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学会守正创新?(1)

2022-08-22 20:49 作者:道心一斤  | 我要投稿

一、总纲

1、 第一次接触水平思考法(2023/3/28最新更新,全文10000字)


有一本叫做《水平思考法》的书籍,这本书说的是一种创新的方法论,核心的意思是把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与任意的事物强行联系起来,进而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启发。

当时我觉得这个理论非常有趣,于是看完整本书后,打算自己去实践一下。


2、 要把外界事物的什么东西联系到当前事物?

具体去实践水平思考法的时候,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对着一个外界的事物,要把它的什么东西联系到当前所思考的事物上?

刚开始练习水平思考法的时候,我就对着学校周围的树木、马路、设施来进行思考。

就这样我每次的思考下到十几分钟,上到半个小时,过了几个星期,经过《水平思考法》书中“属性”一词的提示,我酝酿出了一个关键词。


3、 特点到特征

这个关键词是特点,一个事物身上有很多的属性,那到底要取哪个属性进行思考呢?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选择了事物身上的特点来进行思考。

特点是指一个事物身上能和其他事物区别区分开来的属性。

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从事物身上获取的是特点。

有了特点之后如何把特点与目前所思考的事情结合起来考虑呢?


4、 特征拥有法

特征,是指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信息最显著的特点是不能独立存在,信息的存在必须依托载体。

后来我认为从一个事物身上提取的特征的本质是信息,因此也把特征这种信息叫做特征信息。

特征信息,是指一事物承载的信息里能与其他事物区别出来的信息。


当前你所考虑的事物,拥有另一个事物身上的特征,或特征信息,这种获得创意的方法叫做特征拥有法。


但随着水平思考法的深入练习,发现特征拥有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事物无法拥有另一个事物身上的特征。


我在上百次的实践下分析,参考了系统的概念,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

在现实世界,事物的信息依附于载体存在,载体是信息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对于任一事物来说,其构成要素是信息的载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除了承载要素本身的信息外,也承载了结构特征信息,即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结中体现的信息。


结构,是指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体现为要素的组织、总合、集合。诸多要素借助于结构形成系统。体现为要素的组织、总合、集合。诸多要素借助于结构形成系统。

只有当一个事物的结构本身就能承载另一个事物的信息时,这种特征拥有的方式才是有效的。

为了获得有效性更高、应用面更广的方法,我在接下来的数百次创新实践中进行了思考。


以下是2015年进行练习的一些记录和分析:

1.环形口琴

口琴的振动簧片环形分布,通过转动口琴来吹奏不同的音律。

上面的例子是口琴外壳要素拥有了救生圈的“环形”形状特征。


2.环形沙漏

几个沙漏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环,沙子可以不停转移,可以有不同颜色的沙子。

上面的例子是沙漏的外壳要素拥有了“环形”的特征。


3. 半圆球闹钟

闹钟主体是半球,指针是弧形的。

上面的例子是闹钟的外壳和指针拥有半圆的形状特征。


4.磁铁闹钟

圆环形玻璃管是闹钟主体结构,的时间刻度是一个个电磁铁,玻璃管的轻质铁珠子(或者荧光的铁粉)是指针,会被电磁铁吸引。

上面的例子是磁铁系统的结构要素与闹钟系统的结构要素相互固结,其中闹钟主体拥有了圆环型磁铁的外形信息,磁粉与时针固结依附。


5.弹球扬声器

扔出去后可以没弹一次发一次生,也可以一直发声。很多的弹球播放同一首音乐。也可以提前录好音,弹跳三次后开始播放录音内容。

上面的例子是弹球整个主体拥有扬声器整个主体的结构。


5、 固结法

我在实践和思考中得出了一个结论:

信息依附于事物的构成要素而存在,因此创新需要分析事物的结构。而创新的本质是信息的重组,信息的重组意味着需要进行要素和结构的重组。

固结法则是信息重组的主要方法,也是我在上千次创新练习中总结的方法。

无论是特征拥有法,还是固结法,目的都是让一事物拥有另一事物的特征,并且在其已有特征的基础上表现这一新特征。

一个主体要拥有特征信息,就要拥有载体。如果载体具有结构,就要拥有载体的结构。

主体结构与载体结构的结合意味着主体特征与客体特征的结合,这是信息结合的根本原因。

固结法是指,如果一事物要拥有另一事物的特征,则需要拥有目标事物的要素和结构。


那么如何拥有目标事物的要素和结构?


我们把任一事物看作是一个系统,将其拆解为要素和结构,结构即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和相互作用。要拥有目标事物的要素,只需让当前事物的要素固结依附目标事物的要素,由于目标事物的结构依托于目标事物的要素而存在,因此当前事物也拥有了目标事物的结构。我们拥有目标事物的要素和结构,是为了拥有目标事物的要素特征信息和结构特征信息。这种拥有意味着特征信息间的结合,意味着一个事物能够既表现自己的特征又能表现出目标事物的特征。


要素特征信息,系统的要素承载的信息里能与其他要素区别出来的信息。

结构特征信息,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运动中承载的信息里能与其他系统区别出来的信息。


固结法的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要拥有特征,则需要拥有要素和结构。


拥有意味着固结、依附,这是针对需要结构来支撑的事物而言。


以下是2015年进行练习的一些记录和分析:

1.铃铛钟

铃铛内壁是不同的簧片,铃铛胆是金属条,端部是个小圆球。铃铛摆起来能发出音乐。

上面的例子是铃铛与敲击乐器的结合,其中簧片固结在铃铛内壁,敲击簧片的物体与铃铛锤子固结。


2.球形迷宫

透明的小球内有很多相同岔开的通道,就是一个小迷宫,迷宫有一个起点和终点,摆弄小球让通道的滚珠通过通道,到达终点。

上面的例子是迷宫的外形结构拥有球形形状信息。


3.印章箭

箭头是一个小型的圆形印章,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射在高处,墙壁。 上面的例子是弓箭的箭头要素拥有印章整体结构。


4.印章拍

羽毛球的球拍,网改为很有弹性的网,而且中间的网线可以组成一个图案或者文字,有图案部分的网线涂上印章染料,一拍子往脸上盖过来,脸上就印有图案了。

上面的例子是羽毛球拍的结构要素“网”拥有印章的结构要素“印章线条”。


5.眼镜沙漏

眼镜镜片是个空心片状玻璃,鼻梁架是个小管道,镜片内的细沙能流过小管道。

上面的例子是眼镜与沙漏的结合,镜片拥有沙漏外壳的结构,鼻梁架拥有沙漏颈的结构。


6、特征拥有法、固结法的区别

特征拥有法与固结法的区别是,特征拥有法是主体或其要素去拥有目标体的特征,不涉及载体上的固结依附;结合法是主体的要素需要去固结依附目标体的要素来拥有特征信息。

固结法是针对有结构支持的事物,可以是实体的、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络的,因为虚拟的事物也可以拥有结构支撑。

固结依附的本质:

通过主客体要素的固结依附,使得形成的要素融合体既是主体的要素,又是客体的要素,既能拥有主体其原本的特征,又能拥有客体的要素特征和结构特征。


7、 虚固结

虚固结是指,一事物的要素只是虚拟的、想象中的固结依附另一事物的要素,目的是为了拥有另一事物的要素特征信息和结构特征信息,并不会实际的固结依附。

因为这种固结依附也是特征结构法的一种,相比于结合法,不是真正有物质基础的固结依附,因此叫做虚固结。


8、 信息重组

信息重组是一种完全的创造方法,具体的步骤是首先添加数个要素abc,然后从外界事物获取要素信息,并为这些要素abc添加要素信息,最后从外界事物获取要素之间的联系信息,为这些要素abc之间添加联系信息。

这是一种从外界获取信息,并添加到所选事物上的创造方法。

这也是一种结果方向不确定的方法,实际运用中使用较少。


9、 替换法

在练习特征拥有法时,发现把一事物的要素替换为另一事物的要素,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方法是替换法,与固结法的区别是,固结法是两个要素的固结依附,两个要素都同时存在,而替换法主体的要素只替换不增加。


以下是2015年进行练习的一些记录和分析:

1.伞形捕虫网

雨伞形状,伞面是捕虫网铺在伞骨上。折叠伞状捕虫网。

上面的例子是用捕虫网替换了雨伞的伞面。


10、 互联网产品创新方法

以下是2015年进行练习的一些记录和分析:

1.落音树

一棵树可以挂上代表不同音符的树叶,摇一摇树叶,树叶飘落到发音带。树叶原本的高度决定了速度,速度决定了音符发音的时间。可以用下雨或者刮风的方法让树叶发音。


2.GPS画画app

利用定位使用者走的路线呈现出一副画。可以选择联系画和断开画,还可以选择画笔类型背景。


3.石灰岩块音乐app

控制水流走与岩块里的不同孔洞,可以发出不同音乐。孔洞的大小长度影响音高和响度。


4.蚂蚁音乐app

让几只蚂蚁身上携带不同的音调,带有相同音调的蚂蚁靠近时能发出音乐,或者蚂蚁走过发音带也能发音。


5.视频存钱罐

钱币代表视频,把视频放在罐子里,只能放入不能取出,如果要取出需要破坏存钱罐。


上述的例子中,音符固结依附在树叶上,跟随树叶的变化而变化;

画笔固结在定位使用者上;

音符固结在孔洞上;

音符固结在蚂蚁上;

视频固结在钱币上;

两者的固结意味着共同运动、共同变化,A事物跟随B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进而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


互联网产品的创造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以另外的互联网产品的要素为目标,进行要素的固结依附,或者要素的替换。

第二种方法是把互联网产品的要素虚拟的、想象中的固结依附在现实的目标主体要素上,产品要素跟随目标主体的变化而变化,还需要想象目标体的运动过程,然后再把整个结合物虚拟化。


视频产品的创造方法,第一种方法也是以另外的互联网产品的要素为目标,进行要素的固结依附或者替换。

第二种方法是把视频的帧画面、弹幕、评论、用户、创作者等基本要素固结依附在现实或者虚拟的目标主体要素上,让视频要素跟随目标主体的运动而运动,然后再把整个结合物虚拟化。


11、具体实践

具体的实践分为两类,一类是虚拟事物,另一类是实体事物。

对于虚拟的事物,可以寻找同样是虚拟的事物作为素材的来源,也可以在网上搜索“物品 物体 ”等等相关的图片作为思考素材。

对于实体事物,则比较多是在网上搜索“物品 物体”等图片作为创新思考的素材。

也就是利用图片寻找目标体,进而从目标体获得特征信息以求获得启发。

刚开始练习这些方法会有一定难度,甚至找了几个素材发现都是无法正常获得成果,但这是正常的。

哪怕练习了上千次,有时候也是要经历上十个数十个素材的思考才能获得有效的成果。

关键的因素在于坚持实践。

另外视觉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看到两个不同的事物,要能想象出两者固结依附的画面。

上文的几种方法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练习的方法是任意找两张物品、物体等等的图片,让其中一个物体拥有另一个物体的特征信息,或者进行要素的替换,或者进行要素的固结依附。

不断的进行练习,渐渐的这种能力会提升。


12、实践步骤

寻找主体和客体,首先要判断该概念是否容易视觉化,即在脑海中有没有具体的形象。如果是视觉上模糊不清的概念,很难去运用这些方法。看到一个主体词客体词,第一步是视觉化,第二步是分析构成要素和特征。构成要素和特征既可以从搜索引擎获取,也可以在视觉化思考中,想象该概念运作的过程来归纳得到。那么再具体一点,步骤可以分为:

  1. 寻找主体客体

  2. 判断是否容易视觉化

  3. 分析主体、客体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4. 选择其中的要素,运用特征拥有法、固结法、替换法


附言

有一个比较矛盾的话题。假如你可以产生创意了,要不要把这个作为做人做事的凭借呢?


我的看法如下。有一位老先生说过,你不能要,也不能不要,所以就站在不要不要的立场上去要。同样的这句话也适用于创意领域。

站在不喜欢创意的立场去喜欢创意。虽然你乐意整天想创意,但是当你哪天想不出来创意了,累了,就会感觉到一种厌烦感、无力感,这时候如果能用程序性的工作来替代,会更舒服点。

站在不使用创意的立场去使用创意。太过注重创意,追求创意,就会被创意束缚,生活失去了更多的东西。我想,不要把创意作为主要的凭借,这样我们也不会经受追逐创意的劳累和焦虑。放弃对创意的刻意追逐和追求,在生活工作中偶尔想一两个创意,把创意当做生活工作的调剂和辅助,这种状态是最轻松的。


还有一个创新的后遗症问题。创新后的新事物的性质和创新前的旧事物的性质发生了矛盾,但是这两种性质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不能抛弃任意一方,那应该怎么处理呢?

一位老人家说过,求新求变,变的部分占少数,不变的部分占多说,这才是合理的求新求变。一般来说,我们在那20%的部分上去创新,而在那80%部分保持不变,在不变的基础上去变。创新要非常谨慎,因为常常创新过头就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那这个创新的事物也失去了其价值。因此在执行创新的想法时,要先考虑好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判断是否可行,再去行动。


另外还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你掌握了创新的能力,你会怎么使用它呢?

我的看法是,创新是一种软能力,是一种附着型的能力。创新无法单独的发挥作用,创新需要在其他的领域表现出来。比如在绘画、动漫、编曲、写作、工业设计、互联网产品等各种领域去使用创新能力,从而产生创新的作品。

创新能力可以用在正能量的方面,也能用在负能量的方面。但是只有为了大家的幸福而创新时,才会收获精神上的满足,实现人生的价值。


我的整个创新思维体系到这里结束,文字写的很生硬,非常惶恐!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有缘相会!


PS:我对这些思维方法比较熟悉,就写了本文,但真要我实干,还真干不了哈哈哈~


如何学会守正创新?(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