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浦东二模|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不尽如
23浦东二模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认为有所缺才会有所需,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浦东这篇文章说实话出的还是很好的,文章主要围绕着“有所缺才会有所需”进行描述,而“缺”这个状态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话题。
界定一个叫做“缺”的概念就足够对于文章进行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文章论证——
首先,什么才是缺?
对于缺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应该可以做两种解释。
1 缺是一种结果性质的描述。
比如一个人感觉到缺水了,就会口渴,然后去喝水,那么缺是一种客观的状态。
而这种客观的“不够”的结果性质的状态能够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什么,从而对于自我做到一种精进。
2 缺的本质是一种客观稀缺的感知。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处于一种“过剩”状态下,不会对于客观事物产生价值认知,也不会珍惜事物。而只有感觉到自己“缺”,才会产生需求。
比如面对很多野生动物,我们会透支性质地捕猎,只有野兽具有“稀缺”状态,我们才会想要保护。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感知上的稀缺,是一种客观的,让我们获得意义感知的描述。
那么我们进一步对于文章进行深化——这里就用第一种对于缺的解释去说,因为这个解释相对来说更加符合破题的直觉——
有所缺就会有所需,但是我们“所需”的动力源泉不应该仅仅是在于“不缺”,而是因为“补缺”。
比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缺少什么而产生追求,这个“才”的概念本身有些偏颇。之所以有“求”是因为我们具有创造性的渴望,我们渴望创造,也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兑现,我们更多需求的是一些成就价值。
因此,“务实”只是我们有所求的一种动力源泉,而人本质的客观复杂,不能单单拿“务实”作为客观价值尺度。我们需要行为的多样性,通过多样性的赋能。
另外一种切入角度,用到我们课上所讲的内容——
“等到口渴了再喝水”,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口渴之前就把水喝了”,这个在很多养生文章里面提到过。
而剖析本质还也比较简单——结果稀缺的发生其实已经展现出问题来了。而在此之后的补救其实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失是没有办法调整的。
所以,正如亡羊补牢的后半句那般——我们要学会防范于未然——也就是在稀缺发生之前就通过预见性的手段和措施防止稀缺本身的出现。
这个概念和我们课上所说的“上游思维”的逻辑是一样的——与其对一个问题做出就事论事的解决,不如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如何在源头上避免一些不好的行为出现。
这个就是文章所具有的整体逻辑。
综上所述,我们构建的文本逻辑还是不少的:
如果从务实角度,我们论证的逻辑是:
确实我们承认,有所缺确实能够带来有所求的行为动力。
当我们面对“缺”这样一种客观状态的时候,这种“缺”是我们基于自己生存环境的判断,所以当面对“有所缺”的状态,理智告诉了我们应该执行什么样的行动策略来补充,从而能够更好的在环境中生存。
正如一个人只有在自己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才知道维护身体的重要性;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候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了,才知道去做自我的能力精进。
所以,有所缺的感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精进策略。
批判:
但是,“缺”这样一种判断指向的务实观念并不能成为我们“有所求”的唯一动机来源。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缺这个概念所指向的务实观所指向的需求,在客观环境下具有溢出性——世界客观复杂,如果一味地只用缺作为行为的一致性策略会导致我们行为的单一。
从客观角度来说,行为单一会带来问题,过分强调行为的务实会导致我们错过很多行为的可能性,也会导致我们错过多样性带来的赋能。
所以本体论我们就可以写的是:因此,除了稀缺之外,我们还应该具有其他的行为动力。
我们要鼓励多样性,鼓励一个人行为的复杂和创造。行为的多样、复杂和创造才能让我们对一个行为获得进步性的结果。正如康德提出过的概念:个体的需求和欲望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环境刺激,而是取决于个体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决策。因此,即使没有特定的缺乏,个体仍然可以通过自主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由于多样性的决策动因是客观合理的,我们行为才能有丰富而复杂的行为特质。
这里可以结合一个课上讲过的概念:“过程增量”——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会带来很多偏离于初始目标的结果,这些结果也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们发明永动机,虽然没有发明成功,但是发明研发的过程中有了很多其他的发明。
同样,一味地弥补缺会让我们缺乏行为的多样性,失去很多可能性。而将更多“所求”的动机合理化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加好的可期待结果。
当然,别的角度也可以去论证,我们简单说一下——
“不能渴了才喝水,而应该在渴之前就补充水分”,那么文章逻辑也比较简单
先和上文一样,缺是一种务实观念,在客观上能够解决问题。
随后批判——但是如果只去弥补缺是不对的,因为缺的出现已经是一种客观的贬损。
正如亡羊补牢一样,我们已经面对了损失,再去弥补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形式,而这只是流于表面,并不是最优秀的行动策略。
所以本体论主要写的是要有上游思维,思考问题的主要矛盾。
我们不能只在表面做一个补漏者,很多问题要防范于未然,站在上游思维的角度解决
也就是一味的解决缺这个状态,并不是智慧,而让自己预防“缺”这个状态的发生,是更有效的思维方式,因为这样才能在结构性上解决了问题,解决的是主要矛盾。
用“上游思维”写也是不错的。
另外,稀缺也能写,将题目“有所缺才会有所求”视为价值判断标尺
人们有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倾向。我们要强调,确实,占有稀缺是具有合理性的,拥有稀缺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证明,我们追求稀缺是一种合理的行动证明。
随后批判——追求稀缺是非理性的,物以稀为贵并不是一种非常好的行为策略。
因为稀缺本身并不是客观的价值。
所以本体论去论证,我们要追求的不应该仅仅只是稀缺,而是追求价值,追求稀缺其实是一种短见。
那么最后再写方法论就行了。
基本上文章就可以通过这个逻辑去论证,理论上来说,上面三种写法问题都不大,都是对于“缺”这个概念本身做出定义,基本上文章就可以根据这个逻辑去写。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