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于明末社会矛盾的浅解
最近看完明末和南明局势的资料之后,对于为什么明末是一个死局有一点自己的浅薄认识。众所周知的是,明朝已经有了较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商业基础,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那么为什么在明朝末年却陷入了一个无钱可用,名不聊生的地步,甚至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呢?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发展与国家制度之间出现了不可调节的冲突,资本主义的出现,让私有制变得更加猖狂,南方地主阶级不但掌握社会经济命脉,还同时掌握着社会的发言权即文官阶级。而参考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的初始阶段,想要积累原始资金,类似于西方的圈地放羊还有航海抢劫,明朝末年也进入差不多的地步,地方上的士绅豪强进行大规模的圈地,驱赶底层阶级,又想方设法刨去税收,又导致朝廷的税收加到了底层人民和中小商户身上,比如万历年间的榷税一样。这就导致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而小冰河时期的来临,以及诸多天灾又导致底层交不上税收,国家因此开始缺钱。
而当社会发展到了一个不得不追求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士绅豪强与皇权之间就开始出现了矛盾,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削弱皇权的限制,而社会体制又没有给予他们这个能力和机会,而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也不愿盲目改革而导致得罪皇权而导致自己利益受到伤害,因此他们就只能进一步剥削底层,同时作为掌握笔杆子的他们又可以给自己谋求很多好名声,而把所有的问题泼给地方阵营,因此高层就陷入了党争和利益之争,从而离心离德,不但是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离心离德,皇帝与大臣和地方上的农民也离心离德。因此流民在多次围剿之后,越开越多,战斗力反而在官军之上。而李自成作为一个纯粹的农民阶级代言人,后面之所以败亡的这么快,很大的可能不是因为堕落的快,而是正好相反,因为对士绅豪强的高压政策,让这些利己主义者宁可做边虏的狗而不是做“流寇”的自己人。因此在李自成失败之后,基础盘快速消解,最终仓促身死。而南明时期,即使抗清主力已经是原顺军和原大西军,但是士绅阶级依旧想方设法的排挤,分化甚至诱杀,因为这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这些文官眼中,这些原来的流寇对于他们的利益的危害,远大于杀人屠城的满清政权。
而满清政权在较为完整的接手了明朝的政治班子之后,面对明朝末年所遇到的问题,在封建制度到了尽头的问题所采取的政策也十分简单,第一个就是思想上的束缚,让底层人民接受自己被剥削以及低人一等的地位,就如同印度低种姓人民真的相信自己之所以是低种姓是前世所导致,这辈子只要吃苦还债,就可以转世成为高种姓一样,这样就解决了暴动的基础。第二个就是限制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满清接近三百年的历史之中,中国一直领先或者持平的科技树准开始远远落后于世界,这就等于直接铲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满清的一顿操作之下,至少给封建主义打了一个补丁,但这终究只是一个遮羞布,因此当西方惊讶的发现。原本备受他们敬仰的中华帝国已经成了垂垂老矣的老人,因此,大炮轰开了封闭的大门,而高高在上的天朝成了人人刀俎的鱼肉。
大明就像是一个走到拐弯路口的汽车,百姓是车轮和车架,士大夫是司机,皇帝是方向盘,士大夫开车开的很爽并不在乎车轮的磨损,但是想要拐弯还是需要方向盘的配合,而在司机与方向盘的拉扯过程中,轮胎一直在地上摩擦,惨受折磨,偶尔车架还会因为无法拐弯撞到墙上。而大清则是直接拆了发动机,司机无论怎么努力他都是停下的,然后粉饰了一遍车架,显得高端大气。虽然途中司机发觉问题所在,打算自己下来推着车走,但终究还是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