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南联大》读后感

我大抵算不上什么大学生。
所谓大学者,非空有大厦之地,需有大师方能谓也;
因为大师乃是大学的核心灵魂,是精神的支柱之一。
那么所谓大学生,也并非空有合格的身躯乃至充盈的智识,而非得有健全的人格与灵魂不可:否则只能称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而非有文化的人。
但我却偏将这点遗忘了:苦心于内心的不甘,埋头于各类“虚伪”的学术中,只是在图内心的安宁。末了,当我回眺来路时,不禁迷糊到“自己究竟是来做什么”这般地步。
这确实是可悲的:
联大的师生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
为什么即便那么地艰苦也还是要坚持学术研究?
——来路,在我看来,他们是仍清晰地记得来路:不单记得自己是从北平天津来的,不单记得自己是从国外留洋归来的,更不单单记得自己是P还是T还是N来的。
他们都还一致地清晰地记得:自己是为了救国而来。
这便是根,这便是魂的所在。
这可令他们徒步三千五百里不动摇,
这可令他们面对屡修校舍而不馁,
更可令他们的强国理想信念不动摇。
记得来路,才看得清去路。
是故当代大学生若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其学业征途上就必少不了追根溯源,看看过去的自己究竟是为什么而读书。就像农人播下种子时,就明白他的任务是收获作物一般。或许不单是我,很多人在进入大学之后,纷纷扰扰,花花绿绿之后就被乱了眼,什么也看不清了,这实属是该克服的——
西联的另一种属性则恰好是克服这种东西的良药。
使命感:为民族能独立,为国家能富强的使命感在驱使着那一代的学者砥砺前行。
当时的人们或许与我们并无多少差异,但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一匹匹千里马,不全在所谓的伯乐,而多在“使命感”这条马鞭上。
当国家愈发危难之际,这条马鞭所留下的印记便愈发地令人疼痛——有时则仿佛不是被鞭策的人感觉疼,而是这条鞭在一旁呻吟,在一旁哭泣——那就是时代的号召,时代的呼号,是个人再只读圣贤书也躲不了的风暴:这种使命感是西南联大很多精神的奠基。
曾经看过一句令人心酸的评论:几十年前,我们人类为能登上月球而欢呼,并逐梦火星,而如今却在为争论人究竟有几种性别吵得死去活来。
忘记了来路,遗忘了使命——这便是很多大学生现在总觉得无事可做的原因,这几日看了西南联大才明白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