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驳斥伪史论大师黄河清的言论

2023-06-02 12:07 作者:神女紫  | 我要投稿


黄河清是国内伪史论的创造者之一。你们看看他在大学演讲时的内容,看到了吗?他言之凿凿地说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代!

严谨的历史学者不会轻易下定论。而伪史论大师就喜欢自己下定论!史学界都没下定论的东西,他们自己下定论。他们可真厉害!

从史学界的各种证据分析,匈人是匈奴人的后代基本上不可能。

公元73-91年,东汉时期,北匈奴被逐出漠北高原,从此销声匿迹。

时隔将近300年,匈人突然出现在顿河流域,于是中外学者将匈人和匈奴联系起来。原因是“魏书”里的一段话: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先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

有人认为,这个奄蔡就是阿兰国。高宗在位452-465年,三世往前推算,可能就在374年匈人灭亡阿兰国时期。

有人以此说匈人就是匈奴。

但实际上,在北魏时期,粟特位置在今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首都是现在的撒马尔罕,在中亚南部,离顿河流域南俄草原还远着呢!

匈奴和匈人的人种不同,认为匈奴是高加索人种是一种武断的行为,早期(BC300)的匈奴墓所鉴定出的遗骸基本以蒙古利亚人种为主,晚期越来越杂;而匈人在这点上更明显,刚刚进入欧洲腹地时期的匈人墓葬考古的发现基本是蒙古利亚人种,往后混血情况才越来越多。

如果说进入欧洲腹地之前的匈人是已经和高加索人种混血后的匈奴后裔的话,除非北匈奴在西迁的过程中从蒙古高原邮递新娘回去保持血统了。

所以匈人是匈奴人后代这个假设基本上不可能成立。

其实最先提出匈人是匈奴的假设就是欧洲的史学家,但是摔锅大魔王不知道!

中国史书有关匈奴的最后记载是在《魏书》中: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克姑臧,悉见虏。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自后无使朝献。”正是根据这段记载,历史学家夏特推断粟特就是阿兰,匈人就是匈奴,夏特认为这段记载的记载时间是452-462年,此时离匈人进入欧洲(370年)过了大约80多年,刚好是三世左右,里面的粟特王就是匈人末代君主安尔纳克,但是这种说法却漏洞百出。

一是安尔纳克此时为了躲避追杀刚刚举族逃入东罗马,怎么可能与中国通好。二是在距离上存在巨大缺漏,中国与伏尔加流域的直线距离足足有7000公里,太过遥远,其间又有大批的游牧民族盘踞,几乎不可能通商,而在史学界的共识中,中国一般记载的粟特就是伊朗河中地区,没有理由在此指代阿兰。如果我们将史料中的距离与《魏书》对其他国家的记载相比,则更有可能证明这个粟特就是通常记载的粟特。

然后,我向大家介绍一个名词——匈尼特人。

寄多罗人,被称为匈尼特人。类似帕提亚人被称为安息人一样,匈尼特人是一种俗称,寄多罗这个称呼跟安息一样,因为匈尼特人出了一个强人君主叫寄多罗而已。就像奥斯曼帝国一样,其实应该称为土耳其帝国。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破洛阳,此事在粟特文书信中尝载,匈奴被粟特人称为xwn。

匈尼特人的希腊语称谓为(Χιον)(ιται),其中(ιται)这一后缀是指部落,前面的(Χιον)则是名称,这一名称的发音刚好是“匈”,与hun和xiongnu都很接近,也正为此,有的学者曾推测他们跟匈人有关,但是,马氏本人既见过匈人也见过匈尼特人,他对匈人的外貌评价是怪异恐怖,匈尼特人却是高大英俊,显然马氏并不认为他们有相似之处,这个观点可以基本排除。在记载中,马氏还提到,匈尼特人的领地紧挨着欧塞尼(Euseni),在有些版本中,则是紧挨着贵霜(Cuseni),Euseni的音与乌孙十分相似,而后一种在希腊语中则是指贵霜,乌孙与贵霜在血统上十分接近,领地也比较相近。从这里可以推断出匈尼特人的地盘主要在东伊朗地区和中亚南部地区,符合中国史料记载的北匈奴最后的行踪之处。

从罗马人对匈人和匈尼特人的外貌记载来看,匈尼特人更有可能是匈奴人。

驳斥伪史论大师黄河清的言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