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之景情关系/情景关系【我保证这是最详细的版本!】

2022-04-09 21:49 作者:高中语文-凝语素笺  | 我要投稿

景情关系/情景关系

一、依据情与景的衬托关系,借景抒情可以分为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1. 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的《绝句(其一)》:“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诗人以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诗人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愉之情。

2. 以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登高》,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发出怒号,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凋落,江水奔涌,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水到渠成地为下文四句饱含浓浓的愁意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3. 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当时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未能成行,故有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4. 以哀景写乐情。如李颀《琴歌》:“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第二三联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

二、依据情与景的先后关系,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可以分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1、触景生情:或称缘事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境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某种感情,将其表达出来。一般先写景,而后转抒情。触景生情不是“景”加“情”,而是“景”生“情”。“景”应该是实景,“情”是在景物的刺激下产生的真情,两者的关系密切。

如王昌龄《闺怨》:本不知愁的闺中少妇在见到青青杨柳后忽然触发联想,心理发生变化,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在此时,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2、寓情于景: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往往情于景先,因情选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人情起“思乡之悲”,以悲为脉布景,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寒霜六种景物递进铺排,构成一幅静寂凄冷的画景,极尽渲染早行空旷与孤独之感,似无人之境,而人在其中,不明言愁,却愁思满纸,充分展现“客行悲故乡”之愁情。

3、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

三、移情于景

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使本无知无情的客观事物有生命,有感知而人格化,此时,就景物描写手法而言,是拟人,就抒情手法而言,是移情于景。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河上》);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之景情关系/情景关系【我保证这是最详细的版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