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追寻宋金时代的别样生活》解说词文本02 故城志
在科幻小说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在城市下还埋藏着一座神秘的地下之城,那是另外一种维度空间与城市秩序。
然而生活在开封的百姓却告诉世人。这并非虚构,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下,就深埋着数座不同年代的古老城池。它们如同叠罗汉般层层摞起,当地称之为城摞城。
这举世罕见的地理奇观不仅让人震惊,同时也向世人昭示,在远去的时代里,这片土地一定多次遭受过毁灭性的灾难。
但面临灾难,那时的百姓为何会选择代代坚守故土,并在此之上重建呢?究竟是什么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第二集 故城志
这幅五米长的《清明上河图》,正是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东京城市面貌的真实写照。气势恢宏的城门,车水马龙的酒楼,林林总总的商铺,好一派东京梦华。
然而今天的开封城,当年东京城的繁荣景观已无踪影,仅有两座塔成为了那个年代历史的见证,这就是铁塔与繁塔。
眼前的这座塔是中国最高的琉璃塔,由于颜色混似铁柱,被趣称为“铁塔”。在宋代,铁塔有着天下第一塔的美誉,体现了宋代皇家寺院的最高水准,也是东京城中的地标性建筑。
/繁塔(修建于公元974年)/
而同样保存完好的,还要比铁塔修建时间早一百多年的繁塔,它被认为是宋代保留下来最早的建筑之一。
宋喜信 开封市原建设委员会 副主任:
繁塔一个最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塔身的内外全部镶满了这种佛砖。这个佛砖大概就是30公分左右见方,准确数是6923块。
纵观繁塔内外壁,菩萨宝冠上的化佛精致细微,其双手的造型仅铜钱大小,却也毫发毕现。一砖一佛,犹如武士铠甲,壮丽辉煌。
不同于铁塔的是,繁塔是从民间募资而建,不同的佛像砖可能来自不同的百姓,因此在许多石刻上,一千年前捐赠者的名字与日期还依稀可见。
宋喜信 开封市原建设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的建筑往往都是砖木建筑,不太容易存留,只有这个塔,砖石的塔容易遗存。特别开封这样的城市,地面的文物遗存就比较少,那么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宋代的真正的建筑遗存,就是两座塔。
由于修建地势高、塔身高及琉璃不导电等多种原因,才让这两座塔为我们留住了一些宋代文化的记忆。
开封在历史上曾是威名显赫的八朝帝王都,然而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古帝都,其遗留的古代遗迹却屈指可数。就连盛极一时的北宋,其保留下来的历史古迹,除了铁塔与繁塔外,再无其他。而同为古帝都的西安却不一样,大大小小留存的历史古迹比开封多了很多。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副教授:
研究开封的人,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一点点(古迹),不能够看到更多,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开封地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它依赖于黄河作为唯一的天然地理屏障,抵御外敌来袭,都城才不至于唾手可得。同时又借助黄河之力发展水稻,修建运河,贯通南北,为繁荣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在黄河的滋养下,开封步步崛起。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副教授:
开封是一个很依靠水路交通的城市,而整个开封城的繁荣,其实跟水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最终这个(古代的)开封城我们今天看不到它,就是因为它被埋在了黄河的泥沙下边。
宋喜信 开封市原建设委员会 副主任:
开封这样的城市濒临黄河,那么历史上多年的这个黄河水的泛滥,造成这个城市一次次地毁灭掉,然后重生。
在金代,黄河向南大改道以后的一千多年间,黄河决口三百多次,其中大水进城的就有七次。据历史记载,公元1305年的黄河决口,把开封城淹没殆尽。
开封城与黄河水唇齿相依,浩浩黄河的天来之水,既繁盛了开封,也沉浮了东京。它一次次遭黄河淹城,又一次次在原址拔地而起。就在同一空间内,不同时期的城池相继而筑,留下了举世罕见的“城摞城”地理奇观。
葛奇峰 开封市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
城摞城其实是一个通俗的一种称呼,这种现象在考古学上体现的就是,不同时期的文化层的相互叠压,从上而下,依次叠压的有清代的开封城、明代的开封城、元代的汴梁城、金代的和北宋东京城,还有唐五代的汴州城、埋藏最深的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
这条洋溢着宋代风情的街道,就是开封的城市中轴线——御街。虽然它看似普通,但却被认为是世界上从古至今唯一一条不曾变动过的城市中轴线。
也就意味着,深埋地下的数座城池都是以它为轴而建。不同朝代的城池不仅仅叠压而建,而且重建时常常遵循着旧城的城市规划,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马道摞马道,路摞路,门摞门”。
/宋代新郑门遗址/
这是北宋都城的一座城门——新郑门遗址。在这里,同一地址不同年代的面貌渐渐清晰。它的断壁残垣、车辙履痕、深院古井,都诉说着辉煌的昔日、时代的记忆。
然而面临反复的天灾,那时的人们为何选择的不是举家搬迁,而是不偏不倚地在原址上重建城池?历史上的这片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面汤水/
一千年前的北宋东京城,天还不太亮,大街小巷就回荡着小贩卖面汤的吆喝声。这种面汤在那时有着不错的市场,但有趣的是,这不是卖给人喝的面汤水,而是热气腾腾的洗脸水。
宋代东京城贸易高度繁荣,各地物资在这里汇集往来。不论是半夜三更,还是拂晓之时,都可能随时有运货、客商等人进入城内。长途跋涉,车马劳顿,很多进城之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早市上买一盆面汤水,洗漱一番,再吃个早点,顿时神清气爽。
然而不论什么时辰都允许外商进城,并在市场上自由买卖的景象,对于宋朝之前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坊市制/
自西周到唐代,城市一直沿袭着坊市制的城市格局。“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彼此严格分离,坊市之门由专人把守,市场之外严禁交易,启闭时间由官府规定。
周旭东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特聘教授:
唐朝的时候,那么它是靠坊(市)制来进行管理的,市场是固定的。你想在大唐有大唐东市、大唐西市,十点以后它就宵禁了,那么就要回到坊制里面来居住、来生活。
为了方便管理、控制治安,许多朝代都实行宵禁,禁止人们夜间活动。然而到了宋代,沿袭了千年的坊市制彻底土崩瓦解,宵禁也随之取消。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一座包容开放的敞开型城市,在宋代诞生了。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副教授:
第一它可以临街开市了,就是你可以逛街了。然后第二呢就是,它是一个有夜生活的城市,所以到了南方之后,那些北宋在开封长大的人,他们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就会觉得说有多好多好,就是“夜深灯火上樊楼”,樊楼是开封最大的酒楼,最高。而且开封有早市、有夜市,基本上在街上,可以说是一个不眠不休的24小时的城市,这就跟我们今天的这种现代城市非常之像。所以很多的学者会觉得说,开封其实是一个Modern city,就是现代城市,或者说近代城市。
根据考古推测,在现在开封城地表约八至米米的地方,就是北宋时期的东京城。这是一个呈长方形,南北约长7600米,东西约7000米,平面占地面积约50平方千米,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层构建的城池。
葛奇峰 开封市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
北宋东京城是整个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它整个城市,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纯粹的政治军事中心走向了真正意义的政治、经济、商业中心,就变成了真正意义的一个现代的城市。
/开封府(原址重建)/
这座真正意义的现代城市,其建筑的风格无不体现着清雅柔逸、文风灵动之感。正如书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中》描述的,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由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
宋代的城市布局及建筑之美,在这一时期也辐射到了北方的金国。
公元1115年,位于宋朝北方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建国之前,女真人没有大规模的城市,因受到宋代城市文化的影响,金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下令修建金国第一座都城——金上京会宁府,以彰显气势。直到海陵王完颜亮发动政变后,迁都燕京,金上京会宁府才在海陵王的政权巩固下化成焦土。
其实,宋代城市布局不仅仅影响着同时代的金国,也逾越千年,奠定了我们现代的城市景观与生活制度。
如今的开封,每天晚上几处通宵夜市就会呈现出一派喧嚣热闹的景象,这就是从北宋保留下来的遗风。这与《清明上河图》中街市融合后沸沸扬扬的热闹场面,是不是有些相似呢?
/香饮子/
当然除了坊市合一与夜禁取消,这幅图还透露了许多有趣的城市特征。在图中一个凉棚下,挂着个招牌,上面赫然写着香饮子,这是宋朝最受欢迎的下午茶品种。宋代人们以各种新鲜的水果来做香饮子,味道甘甜,其中以荔枝味的饮子销量最佳。
在唐代,荔枝是深受杨贵妃喜爱的珍贵水果。唐玄宗为博贵妃一笑,不惜命人长途跋涉,从南方带回荔枝,可谓用心良苦,说明在盛世的唐朝,贵妃想要吃到荔枝也并非易事。
而到了宋朝,老百姓在城市小摊就能喝到甜甜的荔枝香饮子,洋溢着浪漫的甜蜜味道,多么滋润的市井生活。然而这样的城市生活,却得益于宋代发达的交通。
宋代水路交通空前发达,北宋时期的东京城是汴河、金水河、五丈河、蔡河等运河交汇的地方,是全国物资的集聚地。它们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成为那时都城百姓的生命线。加之冷藏技术的进步,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南方鲜果能轻轻松松运往北方了。
水路运输靠的是船。据统计,在《清明上河图》中共绘有28只船,其中货船造型短圆,客船造型狭长。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体积高大的船只,它们都有一根高高的桅杆,每当遇桥或者张帆时,风力过大,船夫们就可以将桅杆徐徐落下以稳定船身,这是在宋代造船技术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周旭东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特聘教授:
船大了,在航行过程中它就要求,你的桥就得变化,你不能是平桥,所以你必须是拱桥,而且还不能有桥柱,如果有桥柱的话,可能会把桥撞坏。这样就发明了无脚桥,也就是虹桥,像彩虹一样飞在河的两岸,它被茅以升记载为中国十大古桥之一。既方便了漕运,而且又不影响陆路交通,一举两得,这是我们古代人的智慧。
如今为了方便出行,我们常常用智能软件预订专车或者租车,这样的景象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就能见到影子。因为宋人也爱租车出行,但和今天不一样的是,那会国家租私人的车比较多,一般用于物资运输。
/太平车/
宋代商贸极为发达,物资流通频繁,不同样式的车也应运而生。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各式各样的车近20辆。其中宋人搬家运货常租的一种车叫太平车,它物美价廉,方便实用,在那时颇受欢迎。
若是自驾游,租马出行则是那会宋人的不二之选。《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东京市民出门,如果路途有点远,他们会租马代步。
/赁轿之家/
不仅如此,北宋末期,在东京城还出现了名为“赁轿之家”的租轿专业户。但在宋朝初年,乘轿之风并不普遍。因为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心中都怀揣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不愿以人代畜,践踏人的尊严。直到北宋后期,金军对东京马匹的肆意掠夺,才使得乘轿之风在无奈中逐渐流行起来。
坊市合一,水陆交通的飞速发展,以及都城一百五十万人口的不断膨胀,生活在国际大都市里的宋人会不会也面临早晚高峰的困扰呢?为了缓解交通压力、规范城市秩序,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的交通法规在宋代诞生了。
李开周 《宋朝饭局》作者 宋代风俗史学者:
什么内容?十二个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这个贱避贵很容易理解,一个平民百姓,见了皇帝他肯定要让道,见了大臣肯定要让道;轻避重,一个空手走路的人,来了一个挑着担的人,先给人家让道;少避长呢,少年人腿脚便利,看见老年人,先给人家让路去;去避来,去是出城,来就是从外边想进来,先让别人进来。我们可以看到它这个,宋朝人叫“兴礼让而厚风俗”,就这种精神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让大家不要争抢,要温文尔雅,要温良恭俭让。
宋太宗赵光义将《五代要会》中的《仪制令》刻成碑文,推广全国,这可以说是一千年前的交通信号灯。
/限速/
除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关于飙车的“限速”规章。北宋前期法典《宋刑统》中就有明确规定,在城里和人多处,不许骑快马驾快车,除非十万火急,否则处以五十小板的刑罚。
北宋时,东京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富商权贵云集,但即便如此,权贵违反法规也难逃其咎,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不附权贵的名臣,维护了这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这块古老的开封府题名碑,铭刻住了那段记忆。为强化吏治、增强官员的使命感,北宋政府特设官员到任和离任和题名碑,上面题刻着公元960年至公元1105年共183任开封知府的名字。而这个被众人抚摸凹陷的地方,正是宋代大臣包拯的名字。
/包拯(999年-1062年)/
历史记载的包拯,他身高仅一米六二,年轻时也是个白净文弱的“小鲜肉”。虽外表清秀,但性格刚烈,曾多次弹劾过权贵,甚至还言辞激烈地批评过仁宗皇帝。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副教授:
包拯那个时代,那个官员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他们既要对皇帝忠诚,他们认为,他们应当忠诚的是国家江山社稷,是那个宝座上那个人所代表的利益,他们忠诚。而那个利益当中,其实不只是包括了国家,它还包括了老百姓。他们会综合考虑朝廷还有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当朝廷对老百姓的剥削压迫过于严重的时候,他们会提出警告;皇帝有什么错误,他们会提出警告;然后官僚队伍内部那些高官做了什么样不对的事情,他们也会提出警告。那是一个很有道德,有自律,而且有担当的一个官僚队伍。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上书实行庆历新政;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宋代就是在一次次改革中,社会趋于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盛极一时,可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虽然无情的天来之水让一世繁华淹没于城摞城下,但我们大胆地猜想一下,也许洪水能冲毁城市的地基,但是深厚的文明与政治根基却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壤,吸引着代代子民不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