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知乎问题“为什么如今德云社中,相声作品的创新度,越来越低了?”的回答
我说说我个人的观点吧:
1.德云社本身的情况
郭德纲自出道以来就是再度演绎传统相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存在反创新的倾向(你得知道什么是锅什么是碗,你拿痰桶炒菜说是创新,那他娘的谁敢吃啊!)包括交大博士那样的创新反面教材。但是实际上郭德纲早年凭借的我字系列你字系列还有西征梦都是创新的产物。不过,既然师父不太提倡这个,当徒弟的也别楞来了。
也如同郭德纲说的,德云社的徒弟们现在技术水平还不够,奢谈创新也有点强人所难。比如秦霄贤现在自称只会四十段,让他创新……顶多改改声声慢的词。
但是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都是学了说了十年相声的人了,李寅飞叶蓬董建春李丁这样算是大学生票友出道的人都能写出(也有一些是抄的)不少好节目,单纯拿从业时间来说事也不合适。可能……原因就是他们写不出来吧。要知道编剧多少还是需要文化水平的,老先生里只有马三立能亲自搞搞创作,其他的只能继承传统。现在也是这个道理,德云社捧哏的学历一般不低,但是逗哏都差一些,而创作相声的重点一般在逗哏,这也就导致了德云社很难写出什么作品。
也跟态度有关。众所周知,郭德纲这样评价过张云雷:“他蹲那儿吃面都有人看。”烧饼也说:“我们在小剧场使什么观众都乐,根本不知道自己使得好不好。”观众如此捧场,似乎也没什么必要创新?反正说什么大家也乐,干脆保守一点吧。
另外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德云社的演员有些脱离生活了。郭德纲以前过了很久的穷苦日子,自己也打拼了很久,自然积累了许多素材。但是现在郭德纲基本是演艺圈里最富的人了,他估计也很难再写出我们能感同身受的相声了。而徒弟们呢?平常上综艺走穴,闲下来就去夜店蹦迪……可能写点夜店题材的作品更好吧。
而且德云社的演员,大部分来说还是很少有上电视的机会的。而电视相声跟传统相声大相径庭,提倡短平快和创新。德云社演员主要缺乏上电视锻炼的机会,创新能力也就上不来。而创新能力上不来,一上电视也就不灵了。
不过平心而论,德云社并非完全照本宣科,演员就算演同一个节目,也会慢慢地加入适合自己的包袱,最终把整个作品变成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当然,这都算小改,很少有那种重新写一个梁子的。德云社搞创新比较厉害的人有烧饼曹鹤阳、张鹤擎刘鹤安、刘春山等人,张鹤伦孟鹤堂虽然也经常写新的,但是抄袭有点多,郭德纲亲赐裁缝之名。
2.文艺政策的问题
大家也都知道,这两年对于文艺作品,审核比较严而且比较主观。亲近曲协经常上电视的演员熟悉审核规则而且有恃无恐,德云社的演员只不过是演艺公司的员工,实在是没必要犯这个忌讳。之前在相声有新人苏州场张鹤擎刘鹤安使了《新新新新论捧逗》,都被监管部门处罚了,这样一来创新就更不易了。
3.观众的需求
很多观众都强调,自己听相声是图一乐,不需要什么教育意义,对于郭德纲的一些理论也产生了误解,最后也会导致影响到演员创新的积极性。
而且也有相当数量的观众是奔着演员来看的,演员使活怎么样都不在意,那创新与否就更不在意了。
最后推荐一些至少敢于创新而且效果还好的演员:
卢鑫玉浩 金霏陈曦 李寅飞叶蓬 董建春李丁 陈印泉侯振鹏 刘钊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