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推荐丨“春运母亲”何以感动亿万国人?

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着大包、抱着孩子在南昌火车站匆忙赶车。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题:“春运母亲”何以感动亿万国人
新华社记者肖文峰、周科、叶前
11年前,新华社记者在南昌火车站捕捉到的一位年轻母亲返乡的生动瞬间,让千万读者泪目。照片中,她肩背比人还高的巨大行囊,一手拎着破旧双肩包,一手抱着襁褓中熟睡的孩子,眼神刚毅坚定地望着前方……
连日来,“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登上各大新媒体平台热搜榜。亿万网民又一次被这位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瓦岩乡桃园村、名叫巴木玉布木的母亲所经历的苦痛和如今的苦尽甘来深深打动。

这是1月22日拍摄的身着彝族服饰的巴木玉布木。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从一次喧闹车站的陌生偶遇,到远隔数千里之外的重逢,苦苦寻找了11年的一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陌生人”,记者举重若轻的描述背后,是翻天覆地的生活巨变和穿越时空的人性光辉。
这是爱和奋斗的暖心传递
这个故事中有着令人心痛的情节。11年后的重逢,照片中的母女已“天涯相隔”。那本是巴木玉布木的第二个女儿,那年生病因为缺医少药,不幸夭折。
作为母亲,巴木玉布木尽力了。她之所以做出在那时家人和乡亲们看来“大胆”的外出务工的决定,正是为了那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就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不要跟自己一样,永远走不出这座大山。”巴木玉布木至今记忆深刻。
自那之后,很长时间,她没有再出去打工。
母亲,从来就是一个与爱、责任密不可分的名字。
在那一年后的2011年,她有了第3个孩子。可命运似乎又一次与这个母亲“开了玩笑”,这个孩子出生后不到10天,巴木玉布木又一次经历生死离别。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当地集镇一家服装店给孩子挑选衣服。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那时候,桃园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外面,出行靠的是马车,医疗条件相对落后,不少孕妇都是在家里生产,小孩子生病很难得到及时救治。”巴木玉布木说。
一次又一次打击,让巴木玉布木痛不欲生。那些年,她陷入悲伤,一度绝食,人一下瘦了十几斤。
“阿依,你身体要紧,我们可以从头再来。”丈夫安慰她。
苦痛,没有让巴木玉布木害怕再次扛起母亲的责任,在家人的劝慰下,她又振作起来。
她后来又有了孩子,都在县城医院出生,医药费全免,如今都已健康长大。
这是一个坚韧的奋斗故事。
生活的变化,又一次从“全新的尝试”开始:巴木玉布木夫妇试着种烟叶。
这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顺利,甚至一开始就“碰了钉子”:第一年,因技术不好、经验不足,烟叶收成并不好,长出来的烟叶七零八散。
他们并没有就此被吓倒,而是不断学习种植技术,更重要的是,把勤劳发挥到了极致。
种植的面积从6亩增加到15亩,这是巴木玉布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她到半山腰上找荒地,也从石头缝中尝试辟出一块块试种地。
荒地杂草丛生,夫妻俩起早摸黑除草;地里石头多了,他们敲出一块块碎石,再从泥土里分拣出来;下一场暴雨,被冲走泥巴的地里剩下的又是石头,他们又重新翻一遍。
夫妻俩凭着这股韧劲,终于看到烟叶从半山腰的石头堆里露出头来。
巴木玉布木和丈夫靠着双手,拼出了如今渐渐红火的日子。
这是脱贫攻坚的生动写照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家中整理脱贫材料。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巴木玉布木家的变化,是奋斗的结果,也和时代相连。
看到她的故事后,有读者的留言可谓朴实:她的坚强和苦痛,属于我们的时代;她的乐观和幸福,同样属于我们的时代。
让巴木玉布木家改变命运的烟叶种植,就是精准扶贫政策下产业扶贫埋下的种子。从扶贫干部到技术员,从提供烟叶苗到手把手技术指导……巴木玉布木家得到了各级扶贫力量的帮助,得以打开了新世界。
这不是巴木玉布木一个人、一家人的经历,千千万万个家庭同样发生巨变。

拼版照片:上图是巴木玉布木童年住过的村庄(1月21日摄);下图是她现在居住的桃园村(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思佳 摄
巴木玉布木的家乡大凉山,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经过8年多的精准扶贫,凉山州累计减贫105.2万人、207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消除。广大贫困群众过上了“睡有床铺、衣有储柜、炊有灶台、餐有桌凳、洗有热水、烤有火炉、娱有电视、包里有钱、出门有硬化路”的新生活。
如今的桃园村,通了路、通了电、通了网、通了自来水,和巴木玉布木一样,村里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盖了房、增了收,孩子们上了学。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给小女儿王雪琪喂食。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巴木玉布木的儿女们,老大已上初一,最小的女儿今年也要入幼儿园了。二女儿成绩优异,当了班长。这次期末考试,她又考了100分。巴木玉布木笑得咧开了嘴。

拼版照片:上图是大女儿巫其拉布木介绍自己曾经住过的房间(1月20日摄);下图是巫其拉布木在自己的新房间整理衣物(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巴木玉布木的经历,正是追梦时代最有力的例证、最生动的故事。
国务院扶贫办披露,截至2020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过去8年里,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最伟大的奇迹。
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在这一代人手中得到历史性解决,这之中,包括巴木玉布木和她的一家。
这是美好生活的接续前行
奋斗的脚步,没有停下。

2月4日,巴木玉布木在渔排上忙碌。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成功脱贫的“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又有了新的梦想。过完彝族新年后,2月1日,她从四川凉山老家来到位于福建沿海的霞浦县,与丈夫巫其石且和丈夫的妹妹、妹夫会合,在那里开启渔排海参养殖的新生活。
福建省霞浦县是海产大县,眼下正是海参生长旺季。从霞浦县溪南镇西安码头乘快艇大约5分钟就来到了巴木玉布木工作的渔排。渔排上,巴木玉布木与丈夫正俯身将一笼笼海参提起打开,然后投入海带、小鱼料,再关上盖子放入水中。
从大山来到大海,几天下来,从未在海上生活的巴木玉布木与丈夫逐渐适应了脚下渔排的摇晃和强劲的海风,养殖海参的工作也越来越熟练。他们每天5点多起床备料,约7点开始喂养海参,喂完1400余笼海参一般要忙到中午。辛勤的劳作可以给夫妇二人每月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

2月4日在渔排上拍摄的巴木玉布木(右)与丈夫巫其石且。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据渔排老板介绍,巴木玉布木工作的海域有一万多名来自四川、云南、贵州的外出务工者,养殖的海参大概到清明节前后就可以收获,到那时这些人将到别处寻找其他的工作或回乡继续从事自己的农活。
巴木玉布木说:“这里有亲人及同乡相伴,每天忙完也会给家里的父母及小孩电话报平安。现在成功脱贫了,但仍然要努力工作,让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奋斗的脚步,并不孤单。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巴木玉布木的故事刷屏,正是因为和此刻正在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你、我、他产生了最强烈的情感共鸣。无论你在当地加班加点就地过年,还是为了抗疫继续坚守,无论你是经历磨难还是和顺致祥,在这个春天里,让我们又一次迈开脚步,继续坚定前行。(参与记者:李力可、姜克红)
大报时评
是什么改变了“春运母亲”的命运
作者:封寿炎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4日 02版)
11年前的春运首日,后来被称为“春运母亲”的巴木玉布木走过南昌火车站广场。在记者的镜头里,她留下了一张感人至深的照片《孩子,妈妈带你回家》,也留下了一个谜。很多读者都好奇地追问: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生活和故事?
11年后,当又一年春运开启之际,她终于被记者找到,再次出现在镜头面前。令人欣慰的是,这位贫穷的母亲已经成功实现脱贫,她的生活和命运也已经改变。
时代变迁、社会转型,都会造成一些特殊群体,遭遇特殊的困难。在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地区,一些少年儿童因为家境贫困而失学;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农村地区,又有一些少年儿童因为父母进城务工而亲子分离,成为留守儿童。以巴木玉布木为代表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女性,因为家境贫困以及传统思想的偏见,甚至承受着比男性更大的苦难。迫于生计,她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此外身为女性,她们还要同时承担生育和抚育孩子的重担。
作为普通人,她们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照片等新闻报道可以记录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命运,帮助她们走进公众视野。然而,照片只能定格一瞬间,如果仅有读者的感动和网络热搜,当舆论热潮过去之后,她们还是难以摆脱困境。要真正改变她们的命运,还是要依靠制度化的政策安排,依靠公共政策的持续发力。
1991年,以小学生张明娟为人物原型的照片《我要读书》引发轰动。照片里那双纯净、无辜而又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刺痛了亿万读者的心灵,这张照片也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随着希望工程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进,以及针对贫困失学少年儿童的相关政策逐步实施落实,千千万万贫困少年、失学儿童得以走进课堂。
尽管《孩子,妈妈带你回家》这张照片感人至深,但它并没有直接改变主人公巴木玉布木的命运。11年来,人们甚至完全不知道她是谁、身在何处。真正改变她的生活和命运的,是国家精准脱贫战略的强力推进。在扶贫干部的倾力相助下,巴木玉布木一家种植经济作物获得了成功,在2020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在扶贫资金的补贴下,她家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住上不漏雨的房子”这个儿时梦想得以成真。得益于国家政策在教育方面的资助,她的儿女们都能走进学校接受教育,摆脱了“不识字”的命运。
巴木玉布木生活和命运的改变,仅仅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随着精准脱贫的进程,随着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完善,过去8年,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无数“春运母亲”不再被生计重担压弯脊梁,无数孩子也不再颠沛流离,得到了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然,在媒体报道、公众关注、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实施之间,可以建立起良性互动的机制。在社会生活中,失学少年、留守儿童、贫困母亲、女性农民工都身处边缘地带,常常无声无息、面目模糊。通过媒体报道,他们被看见、被听见、被感知、被共情,他们的生活困难和命运困境,得以成为公众和舆论的关注点。如果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能够更进一步,被纳入政府的决策视野,推动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那无疑有助于在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之间互成正向反馈机制,有助于解决客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春运母亲”让每个人看到了自己
2021年02月03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堂吉伟德
2010年1月30日,当年全国春运的第一天,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的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这张题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中国人,2011年获得年度中国新闻摄影金奖和第21届中国新闻奖。经过多方努力,11年前照片中的那位母亲被找到了,她已经成功脱贫。
每到春节之际,总有一些话题让人感动莫名,也总有一些人和事让人难以忘怀。那些曾经的过往,那些瞬间的印记,成为公共印象被定格,成为一种标志性的符号,并激发了大众情感的同振与共鸣。11年前,那位被新华社报道称为“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以一个姿态演绎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让人看到了基层的艰辛与不易,看到了平凡的坚强与执着,看到了在苦涩与艰辛中被激活的希望的种子。
活着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艰难与困苦,尤其是那些平凡的普通人。他们为一日三餐而忙碌,为整个家庭的温暖而奔波,他们能够获得的关注,有时源于他们生活环境的逼仄,强烈的反差激发了人们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感动源于真实,也源于从“彼处的风景”窥见了自己的影子,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巨大的行囊、压弯了身躯、用力提着的背包、艰难地行走……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对不少人来说,这也是现在的自己和曾经的自我。那些年,奔涌而出的打工大军,哪一个不是保持这样的姿态?而换一种场景,在职场上拼命三郎式工作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艰难困厄。但越是艰难越向前,坚定有力的双眼,揽在右臂中的婴孩,又给人以强大的力量和信心,带来了内心处最舒适的温暖与温度。
扩散开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春运母亲”——因父亲病重,在上海工作的陆云生向公司主管提交了请假申请,随后返回老家。次日主管告知其请假“未获批”,陆云生只好立刻返回公司,途中得知父亲去世,他又掉头回家处理丧事,等他再返回公司上班时,收到了公司的《解除合同通知书》。可谁能想到,这份让陆云生战战兢兢守护着的工作,只是一份类似物业公司的保安、清洁工那样的普通岗位。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为一份极其普通的工作而牺牲了亲情,这就是许多职场人的真实境遇, 也是许多人最贴切的处境。
还有不少同样艰难的环境、艰苦的遭遇,还有一些人和事同样令人感动,只是没有被置于公众视野之下,没有作为特定场景而显现。但这些沉默的声音、影像无时不在倾诉述说,希望获得外界的关注,得到更积极的回应,哪怕是情感上的丝丝安慰,对他们来说都弥足珍贵。对每一个平凡的受众来说,我们都需要如此让人感动又能生发出无限情感的场景,来释放我们内心炽热的情感,在强烈的同情与同理情感汇集中,形成更大的共识与共鸣,抱团取暖坚定前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困苦,更要看到希望。唯有坚定才能前行,唯有坚强才能破局。11年过去了,“春运母亲”的生活环境已得到了很大改善,随着社会大潮一起进步,她分享了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巨大红利。心若在,梦就在,在前行的道路上没有独行者,在困苦挣扎中也有施救者,因为每个看似不相干的他人,其实就是另一个影子的自我。
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也是感动别人的“另一个自我”。有如此相似的价值与情感,前行之路不孤单,希望之路更宽敞。
“春运母亲”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缩影
来源:红网 作者:张立
编辑:陈乘 2021-02-02 23:04:42
2010年1月30日,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年轻母亲被巨大的行囊压弯了身躯,她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11年来,在网民和关注者不断发来的相关信息里,周科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寻找。最近,周科终于与11年前自己镜头里的年轻母亲见面了。11年来,这位被网友称为“春运母亲”的巴木玉布木已经实现精准脱贫,在她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2月2日 新华每日电讯)
一张“春运母亲”的照片,11年前让无数人感动落泪。包含母爱、为生活而奋斗的母亲形象,成为春运路上追求美好生活的缩影。然而,“春运母亲”的具体情况,在11年后才得以彻底展开。一位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贫困农民。11年时间,她从渴望走出贫困到如今有着稳定种植收入,11年的变化,既有新华社记者作为媒体的深深记忆,也有着个人打工、回乡抓产业脱贫的生动经历。“春运母亲”的再次走红,可以从中洞察那些戮力脱贫、追求美好生活的群像,也可领略一幅波澜壮阔的精准脱贫时代画卷。
11年前“春运母亲”走红,缘于她负重追求美好生活的母性。但透过11年的影像,记者的走访,再现了“春运母亲”甘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之中蕴含的巨大力量。未上过小学,家庭贫困又多子,为了度日,巴木玉布木走上了打工改善生活的道路。不让贫困在代际间传递,是“春运母亲”纯朴的渴望,也成为精准脱贫历史重任的攻克目标。
全面脱贫,不让一户掉队,让“春运母亲”生活开始有了转机,在驻村干部、技术人员和村干部的指导下,种植烟叶和果树,开始托举起“春运母亲”生活改善的水平。尽管经历了技术不佳的困境,但经过深入的学习和指导,“春运母亲”的烟叶和果树收入已经实现年入万余元的目标。产业扶贫,正在成为“春运母亲”稳定脱贫的“定海神针”。
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都了不起。是的,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既已在小康生活中的人们有新的目标,仍然努力脱贫的人们也在笃定前行。从个体的打工奋斗到国家集体支持精准脱贫,如“春运母亲”一样的贫困人口,正在与支持脱贫的强大力量一道,朝着主动脱贫、稳定脱贫的方向前进。在他们身上,涌现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笃定,涌现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自信,涌现着对美好生活正在加快实现的从容。
11年前的“春运母亲”,成为那个时代春运回家、母爱同行的伟大诠释。11年后,“春运母亲”又彰显着精准脱贫、主动脱贫的坚定和实现美好生活的喜悦。摘帽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春运母亲”脸上始终洋溢着的笑容,一如未曾停歇的奋斗,必将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扎根在广袤大地间。
致敬“春运母亲” , 致敬坚韧不拔的赶路人
春运既见证着无数个体的迁徙流动,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致敬“春运母亲”,就是致敬那些为了更好生活不抛弃不放弃、不断努力不断坚持的普通人。
2010年1月30日,新华社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广场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年轻母亲,背上巨大的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经过多方努力,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已经成功脱贫。(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春运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合家团圆。11年前,老家在四川凉山的彝族人巴木玉布木因为贫瘠的土地“不养人”,第一次选择了外出打工,在江西南昌一家烧砖厂搬砖。虽然打工一个月只能挣五六百元,但比家里种地要强。结束了几个月的打工生活,巴木玉布木背负大包、怀抱婴孩匆忙赶车,在不经意间被摄影师的镜头定格,成为著名的“春运母亲”。
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春运母亲”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普通劳动者的负重前行,也传递了“无论生活多难,我们都要勇敢向前”的笃定与勇毅。说到底,“春运母亲”只是许多把生活扛在肩上、把希望搂在怀里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嘴里叼着一根烟、一手扛着沉重的货物、一手牵着自己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的山城“棒棒”冉光辉同样打动了我们。
十余年的时光过去,“棒棒”冉光辉在重庆扛出了一套商品房,“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一家的年收入也达到了10万元,从土坯房搬进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新房。“春运母亲”命运的改变,既有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因素,也有个体努力拼搏的因素。作为扶贫对象,巴木玉布木一家在医疗、教育、建房等多方面得到了“制度补血”;通过学习培训,烟叶从半山腰的石头堆里露出头来;利用农闲时节,巴木玉布木夫妇外出打工……如今顿顿都有大米饭,有蔬菜也有肉吃,“春运母亲”笃定的眼光和甜美的笑容一如从前。
面对生活的苦难,不放弃不屈服的,有许多像“春运母亲”一样的普通人。在贵州贵阳,生意最好的时候,“背肉汉”朱启伍一早晨要背30多头猪,总计有上万斤;在上海,月收入早已过万的“独腿外卖员目标攒一百万”;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清华学子工地搬砖”……“春运母亲”被标签化、符号化,成为所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笑对艰难岁月的普通人的代言人。
时代的大江大河奔涌向前,同样离不开一滴滴水的作用。伴随着社会变迁,交通状况的改善、快递物流的迅猛发展,让许多劳动者习惯了“轻装返乡”。可是,普通劳动者负重赶路的精神底色,却依然没有改变。
春运既见证着无数个体的迁徙流动,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致敬“春运母亲”,就是致敬那些为了更好生活不抛弃不放弃、不断努力不断坚持的普通人。毕竟,所有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人们,都值得“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