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乌镇油墩子的“遐想”

作者/ 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编辑/ 王昕 孙妍
用面粉糊做成球状,里面塞满萝卜丝,放入沸腾的油锅里,滋啦滋啦的声音一响,白色的面糊逐渐变得金黄酥脆……这是江南古镇乌镇的油墩子,咬一口,香气四溢。
每年的11月上旬,是乌镇最受关注也最热闹的时候,因为此时正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乌镇时间”。那些坐在河边石板凳上“侃大山”的也许就是叱咤互联网圈的风云人物和领袖大佬。
今年是世界互联网大会10周年,我在乌镇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间隙,也到西栅逛了一圈,排队买了个油墩子,边走边吃,只是,并没有和“传说”中的大佬偶遇。虽有遗憾,但不虚此行,因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就浓缩其中,可以看到数字技术如何为生产和生活赋能。
多个“首次”出现在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比如首次设立“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多个前沿领域的成果代表了全球互联网业界最新潮的动向。
或许其中有些技术的应用尚有点遥远,但走一圈“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不难发现,数字技术已经真正成为各行各业的“主角”,钢铁企业重点推动传统制造业设备智能化、车间无人化,用数字“炼”钢;国家电网研发了电力巡检机器狗,代替人类在配电房进行巡视;AIGC让鞋服产业从人工手绘、打版中解放出来,提高推出新款的效率。
让我意外的是,最热闹的展台除了头部企业秀出的最新技术,一些让老百姓触手可及的应用也意外走红。比如腾讯设置了“AI眼底健康筛查”互动体验,通过专业的眼底相机获得眼球内部的视网膜、脉络膜、视盘和黄斑等组织结构的高清影像彩照,实时上传数智医疗影像平台,数秒即可评估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眼底病变等眼部疾病风险;排队的参观者里三层外三层,让“AI老中医”为自己测试一下健康状况,实际上这个“AI老中医”是一台智能中医体检仪,扫描二维码,通过蓝牙连接这台机器,把手放到上面,两分钟就能诊断病症。
这让我不禁感叹,那些曾“高高在上”的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正在加速“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工具和助手。就像热气氤氲的油墩子一样,随手就能买上一个,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科技的发展本应如此,高科技早就深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医疗领域,无论是在线问诊等“简单科技”,抑或是远程机器人等“高端科技”,都已经落地真实就医场景。当偏远地区的患者或医生打开屏幕,就能直接与三甲医院的医生在线沟通,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由此可见,为什么那些医疗展台的互动体验如此受欢迎。对于一线城市的市民来说,虽然去三甲医院看病并不困难,但离快速看病还有一定差距,数字科技就是缩短距离的最有效渠道。用科技手段打通医疗领域上的时间与空间,惠及的一定是老百姓。
不仅是医疗领域,教育、出行、文化、工业等行业无不浸润着“数字基因”。比如,有的城市在公共巴士上安装了公交导盲系统,视障人士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便捷获取搭乘线路的候车时间,车辆进站时也会发出语音提醒,更利于视障人士出行;在学校里,通过数字教育,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变化程度都能清晰地统计展现出来,并且能帮助老师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整理不同程度的题目,让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拼多多联席CEO赵佳臻在参加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时表示,数字世界千变万化,数字技术带来的最大红利就是可以实实在在解决普通老百姓每天生活中的问题,给每个人都带来便捷和实惠。
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显示,过去一年,中国互联网在数字基础设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数字文化产业等方面发展势头强劲,从2012年到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50.2万亿元,互联网上市企业数量从50余家增长至近160家。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6.4%,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数字社会。在数字社会建设方面,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去年上线互联网医院超3000家;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从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和创新能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网络安全和网络空间国际治理6个维度,对全球具有代表性的5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分析,中国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二。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数字科技普及开来,让老百姓受益。就像藏在乌镇巷子里的油墩子,那香味因为互联网大会的到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也让那些慕名排队的人感到满足。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