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笔记(45)——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2023-08-20 12:00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纯粹理性的训练是掌握方法的,纯粹理性的法规是向《实批》过渡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和历史是带有规划性质的。先验的方法论是要提出具体的方法的,训练是消极性的,法规是过渡的,建筑术和历史提供积极性的分析。康德试图建立未来形而上学体系,就要讲清楚这个体系的模式(建筑术)和这个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前者侧重形式方面的建构,后者侧重内容。


三、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建筑术”,是康德特殊的用语,是他对未来形而上学的大体的规划。在序言中康德就提到,未来形而上学大厦的根基就应该建立在牢固的地基上而不是像之前失败的形而上学那样建立在沙滩上。现在这个地基已经打牢了(先验要素论),那么这一大厦如何建立呢?这就是建筑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康德首先将建筑术技术作区分。康德认为建筑术不等同与一般的机械技术,技术是有局限的,因为技术不太考虑各个部分的关联,而建筑术考虑各个部分的整体关联。这里看来,康德眼里的技术和建筑术的区别就是技术工人与设计师之间的区别,没有设计师图纸是无法命令技术工人的。技术是分析的,建筑术是综合的

    《纯批》中解决了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但是康德认为光凭借知识不可能建立起未来的形而上学,因为未来的形而上学不是作为知识的形而上学,而是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同时又包含一切知识得以可能的条件)。科学与知识不同的地方在于,科学是一个体系,知识是零散的;科学负责把所有的知识建构成一个牢固的完整的体系。

    康德认为,建筑术考虑的就是部分和全体的有机关系。如果体系中去掉了一部分,整个大厦就垮塌了,所以一个科学体系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不多余,每一个部分也是在建筑术中预先设计好的。一栋大厦不能是拼凑而成的。既然未来的形而上学大厦不能是拼凑而成的,必须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实现出来,康德认为就必须要有一个图型——时间。这里的时间就是时间的先验规定。未来的形而上学如果要作为一门哲学并将其理念实现出来,也必须要有一个图型——合目的性。理念的图型身处纯粹理性领域,不是应用在经验对象之上的,而是运用在哲学的大厦上的。康德认为,必须要将合目的性作为图型才能建立起有机的(未来形而上学的)大厦。这一合目的性不是构成性的,而是范导性、调节性的图型,是类比于有机体的,可以按照一个生物体内部各部分的关联来建立大厦。

    合目的性也分为外在的合目的性内在的合目的性。技术的合目的性是外在的合目的性,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合目的性(生物的合目的性)是内在的合目的性。如果要达到某种目的,就要采取手段,一旦达到了目的,手段就不必要了,我们之所以保留手段是为了下一次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外在(技术)的合目的性的手段和目的不是互通的。内在的合目的性就是生物的合目的性,生物体的每个部分既是工具又是目的,每个部分就是它本身。内在的合目的性的手段和目的是互通的,二者互为目的与手段。但是这其中仍存在矛盾,尽管康德对于有机的体系关系的考察是十分具有启发意味的,但是他仍然局限于机械的关系。尽管建筑可以用有机体的眼光去评价,但是建筑毕竟不是有机体,建筑只是类似于有机体,建筑体建构完成后就万古千秋了,而有机体是不断生长的。

    但是康德自己也意识到未来的形而上学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建立起来。康德解释道,内在的合目的性还是一种历史的合目的性。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应该称为“大写的”哲学,就是一般的哲学,就是一劳永逸的哲学,这一哲学只是哲学的理念,其实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康德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全部都是失败的哲学,都不能称为哲学,而只能称为哲学研究(philosophieren),本意为“哲学起来”。也就是说人类两千余年以来一直在“哲学着”,但是人类从没有达到过哲学,也没有人敢于自夸自己建立了“大写的哲学”,所有人都在通过哲学研究向哲学靠拢。康德对于未来的哲学研究是否能达到哲学也是抱有怀疑的,他甚至认为没有人能自称为哲学家,只能自称为哲学的研究者,真正的哲学家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理想。今天的所谓学哲学实际只是学习哲学史。没有人能直接地靠近“大写的哲学”,我们只能借由哲学史向哲学靠拢。

    这个观点很有价值,后来黑格尔将其发展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大写的哲学”就是全部的哲学史。黑格尔就认为自己的绝对精神就是找到了上帝,就是探索完了哲学史,就是终结了哲学。康德并没有黑格尔这么狂妄,他始终认为自己无法完结未来的形而上学而达到“大写的哲学”。

    康德对于“哲学——哲学史关系”的揭露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恩格斯认为,一个人想要学哲学,除了学习哲学史之外别无他法。而且学了哲学史也不够,学习哲学史也只是学习哲学史的知识,还要投身到哲学史,自身的主体性融入到哲学史中,成为哲学史接近“大写的哲学”的一个环节。我们学习的中西哲学都是前人的知识,都是哲学史的知识,严格而言它们都属于学术概念。我们在学哲学史时就要意识到我们在学习哲学的学术概念。学术概念就是一种技术性的概念,不是建筑术的概念。我们可以不出偏差地介绍前人的思想,不过这也只是一门“复述的技术”,这不是建筑术,不是接近哲学的过程,这不是真正的哲学。人只能成为理性的专门家,不能成为理性的立法者

    康德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基于哲学的“世界概念”。与世界概念相对的是学术概念,学术概念是待在象牙塔里的,关起门来纸上谈兵,作为学术概念的哲学并不面对世界。康德认为的世界就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东西。真正的哲学家就是“人化了”的世界概念,真正的哲学家就是对“对任何一个事情都感兴趣”这一理念感兴趣的理想的人,所以哲学是个理念,哲学家也是个理念。真正的哲学与哲学家是处在遥远的彼岸的,彼岸的理念不断推动此岸的世界的我们去接近彼岸的哲学和哲学家。哲学理念追求的是理性的本质目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的。理性的本质目的是埋藏在世界概念中的每一部分中的;理性的终极目的是显示在理性追求的最后的。

    由此哲学就分成两个层次: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自然哲学负责解决理性的本质目的,在自然哲学中的每一个观点中都有理性与哲学的因素,每一个成分都有其理性的成分作为本质。而所有的这些本质最终归结到的(理性的)最终的目的就是道德。道德哲学负责解决理性的终极目的。自然哲学考虑的是(世界中的)实有之物,道德哲学考虑的是应有之物。这点区分在休谟时就已经提出来了:“是的东西不等于应当的东西”。康德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区分,自然哲学追求的是“是什么”,道德哲学追求的是“应该是什么”。自然哲学要解释的是自然界的规律,道德哲学要解释的是自由的规律。所有这些区分只有一个目的:自然哲学要服从于道德哲学,自然哲学最后都要通往道德哲学。这正如前文所言的“实践理性要高于理论理性”。

    这样一来,康德设想的未来的哲学就成为了有机的合目的性的学问。在这个体系中,自然科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搞清楚理性的本质目的,才能通达理性的终极目的。未来的形而上学就是这样一个有机的建筑物。


    由此康德列出了一个未来哲学的分类表:

    哲学分为纯粹理性的哲学和经验性的哲学。经验性的哲学包括经验物理学和经验心理学等,例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不过这不是未来的形而上学要考虑的。

    在体系上首要考虑的是撇开了经验的纯粹理性的哲学。这其中又分为批判和形而上学。《纯批》就是批判,形而上学就是由批判建立的。形而上学又分为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和纯粹理性的思辨运用。纯粹理性的思辨运用就是自然的形而上学,它解决的是理性的本质目的,所以《纯批》对于以往的自然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很重要的,

    不过康德自己没有来得及建立未来的自然形而上学的体系,他只列了个大纲。康德也懒得建立未来自然形而上学的体系,他认为根据《纯批》中范畴表就能建立起这一体系,是十分容易的工作,他安排自己的学生做这一工作。康德只按照自己的范畴表写过一本小册子:《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就是道德形而上学,康德在晚年建立起来了(《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李秋零译),他也写过一本小册子作为框架:《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康德最关心的还是最高的道德形而上学。

     这个表是康德对于整个未来形而上学(纯粹理性的哲学)的构想。批判是形而上学的基础,由批判可以建立起两大形而上学——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是从自然形而上学推出去的,道德形而上学的法规包括纯粹理性的法规,自然形而上学的法规包括范畴、图型等知性的法规。初级的就是自然形而上学,高级的道德形而上学。

    在《纯批》中奠定基础的主要是自然形而上学,自然形而上学是更为基本的。


四、自然形而上学的建立

    自然形而上学又称为理论的形而上学、思辨的形而上学。所谓的思辨是与实践相对立,与理论相同的。思辨的理性就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理性。

    康德对(未来的)自然形而上学可以列这样一个表:

    自然形而上学的先验哲学就是本体论(存在论),这一存在是现实的存在;道德形而上学也是本体论(存在论),这一存在是应当的存在。先验哲学作为一种本体论谈论的是撇开一切经验对象的一切知性与理性,即从知性与理性的角度探讨现实存在与应当存在。《纯批》中这一工作只是大纲,未来的自然形而上学应该详细讨论这一点。

    将先验的这些概念用在自然之物身上就得出了纯粹理性的自然之学,由此得出了内在的纯粹理性的自然之学与超验的纯粹理性的自然之学。内在的就是在自然界之内的,包括外感官(理性物理学)和内感官(理性心理学),这两类不同于经验物理学与经验心理学,尽管在阐述内在的纯粹理性的自然之学时会使用经验哲学的例子。理性物理学与理性心理学就是在经验物理学与经验心理学中去寻找先天的构架。超验的就是在经验之外的,超验的是不能与经验混为一谈的,包括内部联系(宇宙论)和外部联系(神学)。这里的作为未来自然形而上学的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的部分法规与框架在先验辩证论中已有阐述与澄清。

    康德将自己的未来自然形而上学的体系简要地分为四个部分:

1、本体论。只是局限于现象界,探讨现象界得以可能的本体论。

2、理性的自然之学。

3、理性的宇宙论。

4、理性的神学。理性的神学是向实践领域过渡、向物自体的领域过渡。

    当然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一批判”为基础的基础,毕竟道德形而上学是建立在自然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实批》也是以《纯批》为基础的。探讨完理性的本质目的才能探讨理性的终极目的。《纯批》是康德哲学一切的基础,跳过《纯批》是绝对无法进入康德哲学的体系的,康德的哲学体系还是依托于机械的“有机的”建筑术。而后来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完全的有机的、全息性的,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黑格尔哲学的全体,无论从《美学》、《历史哲学》还是《宗教哲学》都可以考察出黑格尔哲学。


学习笔记(45)——先验方法论: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