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挑灯看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酒入愁肠人自醉,醉酒中我拨亮了油灯,深情地端详着我这心爱的宝剑,每一次的梦里,我都能够听到军营里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当年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的盛况又回到了梦里啊。
将士们骑着像的卢一样飞快的战马,离弦的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本来是一心想替君王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获取生前的荣耀和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啊如今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金,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词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赏析:
这首词回忆了词人早年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开篇刻画一名醉酒壮汉的形象。第一句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从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这样的安排意味无穷。“挑灯”的动作点出了时间,“看剑”暗含词人渴望重上前线的愿望,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直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三、四两句本可以不讲对仗,但词人还是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将将士们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个“秋”字下得好,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惊险壮烈的战斗场面。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承接前两句描述的壮烈场面,抒发词人恢复中原的雄心抱负,塑造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
“可怜白发生”,结尾突转,从梦境转为现实,在梦境与现实的猛烈撞击中,宣泄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可怜”表明梦中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中,词的情感也从高峰猛地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
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在结构上打破成规,以一种特别的艺术手法来体现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是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在声调方面也别具匠心,既用和谐、舒缓的音节,也用拗怒、激越的音节,使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词韵,词人运用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历来被诗家所推崇。
摘选自《辛弃疾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