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公开课】4.8 南朝诗歌的声律变化|古典诗词鉴赏


【声律的变化过程】
骈散交替,语言丰富。





丢失,无意识的丢失,有意思的丢失


配乐的诗:如《毛泽东语录》谱曲之后





如:曹植、王粲写了律句,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比例不高。

陆机确定了声律的第一个重要的原则。认为:句尾平仄相反,读起来会出现明确的声调变化,是一种音乐性的存在。
平仄概念始于唐朝,但前人有运用平仄的现象。
陆机的诗歌前句是平声,后句仄声。
唐诗律诗前句一般是仄声,后句平声。平衡感要强些。仄声比较不平静。
第二个阶段:永明体,声律转折时期

汉语的四声现象,外国人掌握不好汉语,是掌握不好四声,外语没有用声调来区别意义和情绪(汉语),声调可以表达情绪(外语)。比如疑问降调。
对四射声做仔细的甄别,一个字一个字做四声的区别,学术研究也和诗歌创作挂钩,首推沈约《四声谱》

普通话里面没有入声了,受外来因素影响。
四声:平、上、去、入

第三阶段:宫体诗
四元声律转化为二元声律,从而基本确定平仄规则:一句之中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对立

第四阶段:粘的规则

第三句的平仄不重复第一句,而重复第二句

确定第二个字的平仄就能确定整首诗的格律。



七言诗:往五言基本句式前面加一个相反的

唐诗用方言读会比普通话更好,因为这个古汉语里面的入声字非常重要,属于阻塞音,发音之后立刻堵住了,音非常急促、短,强烈。如读:(而且用吟唱更好,诗有一种内在的音乐美。)


律诗除了声律的特点,还有长短的特点。具体见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