还是会产生另一种认知的。这种认知无疑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接近了历史真实。
过去的吏跟官不同,也往往是世代相袭。州县胥吏出身的赵普,无疑没有过习举业的经历,因此也不会接受过系统的儒学训练。他对《论语》的领悟,跟当时的普通人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他决策施政,往往是根据亲身实践、体验与对《论语》等常见经典的朴素理解。正因为如此,他或许更少一些观念的束缚。比如在太宗后期,有人以诸葛亮相蜀数十年不赦之事为例,劝太宗不要大赦,赵普则提出了反对意见说:“圣朝开创以来,具存彝训。三年郊祀,即覃恩宥,所谓其仁如天,尧舜之道。刘备,何足师法?”赵普的意见,以本朝自他以来创行的祖宗法和儒学思想为依据,认为偏据一方的刘备不足师法。这就让太宗不得不听从了赵普的意见。这一轶事,可以看作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具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