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孩子太乖真的好吗?

2023-04-03 11:11 作者:学之道讲堂  | 我要投稿

柠檬心理丨作者

柠檬心理&QQ音乐丨音频

最近有位家长找到柠檬,说她的孩子很乖、很听话,老师和同学也喜欢他。但在学校中的学习又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他上课时总有些走神;一遇到难题,不管怎么教都不会;老师让孩子们提一些活动想法时,他总是想不出;甚至出现过这样一个情况:老师想跟他谈谈上课走神的问题,但因为临上课了,所以说“待会再找他”,结果他却乖乖地在老师办公室等了一节课,一直到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才知道。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从表面来看:走神可能是注意力有问题,难题不会做可能是思维拓展不够深,不知变通可能是想象力不够;一直等在办公室可能是他太听话。

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其实是一个——不会思考,尤其是不会自主性的思考。这个问题在“乖”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因为“乖”意味着顺从、听话,听话就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那么“乖”久了,自然也就失去了思考能力。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是在等别人给他答案或者指导他该做什么,如果没有指令,他就一直“乖巧”地待在那里。即使有时候看着在思考,但思维很明显没有张开。也许家长觉得孩子就是偷懒,这不是问题。但不怕孩子偷懒,就怕孩子不思考,思维懒惰,这对他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没有益处。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或许有家长说:“孩子不乖了、有主见了,也就会思考了。”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压根操作不了——有主见是会思考的结果,而不是会思考的原因。一味的培养孩子的主见,而没有思考能力,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无知而任性的熊孩子。想要改变孩子思考懒惰的情况,首先我们要了解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沟通渠道:

沟通渠道有三种:外在信息偏好、内在表征偏好、以及评估偏好,但每个孩子可能会有偏好的方式:比如视觉、听觉或者感觉。像案例中的这位孩子,他从外在到内在以及评估都偏向于感觉方式,即偏好操作与指令,所以外在层面,没有指令时,他都不知道做什么;内在会表现为他面对很多问题时,常常会头脑一片空白;在评估层面,他找老师老师不在,我该站多久,接下来怎么办,他一无所知。

第二个维度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它以维度一为基础的:

大脑作为身体的指挥家,是通过感受来接收外界的信息来判断周围的情况,然后指挥身体作出反应。我们对外界的身体感觉有听觉、皮肤觉、视觉、味觉、嗅觉五种,感觉各通道都通畅,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越敏锐。比如你只看到火可能不害怕,但感受到火快烧到自己的温度,那你就会害怕了。

案例中的孩子属于偏好操作与指令,没有通过视觉等其他通道接受信息。所以听到老师“待会找你”的明确指令,他就到办公室等着老师。当老师不在没人给他发指令时,他自己也无法想象出“老师不在,我可以先回教室”的画面,只能干等着……

可能正是因为孩子的偏好,需要听到指令才会行动,一开始让家长和老师很省心,觉得他很乖,也就没有注意到他的单一方式造成的问题。久而久之,“听指令”就变成了“懒于思考”了,才渐渐察觉到孩子的问题。

另外,因为接收到的信息太少了,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有成年人给出的知识,自己缺乏知识与技能,也就更加依赖成年人的指令了。所以这样的“乖”孩子,和那些调皮的孩子相比,就显得死板、缺乏灵气。


孩子太乖真的好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