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四点问题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
关于本书强调的尝试要着四个问题去读书,这四个问题也是给以后新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逻辑框架的建议。
(1)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在讲什么?
• 这本书讲的是如何主动阅读一本的方法准则。
(2)第二个问题是,作者细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
• 整本书读完能够记住的几个关键点是:
○ 阅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基础理解)、检视阅读(略读,浏览)、分析阅读(专注阅读)和主题阅读(比较阅读);
○ 书中重点介绍的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尤其是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12条规则,简单概括如下:
§ 第一阶段,理清结构。四个规则:整理书的主题及种类,一句话概括出书的内容,列出大纲,找作者提出的问题。
§ 第二阶段,理解内容。四个规则,找关键词,抓主旨,找出作者论述的过程,找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又遗留了哪些问题。
§ 第三阶段,评书阶段。主要规则是要保证评论之前自己是读懂了的,再去客观的评价。提出批评的须有依据,可以从四个维度论证:作者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论证不充分。
○ 关于不同类的书,包括实用型的、想象文学、诗歌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哲学书和社会科学书,作者分别各自用了一章节对其具体的阅读建议指导做了具体的阐述。
○ 关于主题阅读,是作为阅读的最终目标,提出了:
§ 五个步骤:找到相关章节—带领作者与你达成共识—理清问题—界定议题,分析讨论
§ 六个面向:(1)知识的进步;(2)技术的进步;(3)经济的进步;(4)政治的进步;(5)道德的进步;(6)艺术的进步
○ 关于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作者也提出:一定要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
○ 最后附录二中的四个阅读层次的练习与测验非常有意思,抱着趣味去读,这些曾经晦涩难懂的书也是很有趣味的,高中世纪的阅读理解也都是有意思的。
(3)第三个问题是,书中论断是否都正确或全面?
• 对于这个问题,深处2021年的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离本书的出版时间1940,已经历经了八十年,即使与此书的再版时间2004年也是相差了16年,这其中变化最大的应该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给传统纸质阅读带来的冲击,互联网技术给传统知识及咨询获取方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需要了解一些新的主题或咨询,第一反应都是去各种搜索引擎检索,再专业的信息那就去专业的数据库。现在的我们阅读更多的偏向电子化网络化,就比如目前的读书app,就让阅读这一件事变得不再只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同时还有更多的书有同时在读,集百家之观点,有从事书评,影评人的专业人士,也有着处于爱好读书的普通人。这样的关乎关系从两点一线拓展成了一张无形的网。
• 于是获取资讯和知识的有效路径被极大的缩短了,可获取的信息量也极大的膨胀开来,这对我们我们的思考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当然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但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越来越膨胀的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怎么能拥有辨识能力,选择真正值得深入的经典著作,而非仅仅是热闹之作,保持真理的知识流输入,持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新时代下的便利同样也给我们带来着挑战。
• 所以结合现代技术的更迭,书中很多提出的一些传统的阅读规则或许已经是不适用的了,还需读者灵活对待这个问题。
(4)第四个问题是,这本书读完对自己有什么收获?
• 读完此书,让自己首先深切的过去的阅读还只是停留在比较启蒙的阶段,吸收的知识也都是碎片的形式,或者说零碎的知识转眼便忘的一干二净。而没能形成系统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 这当然需要在今后的阅读习惯与方法上都要有意识的改正,这本书介绍的许多方法就是给出了让初学者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框架。
• 读书的目的不应只是补充资讯,积累知识,更应该通过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辩证,逐渐提升自我认知能力,打破曾经的思维局限,不断重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达到认知的觉醒。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发现更完善更清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