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毛哲学批注》5.认识过程的阶段与动因

2023-06-22 16:14 作者:先锋队冲锋  | 我要投稿

二、认识过程的阶段与动因

前面说过: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实践的发展为基础而实现;人类如何认识周围世界的问题,在实践以外是不能解决的。

毛批:(如何认识外界的问题,在实践以外是不能解决的)

现在我们来详细研究认识的运动的路程;

毛批:(认识运动的路程)

说明认识的运动在其发展上通过什么样的阶段,说明这种运动是由什么动因构成的。当作认识物质的现实之主体而出现的东西,如前节所说,不是从社会游离了的个人,而是社会的人类,社会的阶级。

毛批:(认识主体是社会的阶级)

在阶级社会中,周围世界的认识,带有阶级的性质。在阶级斗争上,从“自在的阶级”转化为“自为的阶级”的普罗列达里亚的认识之发展,成为阶级的认识之运动的标本。

毛批:(无产阶级的认识发展过程,是阶级认识运动的标本)

然则普罗列达里亚的认识,是怎样发展,并通过怎样的阶段呢?普罗列达里亚,在其发展的最初期,还不曾完全意识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实。这一层,在英国的产业革命时代,就可以明了看出来。当时,普罗列达里亚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解,非常浅薄,劳动者们虽然随着机械的采用而成为产业预备军而被抛弃于街头,但他们却不能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看出自己的贫困的原因,而只是在机械当中去寻找那原因。

毛批:(土地问题中国革命战争问题)

他们不对布尔乔亚作意识的阶级斗争,而做出了反抗机械的暴动。

毛批:(对轮船、对汽车)

…普罗列达里亚,由于抗抵机械的运动,就已经是和成为阶级的资本家或布尔乔亚斗争过了,只因他们不曾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才做出了错误的斗争方法。

毛批:(第一期:非常浅薄,不了解资本主义本质,采取了错误的斗争方法,还在“自在阶级”的阶段)

那时普罗列达里亚,虽不曾理解资本主义的剥削的本质,而对于自身所受的一切压迫和剥削,却已经是感觉到意识到了。他们为饥饿所苦,又不能满足迫切的生活的必要,他们被放置在今日或明日就要和家属一同挨饿的运命之下。因为这样,所以劳动者们只知道恼恨自己所属的企业家,还不知道那企业家即是剥削者阶级的代表。

毛批:(中国对帝国主义的认识)

普罗列达里亚是自然的起来反抗的;他们的斗争,不是基于资本主义发展之科学的理解,而是基于在奴隶生活条件下得到的体验与知觉。然而他们与企业家作日常的斗争,与其他企业中的劳动者相接触,以及资本家们互相支持的事实的反复等一这一切事情,就弄到使劳动者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雇佣劳动与资本间的斗争),教训他们在自己的主人一个人物之中,去看出一个剥削者阶级、布尔乔亚的阶级。

毛批:(第二期:由于日常斗争的实践,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了,使得无产阶级懂得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关系与阶级斗争关系),马克斯主义出现了,进到了“自为阶级”的阶段)

阶级斗争的日常的实践,使得普罗列达里亚对于周围现实的认识,从自然的感觉和体验的阶段,提高到革命的变革现实的水平。于是说明资本主义的矛盾及其没落的必然性的马克思学说,在劳动大众方面,就能够依据他们自己的阶级斗争的实践去理解。革命的普罗列达里亚,已经不是盲目的了。于是阶级对阶级的战争,就以现在世界为舞台而开演。普罗列达里亚对于资本主义的现实之认识的路程,最初从感觉、表象、与对象的直觉的阶段,进到对于现实的较高度的理解的阶段,其次再从这高度的阶级,进到革命的实践进到要实现从前只蕴戴在头脑中的东西的阶段。“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的辩证法的路程,是到达于客观的实在之认识的路程”(伊里奇)。

毛批:(从感性阶段进到理性阶段,再从理性阶段进到革命实践。从直观到思维从思维到实践)

这一段话,包含着说明我们的认识发展之辩证法的路程的很深的思想。认识的要点,认识的终极目的,在于发见周围的现实之法则,而把我们在感觉、知觉、和表象上所领受的材料,作论理的理解。但我们的认识之到达于论理的理解,是认识过程全体的结果。何种动因占优胜的那种差异,也决定认识本身的发展阶段的差异。因而认识过程的阶段,是不能被用不可逾越的界限去互相区别的。

毛批:(认识目的在把感觉材料作论理理解,两个阶段有区别,但不是不可逾越的)

在普罗列达里亚对资本主义的现实的个别现象做自发的斗争时的发展阶段上,普罗列达里亚也曾企图用一种方法去认识并理解那些现象。普罗列达里亚自身的发展阶段还在低级状态,他们还没有暴露资本主义的本质的能力这也是因为现实自身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充分展开它内在的矛盾一,这种种事实的结果,使得普罗列达里亚对于现实的一切认识,只在理解现实的各个方面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形式上表现出来。

毛批:(感性认识:面、现象、外的系)

但是,资本主义的现实以及阶级斗争的发展使得普罗列达里亚感到有在其内的联结上,在其全体性上去认识各个现象的必要,使得他们把资本主义当作特定的社会制度,当作基于剥削的生产方法去理解。

毛批:(理性认识:体、本质、内的系)

感性的理解,对于普罗列达里亚,不表明资本主义的矛盾,不发露那矛盾的“内容”。因为劳动者没有理解资本主义之内的矛盾(剥削关系),所以他们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现实之一切方面,是怎么样并为什么去互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的个个现象,在他们的认识上,只单是外的联结的东西。但是阶级斗争一进到较高的发展阶段而转化于“自为的阶级”时,普罗列达里·亚就开始把从前个个散乱的资本主义诸现象的总体,当作内的联结的东西去把握了。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它先暴露周围世界之内的矛盾,而能在其总体上,在其一切方面的联结上去把握现实伊里奇发展了感性的认识与论理的认识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并说明我们在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所领会的概念,比较感觉和表象,更为深刻。他说:“每秒有三十万基米的速度的运动,我们不难表象出来,至于光用那样快的速度而运动这件事,我们却不能理解”。为要理解诸现象之内的联结,单靠感觉是不够的。和这同样的思想,马克思在论价值时,也曾说起过价值是表现各商品所有者间的关系的范畴。这种关系,是不能靠感觉去把握的。能够看,能够触的东西,只是个个的商品,而不是价值,不是商品所有者的关系,也不是当作全体看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是不反映“于肉眼”之上的。关于这点,马克思曾经爽直的说过:“商品价值的实体,在不知道它的所在这一点上,与胡尔斯达夫的情妇郭克里寡妇不同…各个商品,无论怎样把它反复舞弄,依然不能抓住它的价值”。

毛批:(概念比感觉更为深刻,是进一步的东西,例如商品与价值)

从感性的认识推移到论理的认识,就是从个个的方面和现象的理解推移到法则,即现实之内的联结的理解感性的认识,不从论理的认识分离。它在已经萌芽的形态上,包含着我们后来藉概念之力所实行的普遍化费尔巴赫所谓某种普遍化已被给与于现实之感性的知觉的那个思想,伊里奇是表示赞同的?伊里奇引用过费尔巴赫所说的“只看见树叶不看见树么?”这一句话。不过费尔巴赫虽然述说过人的感官常与思想相联结这句深刻的话,却不曾力说到这种联结只是外的顺列的联结辶现实的法则,只有依据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才能发见。费尔巴赫把在直观和表象上被给与着的联结,当作论理的认识。反之,伊里奇却力说到认识之深化的运动,力说到从感性的认识到论理的认识之推移。他这样写着:“物质的抽象、自然的法则、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即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重要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比较深刻,比较正确,比较完全的反映自然”。

毛批:(感性认识不从论理认识分离,感性认识中已有论理认识的萌芽。一般性的东西已在具体性的东西中间包含了的,但包含的只是外的联系,不是内的联系。由浅向深,由外向内,由各个向一般,只有依据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才能达到。这就是认识之深化运动,是认识之突变。这一深化与突变,才比较正确与完全的反映自然)

伊里奇把感性的认识与论理的认识,当作人类认识周围世界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又说明了把握实在过程时的感性的知觉与思维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显现为感性的东西;在高级阶段,认识显现为论理的东西。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各阶段,不是被用不可逾越的界限互相分离的。

毛批:(两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各阶段,不是互相分离的)

依实践所证明:并不是我们感觉到什么东西,就立刻开始理解它;反之,也不是理解到什么东西,就不感觉到它;只有在理解了什么东西时,才更正确,更深刻的感觉到。我们与曲解党的一般方针的人们斗争时,不一定是在最初就把握着那事实的本质的。最初我们只感到有些地方不对,往往不能彻底证实它,这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开始理解到反对者的错误的体系。

毛批:(实践证明: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在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更正确的感觉他。感觉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是解决本质问题,只有在实践过程才能暴露其本质而理解他)

虽然那样,但我们在最初仍然理解着,关于某一问题,左翼或右翼是怎样离开党的一般方针的。以伊里奇的中委为首班的党,当着和托罗斯基派及右派相斗争时,多数的党员虽知道两派的个个的错误,却没有知道两派错误的全体系。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即托派和右派的曲解到最后完全结晶时,我们才能在其全体上,在其内的联结上理解了托派与右派的反党的见解。

毛批:(此例很好)

当我们理解某件事之时,我们当然不仅是说明它,而且还悲叹,还发怒,还愤慨。

毛批:(认识与情感之关系)

多数派党员的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他们底下,思想感情与兴趣,并不抵触,如激流一般向着阶级的敌人斗争,去实现社会革命所课责于我们的伟大的任务。

毛批:(思想与感情的统一)

感性的认识与论理的认识,互相发展,互相丰富其内容,这一层,可举实例来说明。我们就一个到都市进工场作工的中农来设想一下。他是带着小布尔乔亚的意识走进工场的,他对于那企业中发生的新奇事情,抱着疑心,有时存着反感他直接加入于工场时,就生出新的感觉和体验。他参加于社会主义建设,沾染着工作伙伴中通行的风气。这种风气,生出新的思想,使他渐渐理解普罗列达里亚所创造着的大事业。于是从小布尔乔亚意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意识之急速转变,就在农民之中发生了。可是随着对于现实的新理解,随着普罗列达里亚意识的成熟,又现出新的感觉。

毛批:(此例不甚清楚)

从前伟大建设的欢喜,在他是一场空。于是劳动变成于他不适宜的东西了,在他看来,劳动只是“绞汗”,只是压迫。于是,就怎么样呢?对于现实的这样的理解与感觉,就发生出与之相当的行动,即尽可能的怠工,务求早早停止工作,如有可能就去赚钱。他从工场生活得到的新感觉,常因对于现实之小布尔乔亚的理解所压倒了多但是做了工场劳动者以后,就和以前不同的去把握现实,因而开始发生与以前不同的感觉了。于是不同的习气,不同的体验,以及对于现实的不同的知觉,就在他身上发生了。一旦上进到有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水平,就已经感到生活的充实,感到自己所创造的事业的伟大了。于是劳动对于他已不但不是压迫自己的负担,而渐渐变为“名誉,勇气,与光荣事业”感性的认识与论理的认识,只是反映了离我们意识独立存在的客观的实在的不同阶段。感觉是当作外界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而发生的。至于概念,就是从感性的经验发生的概念是把认识主体在感觉或知觉现实的过程上所得的材料,加以改造,加以普遍化的东西。

毛批:(对)

感觉和概念,都是对象的肖像,即离开我们意识独立显现的过程的模写

毛批:(对)

我们的感觉和概念,是客观的现实之正确的反映么?答复这个问题的,就是实践。

毛批:(说得很好)

“对象的真理到达于人们的思维与否的问题,不是什么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们必须在其实践上去证明真理,即证明其思维之现实性与力,证明其此岸性。

毛批:(实践证明是否是真理)

从实践游离了的思维之为现实的与否之论争,是一个纯粹烦琐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在实际上实行理论,也就是试验理论为真理之标准的实践,并不是真理向它前进,停在那里试验它的努力而又进行的那样的阶段。实践并不是一种“装饰”。一切社会生活,并不是象垫子那样用理论与实践的布片缝合了的东西。为真理之标准的实践,贯串着我们的认识的全路程。

毛批:(实践贯串着我们认识的全路程)

整个的革命,实行了马伊主义,即只有革命,纠正了并论破了马伊主义的曲解为真理标准的实践之完成认识的路程,这是在理论被实现于实践之中的意义上说的。但在实践上能够实现的理论,必须是从现在之社会的实践产生,而正确反映自然及社会的现实之发展路程的那种理论照上面所说,唯物辩证法,是认定“生活的见地、实践的见地为认识论的第一而且根本的见地”。

毛批:(理论从实践产生,如果正确反映客观外界的发展过程,然后再应用这种理论于实践,就能在实践上实现这种理论,完成认识的路程。所以认生活与实践的见地为认识论的第一与根本的见地,是唯物辩证法的见地)

然而反马伊主义的理论,也是依赖于实践的。它们究竟是怎样解释实践的呢?就资本主义美国“流行的”布尔乔亚的实用主义,举例来说。…实用主义的实践观,是逃回过去的阶级的、具有利己主义与私有财产的阶级的,适合于布尔乔亚状态的布尔乔亚的见解。资本家是所见不远的。对于利润的渴望,使他们不能洞察将来。“捉住这一刹那呵!”一这是美国“实业家”的口号。这就是典型的实利主义的实践观。

毛批:(资产阶级的实践观一实用主义的实践观,是只顾目前不顾将来的实践观。他们所谓真理,是主观的部分的真理,没有客观性与全体性)

实际上,少数派也附合这样的实践观。“运动即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柏伦斯泰因这个有名的公式,表明了同样粗陋的实际主义,盲目的实利主义,与对于被限制了的资本主义的现在之投降。布尔乔亚的、少数派的实践观,我们的托派和右派,也是有的。埋没弱点;不把握整个发展而盲目的屈服于个个事实之前;没有看穿现实的矛盾的深处之能力这些,便是机会主义的实践观的特征。对于实践作这样的解释,就是从科学的理解一只有科学的理解,才能使人们把握并理解整个的现实与整个过程的运动分离出行动。

毛批:(机会主义的实践观的特点:(一)埋没弱点;(二)不把握整个发展,屈服于个个事实;(三)没有看穿现实的矛盾的深处之能力。‘这就是抛弃科学理解的实践观)

马伊主义的实践观,和它完全相反。马伊主义的所说的实践,是伴随着洞察和究极目的之理解的实践,是当作展开了的阶级斗争看的实践。

毛批:(马克斯主义的实践观,是伴随着洞察究极目的之实践)

在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的认识论,也和观念论的认识论一样,想在物质的实践,在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之外,去解决认识的路程如何的问题。因而在认识的种种阶段与要素(感官与思惟)之间,就缺乏了联结。这种分离,就进到了从论理的认识分离感性的认识之方向。

毛批:(经验论和唯理论)

哲学家之中,有认定感性的经验为认识的真实源泉而轻视思惟的意义的人昌凤之,也有只认定思惟为真实的东西而怀疑的去处理感性的经验的哲学家。前者是从含有“经验”意义的希腊语的“Empiria”采取的,被称为经验论后者是从含有“理性”意义的拉丁语“Ratio”采取的,被称为唯理论经验论的创始者,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但他的学说,没有如后起的洛克的学说,以及主观观念论代表巴克列与休谟的学说中那种粗笨的一面性,也没有使感性的东西与论理的东西相分离。至于巴克列和休谟的哲学,是从极端的经验论出发,从专承认知觉一事出发的,他们否定论理的概念对于认识所具有的意义,把论理的概念,看做是由悟性引入于我们的认识中的制造品。

毛批:(经验论--倍根与巴克来、休谟的区别)

唯理论有两个重要的缺点。第一是否定概念由经验而生,所以最初的概念,从他出发而到达于真理概念,究竟是从什么处所发生的问题,他们是不能说明的。第二,唯理论是同样从否定经验的认识的真理一事出发的,所以不能从抽象的思惟过渡到个个感性的事物之认识。唯理论的这些缺点,在它的发展中显现了出来。

毛批:(唯理论的缺点)

…伊里奇说:“马赫很知道:在实践上,人们不可避免的就变为唯物论者。人们在社会的活动上,直接与自然联结着,因为要做出某种事物,人们必须从自然所供给的材料出发,即在实践上承认物质的第一次的性质,而变为唯物论者。

毛批:(根源的性质)

所以马赫应用观念论者的全气力,要从认识论排除实践。因为这件事是把认识论变为观念论的东西的唯一手段”。…当作认识论看的辩证法,据伊里奇的意见,其中必含有实践。

毛批:(认识以实践始以实践终)

…蒲列哈诺夫超出论理的证明之界限以外的事是很稀少的,但他对于实践却看得很轻。譬如,一切观念论对于现实的曲解,其本质与根源,是在于从认识过程分离实践,是在于放弃为真理之标准的实践,这种地方,蒲列哈诺夫并不曾用力说来。

毛批:(普列哈诺夫看轻实践)


《毛哲学批注》5.认识过程的阶段与动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