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李安~120帧的佳作何以遭遇冰火两重天?
很欣喜的看到这部作品上了B站,笔者还记得本片上映之处产生的热潮——它每秒120帧,可是一般电影的五倍!这种极致体验被称为未来电影的观赏方式,有着类似VR的沉浸感...笔者也曾身为一名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对此翘首以待~
然而,可惜的是,当初这部剧的市场表现并不是很抢眼...它就像李安一样谦和,风头完全被什么泼妇撕逼、奇幻特技所抢,显得遗世而独立~

更悲催的是,它在北美的口碑简直可以用扑街来形容~以烂番茄为例,专业影评人给出差评无数,只有44%的新鲜度;观众的评价较好一点,却也在及格线之下...令人不由得怀疑:李安的这次视觉革命玩脱了吗?
有趣的是,中国观众们对此的反应却大相径庭~意见领袖们在豆瓣、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几乎有口皆碑,身边看过的朋友们(尤其是120帧版)也纷纷成了自来水...
究竟为何会如此?16年那届观众到底行不行?
全新体验: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笔者看来,在谈论这部电影之前,我们要承认的是,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和以往的“妖艳贱货”们很不一样...

记得刚看完之后,同朋友讨论,被问到“是不是很感动” 感觉难以回答...这不是一部煽情的电影,没有那些感人的套路和桥段~虽然题材很深刻,但包括PTSD这种战争创伤的描绘都是点到即止,留给观众自己感悟...
所以说,观众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敏感的人会被各种细节所打动,理性的人会“细思觉恐”,看惯爆米花电影想爽一下的观众恐怕要失望而归了...

总的来说,这不是部讨喜的作品,立场模糊,情节简单;然而,在影片波澜不惊的表象下却暗潮汹涌,观众看了之后会觉得不舒服...个人感觉,该片展示了真实的力量,让观众真正走进了一个小人物内心世界~

坦白来讲,同样看了上海影城的3D/4K/120帧顶配版,很多人推崇的异常清晰、极具颠覆性的“视觉新体验”我却没怎么注意...在笔者看来,技术上的革新是次要的,震撼的画面也稍纵即逝,更为重要的是影片白描式的对德州众生相的刻画~
跟随主人公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家人、战友、富豪、页岩气商人、场工、拉拉队员等人对于这场战争和“英雄” 的理解,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了他的煎熬与无奈...虽然这一天发生的只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他来说却是刻骨铭心:他发现自己不再属于这个社会,只能在战友情和宗教哲学里寻找归属感~

这种克制的表达,恰到好处地使得国内观众产生共鸣~归结起来,它的特点就是平淡是真:故事并不跌宕起伏,却能余音绕梁,让观众感慨万分...
比利·林恩的“小情绪”曲高和寡吗?
回过头来,再看该片市场上的窘境~客观上来讲,它的确有些太超前了,而且还是部不易吸金的文艺片...
要知道,影片上映时播放顶配版的格式的影院,全球只有5家...所以绝大部分吃瓜群众只能选择某种低配版,效果上大打折扣;而且物以稀为贵,上海影城的票价卖到了200,直逼戏剧,据说跟北京比起来还是天地良心!单就此影厅来说,生意还是很红火的,魔都的文艺、时尚人士简直是汇聚一堂~
那么,它为什么会在国外“水土不服”呢?明明拍的就是一个美国的故事...而且那些专业影评人应该也不会看了一个24帧的版本就想搞个大新闻吧!

一方面,恐怕是他们没有适应该片超前又蕴含东方式含蓄的叙事方式...差评指出影片“平淡”、“僵硬”、“不知所云”,好评却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进入了比利·林恩的脑海”、“不应该感觉到舒服”!接受新事物,尤其是含有东方血统的,恐怕对于高傲的西方人来讲也并不容易~
更有甚者给它扣上了“嘲讽美国”、“拙劣模仿了一种伤感的军国主义”的帽子,只能说影评人没有理解,或者因为不符合自己自己的期待而加以中伤...没错,“政治不正确”,“冒犯了美帝的价值观”是本片不受待见的另一个原因~

笔者以为,这里侧面反映了“西方那一套”话语体系还是很有局限性的...虽然国人难免会有点“崇洋媚外”,但今年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无不反应了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西方精英们也没有高到哪里去:他们连自己的国民,自己国家的问题都无法正确认识、客观看待,更何况对其他方面的评头论足呢?

笔者越来越感觉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论好莱坞还是伦敦西区、百老汇,其实都是有自己的“建制派”,难免会对“异类”存有偏见,正如当年《悲惨世界》的诞生不也是掀起一阵风浪吗?任何权威都只有参考的价值,究竟该如何评价李安的新片,只有自己看了才知道~

最起码笔者认为该片会成为影史上的一股清流...它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诚实的小男孩,既没有歌颂英雄,也没有旗帜鲜明地宣扬反战,只是把美国人民的伤疤撕开,让所有人再感受了一下战争带来的难言伤痛~

TheatreBomb-剧燃: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