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须弥境域志(一):原神3.0版本地名考察

2022-08-27 20:11 作者:卿云上  | 我要投稿

在波斯人的世界观中,地上世界被分为七大境域(کارشور,Karshvar),后来一本波斯文的地理学著作就因此被翻译为《世界境域志(حدود العالم,Hudud al-'Alam)》,本系列文章也将以此为题来考察须弥的地名、人名、命座等背后的典故。

3.0版本开放的须弥雨林地区一共有六大区域,它们的中英文名都有其相应的文化梗,加上这些大区域所下属的18个子区域,总共24个地名就是这篇文章所考察的对象。


须弥相关用词的中文文本经常会使用与英文文本意思相近的佛教术语、或是根据梵汉对音来进行音译,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印度皮-波斯骨」的情况,所以会给中文玩家一种须弥全是印度元素的印象。


而具体到地名上,在英文文本中实际呈现出波斯-印度元素四六分的情况,24个地名中涉及印度元素的有14个,涉及波斯元素的则有11个,其他还包括4个涉及阿拉伯元素的地名,以及1个希腊语地名。



道成林(Avidya Forest)

首先来看看须弥东部,靠近层岩巨渊的道成林,包括「须弥城」、「化城郭」、「香醉坡」、「离渡谷」和「天臂池」五个子区域。  

道成林英文文本中的Avidya指佛教术语无明(अविद्या,Avidyā),是明(विद्या,vidyā)也就是「智慧」的反面,可以理解为看不透事物的本质,从而被外境的现象所迷惑,被视为是十二因缘(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pratītyasamutpāda)之首,一切痛苦的根本。

在《圆觉经》中有“永断无明,方成佛道”的说法,这应该就是Avidya的中文文本「道成」的来源。

而在中文语境中,「道成」一般说的是基督教的道成肉身(Incarnation),即「道」以肉身的形式降世成为耶稣,这里的「道」就是基督教神学中的重要概念逻各斯(λόγος,Lógos),最早由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Heraclitus)引入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包含了许多层面的意义,其中就包括「智慧(明)」。



· 须弥城(Sumeru City)

源自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宇宙观中最高的神山须弥山(सुमेरु,Sumeru),在后面的须弥文化考察中会有一节来专门考察须弥山的文化背景,这里就不细说了。



· 化城郭(Gandharva Ville)

英文文本里的Gandharva指的是乾闼婆(गन्धर्व,Gandharva),是印度神话里一种以香味为食的神族,同时也会从身上散发出浓冽的香气,在《阿闼婆吠陀》中记载到总共有6333位乾闼婆,他们负责守卫神酒苏摩(सोम,Soma),并为众神演奏音乐,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成为天龙八部(अष्टसेना,Aṣṭasenā)之一,在佛经中常被意译为香神或香音神。

ville则是法语中表示「城市」的词汇,常见于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地名。

所以Gandharva Ville直译过来就是「乾闼婆城」,而在梵文中乾闼婆城(गन्धर्वनगर,Gandharva-nágara)是佛教文献中经常使用的比喻,由于乾闼婆所代表的香气和音乐都虚无缥缈、难以捉摸,故以其幻化作成的城郭来表示看似真实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的事物。


中文文本里的「化城」即「一时化作之城郭」,与乾闼婆城一样都是海市蜃楼,看似为真,实则为幻。

典出法华七喻,在《妙法莲华经》中用了七个譬喻(उपमा,upamā)来阐明佛理,其中之一就是化城喻(ऋद्धिनगर,ṛ́ddhi-nágara),讲的是一群人去远方寻找宝藏,在历经了千难万险后疲惫不堪、驻足不前,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这时,这群人中最有智慧的“导师”便用他的智慧为大家幻化出一座城池,城中亭台楼阁、曲水流觞一应俱全。众人欢喜异常,被城中舒适的生活环境所吸引,生出了停止前进的念头,只想享受城中安逸的生活。导师见状,又将城池化去,告诉众人这座城池只是暂时休息的场所,万万不能就此满足,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终点。最终,众人追随导师而去,终于找到了“宝藏”。



· 香醉坡(Gandha Hill)

英文文本里的Gandha即梵文गन्ध(gandhá),意为「香气」,即香音神乾闼婆(Gandharva)构词的前半部分。


中文文本里的「香醉」指的是香醉山(गन्धमादन,Gandhamādana),根据《长阿含经》等佛教经典记载位于阎浮提洲(जम्बुद्वीप,Jambu-dvīpa,即南赡部洲)广严城(वैशाली,Vaiśālī)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是乾闼婆王和娑罗树王善住的居所,因山中有醉人的香气,故被称为「香醉山」。



· 离渡谷(Chinvat Ravine)

英文文本里的Chinvat指的是钦瓦特桥(پل چینود,Chinvat),意为审判之桥或束状桥,是波斯祆教中将生界与死界分离的筛选之桥,最早在波斯古经《阿维斯塔》的《伽萨》篇章中被提及,在后来成书的祆教创世纪作品《班达希申》中则有详细描述,人死后的亡灵将经过此桥,若是灵魂邪恶桥身就会变窄,并被恶魔拖入谎言之屋(خانه دروغ,druj-demana),一处类似地狱的、永远充满着惩罚和痛苦的场所;若是灵魂善良则桥身会变宽,并被圣灵引导至上界的乐曲之屋(گروتمان,garōdmān),即神圣的阿胡拉·马兹达所在之处。


至于中文文本中的「离渡」则出自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学家尼尼安·斯马特的著作《世界宗教》,书中将钦瓦特桥翻译为「离渡之桥」。



· 天臂池(Yazadaha Pool)

中文文本出自佛经里的天臂城(देवदह,Dēvadaha),是今尼泊尔境内的一座古城,为拘利族(कोलिय,Koliya)的聚居地之一,也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मायादेवी,Māyādevī)和姨母摩诃波阇波提(महाप्रजापती गौतमी,Mahāprajāpatī Gautamī)的娘家,她们都是天臂城善觉王(सुप्रबुद्ध,Suprabuddha)的胞妹,释迦牟尼亦诞生于其舅父善觉王的蓝毗尼园(लुम्बिनी,Lumbinī)中,并在天臂城度过了他的童年,后来又与善觉王的女儿耶输陀罗(यशोधरा,Yaśodharā)结婚,生下一子罗睺罗(राहुल,Rāhula)。

从Dēvadaha的构词来看,dēva即印度神话中的天神提婆(देव,Dēva),daha在巴利语中则是池塘湖泊的意思,直译过来就是「神之池」,可能指的是蓝毗尼园中的圣池布史伽里尼(पुष्करिणी,Puṣkariṇī ),摩耶夫人在诞下释迦牟尼之前曾于此水池中沐浴净身,释迦牟尼也在此第一次洗浴。

英文文本里的Yazadaha则是将Dēvadaha里的印度天神提婆(देव,Dēva)替换成了波斯祆教的天神亚扎塔(Yazata),yaza-在阿维斯塔语中意为“崇拜,尊敬”。



护世森(Lokapala Jungle)

须弥东北部,靠近珉林的护世森,包括「卡萨扎莱宫」、「茸蕈窟」和「无郁稠林」三个子区域。

护世森之名出自印度的护世者(लोकपाल,Lokapāla),意为“世界的守护者”,在印度教和佛教的经文中有不同的具体意义。

在印度教中,护世者指的是八、九或十个方向上的方位守护(दिक्पाल,Dikpāla),在后面须弥文化考察的须弥山篇中会对其进行详细考察,这里就不细说了。

在佛教中,护世者一般指的是护世四天王(चतुर्महाराज,Caturmahārājakayikas),即东方持国天王(धृतराष्ट्र,Dhṛtarāṣṭra),南方增长天王(विरूढक,Virūḍhaka),西方广目天王(विरूपाक्ष,Virūpākṣa),和北方多闻天王(वैश्रवण,Vaiśravaṇa),各住须弥山四方之一方,守护四大部洲(द्वीप,Dvīpa)之一部。



· 卡萨扎莱宫(The Palace of Alcazarzaray)

卡萨扎莱(Alcazarzaray)由alcazar和zaray两个词构成。

alcazar即阿卡萨城堡(القصر,Alcázar),是安达卢斯(الأندلس,Al-Andalus)也就是伊斯兰时期伊比利亚半岛的一种城堡宫殿,为后倭马亚哈里发及其后的安达卢斯诸泰法(طائفة,Taifa)所拥有,其阿拉伯文名字源自拉丁文castrum,也是「城堡」的意思,和英文里的castle是同一个来源。

阿卡萨城堡由于揉合了伊斯兰文化特别是波斯的园林建筑艺术,并巧妙地运用阴影回廊,壁饰毛毯及屋顶的雕花技巧,使其与其它欧洲常见的宫殿大不相同。在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后基督徒新建造的一些宫殿也沿用了阿卡萨城堡的名字,比如西班牙的塞哥维亚城堡(Alcázar de Segovia)和马德里王家城堡(Real Alcázar de Madrid)。


zaray应为波斯语萨莱(سرای ,Sarây),意为「宫殿」,金帐系的蒙古汗国大多以之作为首都的名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种宫殿建筑也以此为名,被称为萨莱伊(سرای,Saray),受其影响巴尔干半岛的波黑首都就叫做萨拉热窝(Sarajevo)。



· 茸蕈窟(Chatrakam Cave)

英文文本里的Chatrakam即梵语छत्राकम्(chatrākam),意为「蘑菇」。



· 无郁稠林(Mawtiyima Forest)

英文文本里的Mawtiyima由mawti和yima两个词构成。

mawti即阿拉伯语موت(mawt),和中东亚非语系(Afroasiatic languages)里的许多同源词一样都表示「死亡」,这些同源词包括两河文明阿卡德语里的 𒁁 (mūtum)、埃及语里的mwt、犹太人希伯来语里的מָוֶת(mávet)和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语里的ሞት (mot),而在迦南地区的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中默特(𐎎𐎚,mt / 𐤌𐤕,mūt)更直接就是死神的名字,他是迦南主神巴力/巴尔(Baal)的兄弟和对手,曾一度将巴力吞进肚里的地底世界。

yima即波斯古经《阿维斯塔》里的伊麻(Yima),他与印度《吠陀》里的死神阎摩(यम,Yama)同源,阎摩在被吸收进佛教后称为阎罗王(यमराज,Yamarāja),在汉字文化圈也被简称为阎王,被视为是地狱的君主。


中文文本里的「稠林」是个佛教用语,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稠林)。

「无郁」可能用的是西汉刘向《说苑·敬慎》中的典故“吾尝见稠林之无木,平原为谿谷”,而「郁」在《说文解字》里解作「木丛生者」,某种意义上「无郁」和「无木」可以互通。

《说苑·敬慎》这段原文是用于形容末日乱世时的景象的,由此可以联系到英文文本里的死亡意象。




阿陀河谷(Ardravi Valley)

须弥东南部的阿陀河谷,包括「奥摩斯港」、「维摩庄」、「降诸魔山」和「迪弗旧窟」四个子区域。

英文文本的Ardravi即阿雷德维·苏拉·阿娜希塔(Arədvī Sūrā Anāhitā)名字里的一部分,这是波斯神话中的江河女神阿娜希塔(Anahita)在波斯古经《阿维斯塔》“阿邦·亚什特”篇中的名字,在阿维斯塔语中意为「纯洁而强大的河流」,而阿娜希塔在中古和现代波斯语中的名字纳希德(ناهید,Nahid)是小草神纳西妲(Nahida)名字的来源。

中文文本的「阿陀」为Ardravi的梵汉对音。



· 奥莫斯港(Port Ormos)

奥摩斯(όρμος,órmos)在希腊语中意为「小海湾」。

其原型可能是波斯的霍尔木兹港(Hormuz),位于世界油阀霍尔木兹海峡北岸,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地,商业繁盛,马可·波罗(1293年)和郑和(1414年)都曾到过该地。阿拉伯人于在11世纪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王国,成为波斯诸政权的附属,《明史》中称其为忽鲁谟斯,在16-17世纪曾被葡萄牙人占领,后被萨菲波斯夺回,从此成为波斯的一部分。

霍尔木兹港在葡萄牙语中被称为Ormuz,传到英语中变形为Ormus,与奥摩斯(Ormos)发音很像。


· 维摩庄(Vimara Village)

维摩(विमल,Vimala)在梵语中意为「清净」、「无垢」,佛教中的维摩诘菩萨(विमलकीर्ति,Vimalakīrti)就以此为名,他是《维摩诘经》的主要人物,以在家居士的形象积极行善修道,所以被称为维摩诘居士,南朝的谢灵运、昭明太子及唐朝大诗人王维、李白等,都曾经以维摩诘居士为尊崇或布施的对象,尤其是王维的名(维)与字(摩诘),其典故即出自维摩诘居士。



· 降诸魔山(Devantaka Mountain)

英文文本的Devantaka即印度神话中的帝梵陀伽(देवान्तक,Devāntaka),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大魔王罗波那(रावण,Rāvaṇa)之子,在后来的决战中被神猴哈奴曼(हनुमान्,Hanuman)打死。其名在梵语中意为「天神的毁灭者」,用这个名字来形容降诸魔山的超巨大独眼小宝再合适不过。

帝梵陀伽还有一个名字构词和他很像的同母兄弟那兰陀伽(नरान्तक,Narāntaka),其名在梵语中意为「人类的毁灭者」,可能对应须弥沙漠地区的另一个超巨大独眼小宝。

降诸魔为佛教用语,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前,来自欲界第六天的魔罗对他进行了种种妨害,释迦牟尼最终将诸魔全部降伏,谓之以「降诸魔」。



· 迪弗旧窟(Dev's Cavern)

迪弗是波斯祆教中恶魔的统称,与祆教六大天使以及天神亚扎塔(Yazata)为敌对关系,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中的《万迪达德》卷就是针对恶魔迪弗的宗教文献,万迪达德(Vendidad)是阿维斯塔语“维达埃瓦·达塔(Vî-Daêvô-Dāta)”的讹写,意为“祛除迪弗的法规”,可以被直译为《降迪弗书》,这也是世界任务「吉祥具书」其中一篇的名字。

英文文本中的Dêv为迪弗在中古波斯语中的读法,而在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中则读作Daeva,意为“被拒绝的神”,而这个词又与印度神话中的天神提婆(देव,Dēva)同源,被认为是印度人与波斯人在从原始雅利安人群体分离中后再次接触冲突而导致的宗教概念对立的产物。




桓那兰那(Vanarana)

位于须弥西北,没有子区域

桓那(वन,Vana)在梵语中是「森林」的意思。

桓那兰(वानर,Vānara)则由桓那(वन,Vana,森林)和那兰(नर,nara,人)组成,指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一种森林居民,他们帮助罗摩打败魔王罗波那,他们通常被描绘成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猿猴形象,代表就是神猴哈奴曼(हनुमान्,Hanuman)。

桓那兰那(वानरन,Vānarana)则是桓那兰(वानर,Vānara,猴国)的复数属格或与格形式。



二净甸(Vissudha Field)

位于须弥西部,包括一个子区域「觉王之殿」

英文文本的Vissudha即印度哲学传统中七个脉轮(चक्र,Chakra,即查克拉)中的喉轮(विशुद्ध,Viśuddha),其在梵语中意为「最纯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脉轮体系中许多脉轮都有对应的元素,而喉轮对应的元素则是虚空(आकाश,Akasha)。



· 觉王之殿(Fane of Ashvattha)

英文文本的Ashvattha指的是印度教中对圣树菩提树的称呼अश्वत्थ(Aśvattha),佛教传统中认为释迦牟尼于毕钵罗树(पिप्पल,Pippala)下觉悟成佛,故将其树称为「菩提」,菩提(बोधि,bodhi)为「觉悟」之意,所以菩提树在汉语中又被称为「觉树」,佛也被称为「觉者」,在某些文献中则被尊称为「觉王」。


善见地(Ashavan Realm)

须弥西南部的善见地,包括「禅那园」、「谒颂幽境」、「水天丛林」、「荼诃之座」和「喀万驿」五个子区域。

英文文本的Ashavan即波斯古经《阿维斯塔》的《亚斯纳》卷中提到的阿沙之人(ašavan,Ashavan),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掌握阿沙」,指在终审日之际(Frashokereti)通过烈火熔铁考验的善良之人,后来用于表示的追随者,适用于任何走向“真理之路”的人。同时阿沙之人也是祆教至上神阿胡拉·马兹达的代名词之一。

阿沙(aša,Asha)则是祆教中的重要概念,在波斯古经《阿维斯塔》最早的《伽萨》卷中就已经出现,大致可以理解为「真理」「正义」和「秩序」,在印度《吠陀》中有与其同源且类似的概念梨多(ṛtá,天则),但和任何凡人都可以拥有的阿沙不同,《吠陀》中的梨多对普通凡人是隐藏的,只有受启蒙之人才能拥有它。

祆教六大天使之一的阿沙·瓦希什塔(Aša Vahišta,真理之最)就是阿沙的化身,教令院六大学派之一的明论派(Rtawahist)以其为名。


中文文本的「善见」即梵文सुदर्शन(Sudarśana)的汉译,其中Su(सु)解作「善」,而darśana(दर्शन)解作「见」,在佛教中其是帝释天位于须弥山顶中央的居城「善见城」的名字,而在印度教中则被用于三相神之一的毗湿奴的法器善见神轮(सुदर्शन चक्र,Sudarśana cakra),可以说在「善」这个概念上中英文本的选词是互通的。



· 禅那园(Pardis Dhyai)

禅那(ध्यान,dhyāna)在梵语中意为「冥想,静虑」,源自梵语词根ध्यै(Dhyai,沉思)。

这种修行法最早可见于《梨俱吠陀》,在后来《奥义书》中出现了心一境性(让集中在一个地方,以进入禅定状态)的含义,并被广泛应用于沙门思潮中的各教派,后来大乘佛教中一支主要以「禅那」来概括佛教修行实践的宗派即被称为「禅宗」。


英文文本的Pardis指波斯语中的pardīs,本意为「花园」。

自从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起,在人间创造一个极乐世界一般的花园的想法就从波斯文学作品逐渐传播至周围的各个文明中去,使得波斯园林成为波斯文化的象征之一,并在2011年正式登陆为世界遗产。

而早在巴比伦囚虏(Babylonian captivity)时代深受波斯影响的犹太人就用pardīs的同源词פַּרְדֵּס(pardēs)来描述《圣经》中的伊甸园,在后来的希腊化时代פַּרְדֵּס(pardēs)又被翻译为pardīs的另一个同源词πᾰρᾰ́δεισος(parádeisos),英语里的paradise(乐园,天堂)即来源于此,这种含义反过来又影响了波斯语,使得如今的pardīs也有着「天堂」的含义



· 谒颂幽境(Yasna Monument)

英文文本里的Yasna即阿维斯塔语中的亚斯纳(Yasnā),意为「崇拜、赞颂」,与祆教天神亚扎塔(Yazata)是同源词。

同时《亚斯纳》也是波斯古经《阿维斯塔》其中一卷的名字,其内容包括献祭和祈祷时所用祷词、对神之赞颂和吁求,共有七十二章,其中十七章被视为《阿维斯塔》中最古老的诗篇被合称为《伽萨》,伽萨(Gāθā,Gatha)在阿维斯塔语中是「颂歌」的意思,与吠陀梵语中的偈陀(गाथा,Gāthā同音同源,而偈陀又是婆罗门教佛教等印度诸宗教使用的唱颂词偈颂的主要部分,也可以用偈颂专指偈陀,这就是中文文本里的「偈颂」的来源。


顺便须弥大地图上用的还是错别字,应该是「偈jì颂幽境」而不是「谒yè颂幽境」



· 水天丛林(Apam Forest)

英文文本的Apam即印度-波斯万神殿中的河水之神Apam Napat,其在印度《吠陀》中的名字阿婆姆·纳婆特(Apām Napāt)和在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中的名字阿帕姆·纳帕特(Apąm Napāt)的意思都是「水之子」,在波斯祆教中被视为是江河女神阿娜希塔的助神。

中文文本中的「水天」指印度天海之神伐楼那(वरुण,Varuṇa)在汉传佛教中的名字。

「丛林」也是个佛教用语,指僧众聚居之寺院,尤其指禅宗寺院。过去印度多于都城郊外选择幽静林地营建精舍,所以僧众止住之处即以兰若(空闲)、丛林等语称之。



· 荼诃之座(Ruins of Dahri)

英文文本的Dahri为阿拉伯语中的达里(Dahri),指无神论者,其词根ad dahr意为「时间」,他们所属的伊斯兰早期派别dahriyyah拒绝承认永恒存在和来世的惩罚,主张实现冲动和欲望,因为他们认为人死后没有生命,对他在世上的行为不应负责任,所以有时会被视为异教徒。


中文文本的「荼tú诃hē」为Dahri的梵汉对音。



· 喀万驿(Caravan Ribat)

喀万(Caravan)即波斯语中的商队(kârvân),通常主要是用于穿越交通不便的沙漠或是恶劣地形的行商队伍。

英文文本里的Ribat即阿拉伯语里的里巴特(ribāṭ),最初是穆斯林征服北非初年时在当地建造的小型边界防御工事,后来成为驿站或保护商路的要塞,也作为孤立穆斯林群体的活动中心。


所以喀万驿可以直译为「商队驿站」。






本文内容版权属于卿云上(知乎&Bilibili),转载需经过卿云上(知乎&Bilibili)的许可。


须弥境域志(一):原神3.0版本地名考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