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2022年7月,我在暑假期间,来到辽宁省鞍山市鞍钢博物馆,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鞍钢集团博物馆位于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门西侧,占地面积6700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面积12000平方米、钢铁主题公园55000平方米,是反映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和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发展奋斗之路的红色工业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正门后进入眼帘的是博物馆的第一展室,一座长36米、高8米的大型浮雕,主题为钢铁之魂,它是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背景,恰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画卷。浮雕中央就是以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劳动模范孟泰和“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为代表的工人群像,再现了一代又一代鞍钢人,为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断奋斗的辉煌历程。

在英模展区,孟泰、王崇伦、雷锋、郭明义、李超……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他们的事迹也好像穿越时空似的投射脑海。感动鞍钢创新功勋人物的分段展示,各级劳模名单镌刻上榜,螺丝帽塑成的工人形象深入人心,诉说着一代又一代鞍钢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创新拼争的动人故事。看着矗立在展览馆大礼堂一侧的大型主题浮雕,还有一旁记录鞍钢发展的大事记,忽然间仿佛听到鞍钢精神与鞍钢历史合奏的铿锵交响曲…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在1949年到1952年,鞍钢的铁、钢、钢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64%和47%,“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不仅仅体现在确保产量上,还包括产能的提升和为祖国各地培养钢铁人才。
在“一五”期间,鞍钢人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共抽调1.1万多名干部和技术人员、6万多名技术工人,支援了全国27个省、自治区、市,为300多个单位培养了7万多名干部、工人和实习学生。当时,鞍钢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不少是全国各地支援过来的,其中的骨干,又会被再派往全国各地。后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的雷锋,就曾于1958年9月支援鞍钢,成为一名推土机手,当时他只有18岁。1959年8月,雷锋又被调往弓长岭焦化厂。


雷锋的精神仍然在延续,郭明义每天提前两个小时上班,到采场徒步巡检道路,每次外出都要尽早回家,哪怕下半夜1点、2点到家也行,好赶上第二天早上准时上班。无论是漫天飞雪、大雨滂沱,在露天采场这个异常艰苦的环境里,每天巡路步行至少在10公里以上,双休日、节假日从不休息。这是他保持了20多年的工作习惯。29年无偿献血,捐赠了相当于人体总血量10倍的65000多毫升,捐款54万多元,资助了300多名特困生和9户国家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郭明义总说自己不是“当代雷锋”,说社会中还存在着千千万万个“活雷锋”值得他去学习,他只是在英雄模范影响下的一个普通人,殊不知,他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心中带给我们幸福的“活雷锋”。
雷锋的精神仍在延续,鞍钢的英模事迹仍在流传。鞍钢精神最本质的特征是创新、求实、拼争、奉献”,这也是我以后要一直学习下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