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间,这样的房企已经落伍了?

很多人说「限价时代没有好产品」,几乎所有房企都在说「品质为王」。这两个说法虽然矛盾,但还是有公约数:品质。
前些天,国务院副总理也谈到了「高品质住房」。
一个命题:高品质住房
前些天(11 月 24 日),《人民日报》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作者不仅学富五车,而且身份特殊,他系统性地论述了「高质量发展」,其中谈到房地产时先是强调了「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与「长效机制」,然后提出了新表述——
「顺应居民高品质住房需求,更好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这两个新词非常重要:「高品质住房」与「良性循环」。
那么,到底什么是「高品质住房」?有些人用房企来界定,像谁谁谁开发的楼盘就是「高品质住房」——但是,再好的房企也可能一不小心就盖出一个烂楼盘,就像再好的演员也会拍烂片;更何况那些号称「品质为王」的房企,有时候也是浪得虚名而已。
地方政府部门也会尝试着去界定什么叫「高品质住房」。比如不少城市的土拍需要「竞品质」,并且给出一些评分项:北京把「绿色建筑」看得很重,杭州说要增加 5% 的面积用于尊老爱幼,南京说建筑立面要使用「高品质板材」,「不得使用低品质涂料和面砖等材料」……
这些当然都对,但是哪怕把这些评分项做到满分,它就是「高品质住房」了吗?未必。因为一个高品质的楼盘,它所涉及的大大小小颗粒度,很可能是几万项。短短几行的评分项,覆盖不了「高品质住房」的巨大内涵与辽阔外延。
既然短短几行的评分项定义不了「高品质住房」,那么出一份系统性的细则文件,能行吗?今年 6 月,苏州和成都就分别出台了这样的细则文件。尤其是苏州,还把文件直接命名为《苏州市住宅品质提升设计指引(试行)》,有很细的规定,比如卫生间应能设置浴缸,书房不得靠近电梯,等等。
这样就一定能做出「高品质住房」吗?也未必。因为这样的文件,更像是建筑设计规范性。对于真正的「高品质住房」来说,这些仍然都是很基础的东西。
我们想说的是,「高品质住房」不是靠政府部门的几份文件就能规定出来的,它需要经历足够多的市场实践才能慢慢积累出来。
用这三个维度不断琢磨
无论是土拍「竞品质」的评分项,还是像苏州那样的细则文件,仍然是把注意力聚焦在住宅本身;但我们知道,住宅跟城市的交融,更是当前和未来人们所迫切需要的。
三年前,我们创造了一个词叫做「高级烟火气」,如今这个词已经被行业人士广泛使用;那么,怎么做才能实现更浓郁的「高级烟火气」?这两三年,我们用了大量的案例不断探讨:不要用一道僵硬的围墙(围墙还是要有的),粗暴地把住宅隔绝成城市里的孤岛。
我们的方法论是「边界消融」。万科的张海先生提出了一个更精确的方法论:「从建筑视野进化为城市视野」。
如果一家房企还在陶醉于围墙之内的一亩三分地,而忘了如何与城市进行更恰当的交融,那么这样的房企显然已经落伍了。或许,现在他们还能虚顶着「以品质领先著称」的高帽,但在很快就要到来的未来,恐怕他们就排不上号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和实践「高品质住房」——
●城市关系:从建筑视野进化为城市视野
●邻里关系:温柔地诱发更多交谈
●家人关系:提升家庭成员情感浓度
这就是前几天我们在嘉兴的那场演讲,所讲述的要义。
文|刘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