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把所有人的注意力、资源都放到战略转型上
为什么OKR越来越火,我们看一下OKR在英特尔的诞生过程:
上世纪70年代,英特尔面对外部竞争的压力,亟需战略转型,也就是下图所示,需要从第一曲线,探索出第二曲线。众所周知,大企业战略转型异常艰难,失败率非常高,成功概率总体不到两三成。在企业转型期间企业一把手往往会惶恐、不安、兴奋、焦虑各种感觉纠结在一起,但仅有感受远远不够,具体如何做才能管理企业的转型?
英特尔CEO格鲁夫思考的核心是:
**我如何才能把公司所有人的注意力、所有的资源都放在战略转型上?**
格鲁夫借鉴了1954年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中的MBO目标管理,发明出iMBO即英特尔的目标管理法,后来改名为OKR目标与关键结果法,带领英特尔的团队完成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的转型。
> 格鲁夫对OKR有两大期望:
1. 用OKR将目标定义的更清楚(KPI是用一句话来定义,OKR是用一句话+3至5个标准共同把目标定义清楚)
2. 用OKR做目标对齐:上下同欲、左右同源,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始终拉向一处
从结果来看,格鲁夫带领下的英特尔转型是成功的。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为什么推出目标管理、自我管理?因为德鲁克预测未来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知识劳动者。
> 体力劳动者:生产线的一份子,配合生产线从事生产活动,用KPI来管基本问题不大
知识工作者:面对的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创意、想法、思路。比如你问工位上的员工:“你在做什么?”员工回答:“我在思考”或者“我在思考,但是还没有结果”。知识工作者的劳动过程与成果不再像体力劳动者那样显而易见,能够监督、能够轻松地进行评价。
很显然,从60、70年代以来到现在,我们越来越印证了这样的预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南方开始,那时候往往都带工厂,那时工人就是机器的一部分,KPI是奏效的。但是2000年以后进入互联网时代、进入科技公司时代,办公大楼里每个员工对着电脑,你要怎么管理他?如果他不能够自我管理,不能够进行目标管理,企业很难管理他们。
> 什么是目标管理:
定目标——抓过程——复结果
这也就是OKR为什么能够应用而生,这些年在国内能够迅速推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