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 美国所主导的供应链转移成功了吗?
【知乎】 美国所主导的供应链转移成功了吗?

DeepSky
非典型游戏策划……新冠感染次数:0



豆沙包、郭逗、浩然等人赞同
最近正好经历了一件事,开启了看待这个问题的新视角。
故事开始是在Tom's Hardware(美国的信息科技类网站)上看到一篇新闻报导:

这个新闻一下子抓住了我,因为我曾经关注过一阵子E级超算相关的新闻,知道1E算力的含金量有多少。点开来看了看,新闻写道:“中国现有大约197E算力,中国政府制定目标,欲在2025年将其增加50%,达到300E算力”。
这是什么概念呢?中国最强超算“神威·太湖之光”,峰值算力为0.125E,新增103E算力,相当于新增824台太湖之光。事实上,根据Top 500榜单,目前全球公开的最强算力的超算,排第一的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Frontier,峰值算力1.68E,也得填60多台进去才能满足这个算力需求。

如此巨大的算力目标,自然很快就在评论区出现了国外网友的质疑,其中引起我注意的质疑是基于能耗的:

说实话呢,他这个算法是有点问题的,因为他用的是FP64算力来算需要的卡数,而新闻里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是针对AI算力的,AI远不需要使用FP64这么高精度的算力,所以需要的计算卡数量可以呈数量级的缩减——但是这些先按下不表,毕竟FP64算力对于仿真运算之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时我脑子里闪过的问题是:“这1.37GW的功耗,对于中国而言实现起来会有困难吗?”
1.37GW的系统,假设其全年满负荷运行,消耗的能量 = 1.37GW * 24 * 365 = 12001.2 GWh
12 TWh
按照这位老哥的悲观估计,中国来实现这套系统的话,年能耗则是 120 TWh。
(鉴于华为已经展示了7nm制程制造技术,以及一些非正式的AI加速卡方面的消息,依托国内技术理应可以做到比这个能耗更低,不过这里就按照这两个值来看吧)
然后我去查了一下,中国的历年发电量数据:

然后我发现,图表本身非常清晰的说明了,为什么欧美网友会觉得光看功耗,这个算力目标也感觉难以达到——因为120TWh的增量对于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是个天文数字。
事实上,如果单从贸易战开始的2018年算起,2018-2022年间,世界各国的年发电量变化做成表是这样的:

考虑到中国计划是在*2年*内增加这些算力,因此可以粗暴地把上表中的变动数字除2,当成各国可以在2年内增加的电力供应——那么可以看到,120TWh的发电量,除了中国之外,实际上只有印度能刚好达到。甚至按12TWh的最低功耗需求计算,那么也只有美国和越南可以达标。
我其实对于“中国工业的规模巨大”是有概念的,但是实际查阅数据的时候,还是大受震撼:以2021年举例,中国在这一年新增了750TWh的发电量,这几乎相当于1/5个美国,78%个日本,128%个德国,或者230%个英国——大跃进时期的“赶英超美”都能用五年计划执行落地了!
所以自然的,中国政府制定的一个正常计划,在外国人看来会显得仿佛天方夜谭。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科幻设定中常用的概念: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

虽然这个指数最开始是应用于科幻概念的,但在地球上,我们会发现这个指数和实际吻合的相当好:

对现实生活应用卡尔达肖夫指数的好处,就是它直接指明了一点:我们无需关心某一文明实体通过何种技术获取了能量,也无需关心这些能量被用于哪些用途——产能多寡本身就已经表明了文明实体的能力。借助这一思想,外部观察者可以略过错综复杂的细节(制度、政治、商贸纠纷、海量个案等),只借助单一指标,去评估宏观趋势——尤其是供应链这种密切关联于物理制造的东西。
毕竟,供应链运转的每一步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你熔炼金属需要能量,电镀着色需要能量,你控制生产线的电脑需要能量,高速运转的机械臂和机床需要能量,就算是要搞第四次工业革命跑AI算力也是需要能量的。所以,成功的供应链转移,必然伴随着能量供应能力的转移。
而我们确实也能从数据上看到端倪——美国主导的供应链转移,目的地为美国本土及美国认定的“友岸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供电能力增长;而美国的盟友们,也就是试图跟随脱钩的发达国家,则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供电能力下降。
因此,我们可以确认:
本问题下各个回答中出现的“供应链外迁”案例,是必然大量存在的
但是这些转移的规模,并没能撼动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中美脱钩的过程中,受伤最惨重的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也就是欧洲)
印度和越南常被拿来阴阳怪气中国确实是有情可缘的
长期来看,印度确实有可能撼动中国的地位,需要在战略上做出准备
于是,我们可以明确回答本问题了:美国的供应链转移能成功吗?我的判断是:
如果目标是培育中国以外供应链制造能力,“成功”
如果目标是打断中国供应链的增长趋势,“失败”
如果目标是令中国失去制造业中心地位,“失败”
导致“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境外根本找不到足够的供能能力。就算我们魔法般地把处于中国境内的所有供应链设施都瞬间传送到海外,这些设施也会因为供不上电直接停摆。这是非常硬性的物理约束,无论美国的政治意愿多强烈也无法改变这一点。
甚至于,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视角,对科技战做一些判断:
科技战既包含芯片半导体的工业制造,又包括实际算力的落地。这两者都有着巨大的电力需求
当下即拥有技术、又拥有足够的供电基建能力的经济体,事实上只有中国和美国
欧洲失去了两张科技革命的门票:一张是互联网软件业(失于美国的互联网垄断),另一张是能源(失于俄乌战争及尝试对中国绿色能源脱钩)。其衰落几乎已经无法避免。
最后,关于卡尔达肖夫指数,还有一个有趣的展开:
考虑到中国是全球产能增量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是中国在独力推动人类迈向I型文明。
2023/10/17 地狱评论 选摘:

编辑于 2023-10-17 20:19
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芯片大战?

胖胖安
碼農久矣



Enzojz、戴眼镜的Peter、李济羽等人赞同
因為懂分錢的華為入場了。
現在最強的晶片製造技術掌握在海峽右岸的中國人手上。
台灣可不是靠美國移轉技術。美國沒有這等技術。Intel 還在搞 7nm 良率。
之前以中芯為核心的估算會久一點。因為中芯不是懂分錢的公司。在科技戰開打之前連 28nm 良率都比不上三星、台積南京。
這個領域都是「聰明人」才有資格入場。調參的都是博士。知乎上可能是人均 985 。這個領域可是人均 985博士。
所以我是很討厭美國的行為。因為這些人才不應該浪費在原本花錢就可以搞定的事情。逼得人類要重複造輪子。
要這些聰明人犧牲自己讓資本家有豪車?這個難度太高了。所以懂分錢的華為入場後,我確認這個領域必贏。而且會形成新的產業高地。
———
分錢沒有這樣簡單喔。
———
這種論述就是典型別人犧牲,他享受。
潛台詞就是要分配給金錢資本。
另外就是邏輯斷鏈。資本不會產生技術。要靠人才會產生技術。還只能靠聰明人產生技術。

當然要讓這些博士等級的人才過好日子。
為什麼之前半導體基金沒用,等華為入場有用?
因為那些半導體基金的主事者只想靠「金錢資本」發財。沒想到這個領域是「人才資本」為尚。
這個領域只需要聰明人。還需要很多聰明人。
———
這類言論就是被美國打上精神鋼印的漢奸言論。

他們的潛台詞就是「為國努力的人不配發財」。
大家可以檢視這類漢奸還會說台灣的科技都是美國轉讓。重點不是在台灣,而是在宣傳所有科技來源都是美國。
漢奸的表面言論都是很「愛國」的。直到開始分析。
首先這個世界目前最高的晶片製造技術掌握在中國人手上。對,是海峽右岸的中國人。那又怎樣?這證明技術與國籍無關,只與努力有關。
第二漢奸常在傳播「理想折價論」。就是為了理想應該拿低薪。大國工匠就應該月薪三千。
這類漢奸言論第一個扭曲市場規則。市場就是應該給高技能高對價。這才能形成正循環。
以美國矽谷為例。那可是理想伴隨物質生活前進。你只要證明你有本事實現夢想,大把鈔票等著你花。
「理想」加上「能力」就是應該獲得較好的對價!
另外,各位注意到沒有。他用「叛將」形容梁先生。請問叛了誰?要對什麼效忠?
漢奸言論一定具有迷惑性。
對付這類漢奸言論只要把握住兩點:
1. 只有「物理」限制是真的。其他限制是假的。
2. 合理的分配原則才能促進進步。
現在美國日本已經知道他們的勝算。所以改成破壞大陸的社會規則。大家可以去翻翻我對張薇案的判斷。是不是就是同樣的手法。
编辑于 2023-09-29 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