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重读资本论】(全34讲)【高清+字幕】复旦大学

P4:现代生活的目的:价值的增值,而非生产资料的存在
P5:现象学还原:把用范畴建立起来的事实,还原成事情本身的过程。
事实是范畴和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理性的
(非理性的)事情本身,用范畴建构成为(理性的)事实。
事情本身(物理事实)+范畴= 社会事实
P7: 资本(capital)=财富(wealth)+权力(power)
资本=社会权力(政治权力是指国家机器,用于维护社会权力) ,资本增值=社会权力扩大。社会权力意味着存在支配和统治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社会权力不是观念(ideal),而是感性的真实的力量。观念把这个力量变现为权利(right)
非理性的权力(power),披上法律的外衣(意识形态ideology),变成了理性的权利(right)。
比如以前的投机倒把,改革后,意识形态更新,变成了 搞活经济。
P8:异质要素:不能容纳在现有体制中的要素。
政治权力:思想的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政治的上层建筑是国家制度和权力体系
P9:价值和使用价值:对手表而言,值200元(价值),同时也是计时器(使用价值)。
价值可以通约(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不同的)使用价值常常不能通约。
只讲劳动时间,而不讲劳动的感性特点,叫做劳动抽象化。
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所用的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工艺学研究范围)和交换价值(经济学研究范围)。如果使用价值不能被用作交换价值,那么前者实际等于被废掉了,不能看做是一般劳动。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交换价值)。比如生产手表的具体劳动,和创造计时器的抽象劳动。二者是同一个劳动的二重性。
社会生产目的的改变过程---货币从流通手段,变成为财富主体。
1)前资本主义:W(商品)-G(货币)-W':这一过程中,货币仅是流通手段,作为一般等价物存在。财富形式是使用价值增多的丰富化。
2)资本主义:G-W-G':G'>G。其中G'-G就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P14:劳动价值中的劳动,也不是具体劳动,而是抽象劳动。意味着抽象劳动(一般劳动)成为了财富的源泉。
P15:劳动价值理论的价值,不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一般劳动(也就是抽象劳动---扬弃了劳动的具体特点后,关注劳动时间的投入,亦即人类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的量)成为了支配资本生产的灵魂。
每一个具体劳动之所以作为劳动成立,被确认,是因为它是抽象劳动的积累。
资本是能增殖的货币。一旦货币不能增值,那它代表的资本就“死”了。
价值的增殖过程,来源于劳动过程。不来自于金融或商品流通。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剩余价值
劳动时间的分割:必要劳动(创造工资对应的价值的劳动) 与 剩余劳动(工资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的产生源泉)
P16:货币天然是金银。
资本的有“技”构成,是把技术也算作资本的一部分。
P17:马克思说的“剥削”是中性词。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经营行为是服从资本的逻辑而已。
P20:为了剩余劳动更多,要么延长劳动时间,要么缩小必要劳动时间(后者也是最终的、唯一的可行选择)
P21:
界限一: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也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工资的界限。
资本社会悖论一:广大劳动者购买力的人为限制(企业主不会提供更高的工资)和 企业更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力存在天然的矛盾。
界限二: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悖论二:发展生产力到达一定程度,必然会限制生产力。比如美国奶农倒奶事件。
界限三:货币是生产的界限
P23:资本之所以表现为商品,是因为资本被提供到市场上来。并且货币的使用价值实际上作为资本被让渡,它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利润。
资本所以表现为商品,是因为利润分割为利息和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分割是由供求,从而由竞争来调节的。这完全和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它们来调节一样,工资也是这样,如果供求平衡,供求的作用就会互相抵消,工资就等于劳动力的价值
但是货币资本的利息却不是这样。在这里竞争并不是决定对(价值)规律的偏离。而是除了由竞争强加的分割规律之外,不存在别的分割规律,并不存在"自然"利息率。利息率没有“自然”界限。
利息是资本生息的能力,是一种奇怪的商品,因为它只有价格,却没有价值。且不遵从价值规律。
P25:界限四: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
使用价值,是真实的感性财富。如果某种使用价值带来不了剩余价值,该使用价值将不再被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