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北寨山马桑与寺庙的传说(6)
我第一次进入玉积殿是小学入学,那时这个地方是个综合体。 首先是大队村小的校园。寺庙内有三个年级的三间教室,一个年级就一个班学生,20几个的样子,还有就是老师办公室和宿舍。 其二是大队的办公室、商店、图书室、卫生室。 其三是第三生产队的办公室、保管室、粮仓。 其四是公社敬老院,住有十来个孤寡老人。 其五是两个没有去处尼姑的生活场所。 那时我们的学校称耕读校。后来很多人不知道有耕读校的说法,甚至把我填的简历当错别字改了。事实上这个称呼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中央文件提出的,就是一种半耕半读的学校,上午半天上课,下午在家劳动。 我们应该在二年级下期的时候改为全天上课的,不过我仍坚持只在上午去上课,理由是下午要帮家里放羊。其实是我想耍,当时分别给老师和家长说了下,都没反对,就这样干了。那时的学生考勤不严,家有事时,自觉的学生会叫周边同学带信给老师请个假,多数直接就不去。有时遇到某个学生耽搁太久了,老师会叫附近的同学去问一下情况,当然还有读着读着就不读了的学生。其间有一个中心校的老师到我们那调研,张老师介绍我说的是:这个学生成绩好,但家庭困难只来上午半天课。想来当时我心里一定非常尴尬。难怪在多年以后,老师听说我考上学校参加工作时,对我说“你的运气真好”。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不表扬我学习刻苦呢?看来原因在这里。幸好进入中心校后我没再放羊了,老师也没放羊。 寺庙外的夯土坝子是学校的操场兼三队的晒谷场,还作为大队露天放影场,大队放电影几乎都在这坝子上。那时课间没做广播体操,老师也不会(我们的广播体操是到中心校后学的)。所以只要是晴天,学生们的课间就是在坝子上面疯玩。 从寺庙的右侧的田埂上进入夯土坝子,面对山门左侧有一棵成人可合抱的茶树,长得像麻柳,我一直怀疑它是否能吃,但每逢开大会,人们就采下树叶煮成大锅茶供大家解渴,也没见有人吃坏。树下是养老院猪圈兼厕所的出粪口,也是男生的露天厕所。每当下课时就会喷泉齐放,出粪口站不下就顺便淋一下旁边的茶树,所以这棵茶树一直长得枝繁叶茂。 寺庙右侧有一片小竹林,竹小林也小,里面有一座多层石塔,约有三米来高,从二年级教室的小窗望出去能看见塔尖。前两年去时还在,不过有些摇摇欲坠的样子。 从坝子通过3~5步石阶上去是寺院的山门。进山门左侧是一年级教室,再过去是养老院猪圈、茅厕,然后保管室。尽头往右拐是一进院落的厢房,也是养老院食堂。穿过食堂外的廊道,跨上几个阶梯即进入正殿。 正殿和与其相连的二进天井左侧是大队办公室及三队办公室,偶尔见队里干部在那里做帐。若有同学的家长在里面时,就可以一起去看稀奇:可以扳成手枪状的钉书机、红格子的十行纸、蓝色的复写纸、黏黏的浆糊,还有困扰我多年的,明明头部比图钉小还要叫大头针的直别针。后来曾经用它做鱼钩钓鱼。 顺二进天井左侧廂房的廊道往前,跨上1米多高的阶梯就进入后殿的左部分,这里是养老院的宿舍、保管室。 进山门右边是一间猪圈,也是男厕所,再右是女厕。整个一进天井右侧厢房是两个尼姑生活的地方,起居、煮饭都在这几间屋子。她们应该一直生活在这里,因为这个区域在长方形以寺庙中有意向外突出了一部分,并专门没有一个小门通往殿外。 穿过尼姑生活区的廊道踏上几级石梯后进入正殿。正殿右侧是三队的粮仓和堆放工具杂物的地方。再往前是二进天井的右侧,有教师办公室、商店、卫生室和大队图书室。商店里卖一些日用品,有时也代行收购土特产如鸡蛋等。有同学会利用上学的便利帮家人或邻居带日用品,若是带的酒,大家可以偷偷尝上一小口。这纯粹是好奇和好玩,辣辣的味道并不好吃,更不能说爽口和饱腹了。 通过二进天井右侧图书室前的廊道往前,爬上几级石梯就上到一个小平台,右侧是二年级教室,左侧是与养老院宿舍共壁的三年级教室,中间是老师的休息室。 从山门循中轴线进入一进天井,天井中间辅满青石板,周围是排水的阳沟,下雨时的屋檐水、洗衣淘菜的生活水都进入阳沟集中排出,因为沟底不均匀,集了不少臭臭的污水。有一次老师发现阳沟的污水中摇摇曳曳地漂着一簇簇红线虫,觉得膈应人,便组织同学们搬了大量的清水将阳沟冲洗干净(所有的水都从外面水井里挑来)。 从第一进天井踏上几级台阶便进入主殿,主殿是外观一层内部两层结构的高大歇山结构,高20余米,由十数根置于石鼓上的巨木支撑着。大殿后排支木柱是从二楼起立的,二楼以下是与木柱直径相当的八角形石柱,约3米高,石柱上凿了不少方孔联接木构架。 主殿四周留空,上面是斗拱结构,隐约可见彩图绘于梁柱及顶棚之上。虽富丽堂皇不存,但雕梁画栋、勾心斗角,恢宏气势仍存,仰望屋顶仍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每当看见主殿里成人不可合抱的木柱和斗拱上巨大的方木时,无数次遐想,这些结构都是那棵参天马桑树的枝干。 我一直不明白主殿二楼的楼板,为什么在正对大门方向留下一个巨大的凹形缺口。后来出去旅游,看到寺庙主殿里的高大神像时,才知道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