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近阅读

2023-06-24 20:20 作者:小小与记事  | 我要投稿

关于拍照

昨天和朋友一起出去拍照。我主要负责摄影,她们主要负责摆pose。在拍照的过程中,我隐约意识到该怎么去发掘她们在镜头中好看的那一面了,确实也拍出了一些真实又好看的照片。感觉自己拍照水平稍稍上升了点,哈哈哈。我又看了一遍那些我自觉还算拍得不错的照片,照片中的她们与现实中别无二致,而我只是恰好在镜头后面定格了那显得或温柔的、开怀大笑的、古灵精怪的一刻。如何在静态的照片中呈现出人物的灵动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人物照的质量。这容我日后好好琢磨琢磨。

关于体态

我又看了看全身镜里的自己,松散的站姿看着就像一只刚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正在尝试直立行走的胖蜥蜴。我本来想说是胖蜈蚣的,但是想起蜈蚣属于无脊椎的节肢动物,差点就给蜈蚣换了家门了。继续说回镜中人吧,只见她两侧肩胛骨向后突出,胸椎又过度向前,腰椎尾部向内塌,髋部前移。主打一个和人类正常生理曲线反着来的猥琐行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但确实是受不了看起来这般猥琐的自己了。首要问题是解决翼状肩胛,这个让我看起来含胸驼背脖子前倾的罪魁祸首。shit。


《身体不说谎》+《夏娃的觉醒》爱丽丝·米勒

作者是一位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影响的心理学家。《身体不说谎》这本书的中心一言概之——幼年时期遭受的不论是心理抑或身体上的来自家庭的伤害都会在成年后以各种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或者说成年时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与幼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有着莫大关联。我认同这种观点,但对于作者在书中对其论点所给出的论据以及论述的过程有几分疑惑。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通过论述几位作家幼年时期经历,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的父亲都是地主,对待农奴残暴。从而作者推测这位父亲对待儿子也会是残暴的。这些作家幼年时是否被父亲残忍对待过?极大可能是有的,但作者为什么不给出说服性更强的证据呢?以上两位作家一位苦于哮喘、一位久患肺结核不愈,都于中年时期去世。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医疗卫生和作者生平。契诃夫的家庭那么穷,生存环境又恶劣,医疗卫生也不好,他得肺结核难道不更应该归咎于外因吗?就这样简单的建立童年心理创伤与中年患病去世之间的因果关联,从而论证作者的中心论点。个人感觉,作者的主观臆测过于强烈,言词的使用过于绝对,如尼采年轻时的头痛与风湿病绝对可归咎于对强烈情绪的压抑;席勒的严重痉挛绝对可以归咎于他童年时期频繁的体罚和青年时的严苛纪律。虽然我也没啥逻辑,但我想只要举出个童年遭受心理创伤,但成年后依然身体康健的人就可以反驳作者的论点,而这例子也绝对是有很多的。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作者的观点,我只是觉得作者的论据和论证有些随便了。在《夏娃的觉醒》一书中,作者对于童年创伤为什么会导致成年后的健康问题和创伤的代际重复(为什么一个被家暴长大的孩子成家之后也极有可能家暴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一个讨厌酗酒的孩子在成年后还是会找一个酗酒的丈夫)给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链条。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写的书被反驳的多了,所以作者特地在此书中说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吴晓乐

九个家庭故事,有那么几位家长育儿的方式是看了能叫人血压飙升后再犯个心梗的水平;有些是平淡中带些温情治愈的。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这句被奉为育儿两大最基本的原则虽然广受认可,但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呢?


《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苏敏

2020年,一位56岁的退休阿姨自驾出游的消息火爆全网。有人佩服她的勇敢,也有人指责她的不负责任,也有人不解为什么不在家好好颐养天年。在这本不足8万字的自述中,我们看到了阿姨身后的故事,以及无数与她一样半身操劳的压抑自身需要的困于外在囚笼中的生于60年代的阿姨们。这场出走或许也会让其他人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改变在另一角度上也可以看作勇敢的代名词。


《依恋的形成:母婴关系是如何塑造我们一生的情感》作者:罗伯特·凯伦

作者系统性的回顾了依恋的科研史。还没看完,但很喜欢作者的措辞和文章的结构。

反抗体现的是分离焦虑,绝望反映的是哀痛,疏离代表的是防御。


《人鼠之间》约翰·斯坦贝克

莱尼和乔治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闯祸的孩子和无奈收拾残局的父亲。阴暗点想,乔治或许需要莱尼闯祸来凸显出其作为照顾者的主体形象,或者说,乔治需要莱尼被照顾从而体现出自身价值。这句话实在是太精神分析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放在很多亲子关系中其实是适用的。一个孩子的出生首先是被其父母需要的,这个父母的需要不管是组成一个圆满家庭抑或调解夫妻感情抑或传承所谓的血脉等,我们不能无赖地说一个未出生的孩子需要其父母。而当孩子诞生之后,在抚养的过程中,父母总会说为了照顾你我们付出了多少,这句话暗含的意思是你看,你有多需要我的照顾,当然孩子也是需要父母的关怀和照顾。当这种照顾超过一定限度,需要被意识到的是,父母很可能是需要孩子处于被照顾的位置以满足自己的某种无意识愿望。亲子关系中,依恋与分离是贯穿始终的课题,很多时候父母抱怨孩子长不大其实是父母并不希望孩子长大。相比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依恋更甚。此段话参考up主罗明落。

最近阅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