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儿童玩具心理资料整理

2023-04-02 19:05 作者:粉色空调  | 我要投稿

儿童玩具心理资料整理

一、儿童年龄划分

沈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综合主导活动、智力和个性特征,将课题研究的目标人群定位于 0~12 岁的儿童,以下的研究侧重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 4 个阶段进行。具体的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

乳儿期(0~1 岁);

婴儿期(1~3 岁);

幼儿期(3~6、7 岁);

童年期(6、7~11、12 岁);

    刘孟根据儿童脑电图理学的研究发现:在4-20岁年龄之间,大脑发育最快、最显著的两个时期是在5-6岁和13-14岁,在这两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对知识的摄入量、吸取量、掌握量是最大的,并且能够快速的记忆,表现出超强的记忆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分析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映像的反应出人的心理现象特征和活动的基本规律,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特征。皮亚杰将学龄前儿童的三个年龄阶段——初期(3-4岁)、中期(4-5岁)、晚期(5-6岁)。(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

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7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的信号功能 :表象符号--延迟模仿与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皮亚杰的三山试验)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儿童能反向思考它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如何发生的。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而几何重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11~12岁以后。

2、群体结构的形成 群体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在解决两类范畴相结合的复合群集的分类任务上,具体运算期与前期运算期的儿童不同,他们能够根据物体各种特性结合的复杂规则进行分类。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儿童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不属于儿童不考虑

高一方将儿童界定为学前儿童,发展量表CDCC(周容,张厚粲.CDCC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的编制)中学者们历经多年编写制定了适合中国儿童发展特征的常模,通过11项子测验对3-6岁儿童认知发展的评估考量提供了可信度较高的有利工具。

 

二、儿童生理、心理、认知发展特征

生理:

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发展是指儿童的身体形态、组织结构、大脑的生长发展和身体机能生长发育的主要过程。(Stephen P .Anderson .Seductive Interaction Design:And Effective User Experiences (Voices That Matter).[M].Creating Playful,Fun,:New Riders,2011.)

 

 

从生理上,学龄前期3-6岁的儿童身体发育特点相比婴幼儿期的发展速度要缓慢很多。因为在经过婴幼儿时期的发育成长身体器官等各方面的机能发育已经基本完成,完成快速的骨能、肌肉的发育到接受新事物协同四肢灵活发展,更多的是对生理上的需求。

心理:

学龄前儿童的三个年龄阶段——初期(3~4岁)、中期4~5岁)、晚期(5~6岁)

3岁的年龄对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儿童来说是生活上的一个大转折点,在成长过程中的也理特征上,3岁儿童处于第一个快速成长中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儿童从3岁开始逐渐开始适应新生活,在成长过程中,适应周围的环境,与家人、玩伴等建立感情。

从学龄前初期到学龄前中期,儿童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发展迅速,而学龄前中期阶段儿童的主要必理特征表现为——灵动活泼、爱玩的天性、思维逐渐向具象化发展。

晚期:在整个学前阶段儿童的好奇也屯、理特点贯穿于始终,喜欢好学、好问、对周围事物的好奇私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动手能力不断的提高,喜欢拆卸类的游戏,如为了满足好奇的也理欲望,把玩具汽车拆开,只为了看看里面的结构特点,找寻好奇的答案,汽车是通过什么样的原理、什么样的结构来做到运动的。

认知:

学龄期儿童的思维主要形象思维为主,在经过学龄初期开始已经初步形成了抽象思维的概念,儿童的思维比较主观,思维判断力差,很难区分他人与个人视角。

1、形象思维为主:借助于事物所展现给儿童的形象特征和表象特征来通过视觉认知,形象思维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思维方式。

2、思维角度比较主观;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主要表现为"自我为中必"的特点,也理没有他人的概念,表现出自私的特点,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考虑思考问题,该时期儿童特点是不知道从别人的观点看世界,不能理解人们的想法,周围新事物存在陌生感,无法区分他人与自己的概念视角。

3、无意识想象居多:学龄前期的儿童的想象力是大人们所无法想象的,天真无邪的想法,让他们的世界充满着美好,送个阶段的儿童已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在平常的游戏过程中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着与同龄儿童相同的语言世界,在生活中的故事、绘画中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处于3-6岁的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相对较快,这一阶段被称为前运算思维阶段,此阶段的儿童活动范围开始扩大,随之而来的求知欲增强,想象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凭借自己的能力对世界进行认知,按照自己的意愿动手创造。

三、儿童玩具设计的原则

刘孟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分析总结交互式儿童玩具设计的原则——可用性(学习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交互设计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宋军论述了儿童益智玩具的设计应该遵循科学的原理,非暴力性设计、安全性、突出功能和创新性等设计原则。(儿童益智玩具设计原则之研究)

 张立巍认为基于交互设计理论的益智玩具设计要素包括四个方面:①互动性;②娱乐性;③益智性;④情感化。(基于交互设计的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设计研究)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种时期,即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可以借助外在的帮助进行,在外在良好的刺激下能够有效的促进其健康的发展。在对玩具设计进行启发性、反馈性和体验性功能的注入时,要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考虑在内,适时的对其进行开发。

 

四、儿童行为方式与玩具设计

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行为发展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儿童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需求,抓住儿童行为“最近发展区”(赵冬霞,基于动作发展的婴儿玩具设计艺术与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9 (03):156),合理的利用儿童的行为发展规律,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刺激开发,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影响儿童行为方式的因素除了玩具外观的色彩、形态和材质以外,还包括玩具内在功能对儿童行为的反馈。儿童的行为方式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有目地的进行。在对儿童游戏的近距离观察中得出了“七秒规则”,即如果在七秒钟之内,儿童不能将其视觉、动觉都投入到游戏中,他们将放弃这个游戏过程。

儿童动作行为对玩具设计的影响

儿童使用玩具实际上是儿童对玩具有目的性的活动。首先是确定游戏目标和意图,然后采取行动。例如男孩和女孩在面对色比娃娃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不会相同。

儿童认知行为对玩具设计的影响

玩具功能的实现需要在玩具与儿童的进行娱乐的过程中进行。这种实现需要适合儿童的认知能力,能够被儿童理解并作出反馈。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的功能是让儿童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在认知上,3岁以上的儿童已经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在动作行为上,已经能够进行比较精确的活动,例如自己穿衣,系鞋袜等。这个时候儿童在与芭比娃娃交互时。已经能够实现娃娃哭了,儿童进行拍打抚慰和换衣喂养的行为。这种交互行为不需要学习,是在生活中儿童观察到的。

儿童亲社会行为对玩具设计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行为特点,主要是指互助、合作以及情感上的安慰或认同等。例:在设计4岁儿童的玩具时,要考虑到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4岁儿童处于学龄前早期,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寻找有共同主题的同龄人做游戏伙伴,合作性活动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要设计能够供多人使用或合作的玩具,让儿童在玩游戏的同时多参与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和社会技能。(基于行为方式的交互式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色彩辨认:

由于儿童的思维感受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只能感受到一些单纯的刺激色;学龄前期,儿童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4岁的幼儿己经能够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以上达到100%,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4岁以后逐渐展开。4岁以后,幼儿逐渐能够分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对于黄、蓝、绿的颜色辨别能力显著提高,已经能够分辨棕、灰、粉红、紫橙等混合颜色。(刘蕾.色彩育儿经一解读宝宝的色彩心理密码[M].华夏出版社,2011 :66)


儿童玩具心理资料整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