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盐铁论·力耕

2022-07-31 20:57 作者:陈谷子吃西瓜  | 我要投稿

        本篇讨论农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大夫强调“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国家经营盐铁、酒类以及实施均输、平准,都是出于富国足民的目的。这些经济政策对内可以加强中央对诸侯的控制,对外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外国的资财,削弱敌国的经济实力。文学认为农业生产是立国之本,那些从国外换来的珍奇异物既不实用,又价格昂贵,实在是得不偿失。文学的结论是:“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双方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可谓泾渭分明。


      大夫曰:“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大夫说:“君王掌控自然资源,严格管理关卡市场,掌握物价标准,把握贸易时机,调控物资的供求和价格水平来管理民众。在丰收的年岁,朝廷储备积聚物资来防备饥荒;在灾荒的年岁,就发行货币和财物;这样做是为了调配有余、补给不足。从前夏禹遭受水灾,商汤遭受旱灾,老百姓陷入贫困,有的人依靠借贷来接济衣食。于是夏禹用历山的金,商汤用庄山的铜,铸成钱币来赎回民众因饥荒而卖掉的儿女,天下称颂夏禹、商汤为仁君。早先国家财用不足,有些战士得不到粮饷,崤山以东又遭受水灾,齐、赵一带发生大饥荒,朝廷就是依赖均输收集的物资,仓库的蓄积,才使战士得到给养,饥民得到赈济。因此均输的物资,官府仓库中的钱财,并不只是单纯与老百姓做交易赚钱来提供军队的费用,也是用来赈济贫困、防备水旱灾害的手段。”


        文学曰:“古者,十一而税,泽梁以时入而无禁,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诗》云‘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也。”

        文学说:“古时候,国家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民众可以按照季节进入湖泊水坝捕捞而官府不会禁止,老百姓都到田地劳动而不误农时。因此民众三年耕作可以积余一年的粮食,九年耕作可以有三年的积蓄。这就是夏禹、商汤用来防备水旱而安定老百姓的方法。如果荒地得不到开垦,田地得不到整治,即使垄断了山林河海的资财,交流各种工商利益,民众仍然不能富足。所以古代鼓励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繁多,亲身耕作,抓紧农时,丰衣足食,即使遇上连年灾荒,民众也不至于陷入贫困。因此衣食是民众生存根本,种植和收割是民众的主要事务。这两方面做好了,就会国富民安。《诗经·周颂·良耜》说:‘家家粮食满仓,妻子儿女安宁。’”


        大夫曰:“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昔管仲以权谲霸,而纪氏以强本亡。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易其实。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骆驼,衔尾入塞,野马赤马,尽为我畜, 黄鼦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诗》曰:‘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大夫说:“贤君圣主治理国家并非只有一种法宝,使国家富裕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从前管仲以权术欺诈辅佐齐桓公称霸,而纪国因为加强农业而导致亡国。假使治理国家养活民众一定要务农才行,那么舜就不会从事制陶,伊尹也不会去做厨师。因此,善于治国的人,天下人视之为下,我却视之为高;天下视之为轻,我却视之为重。以工商业替代农业,用虚来代替实。如今山林河泽的资财,均输所储存的货物,都是通过调控物资供求和价格来役使诸侯的。汝水和汉水的黄金,精细的丝织贡品,是用来赚取外国和匈奴、西羌钱财的宝物。中国一段没有花纹的丝织品,可以换取匈奴价值很多黄金的物资,且能够损耗敌国的财用。所以外国的骡、驴、骆驼,一头接着一头进入中国边塞,野马和赤毛白腹的马,都成为我国的牲畜,鼠皮、貂皮、狐貉,彩色的毡子,有花纹的毛毯充满皇宫的仓库,璧玉、珊瑚、琉璃,都成为我国的宝物。这样,外国货物不断内流进入中国,而中国财利不会向国外流泄。外国异物内流就会使国家财用丰饶,财利不外泄就会使民用充足。《诗经·周颂·良耜》说:‘家家粮食满仓,妻子儿女安宁。’”


         文学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故君子耕稼田鱼,其实一也。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内怀窥窬而心不怍,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昔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乐终废其国。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 鼦旃罽,不益锦绨之实。美玉珊瑚出于昆山,珠玑犀象出于桂林,此距汉万有余里。计耕桑之功,资财之费,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也,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夫上好珍怪,则淫服下流,贵远方之物,则货财外充。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

      文学说:“古时候,商人流通货物而不欺诈,工匠致力于器物结实而不造假。因此君子无论是耕稼还是打猎捕鱼,都是一样诚实。商人长于欺诈,工匠弄虚作假,内心窥伺时机牟利而不惭愧,所以刻薄的人更为欺诈,而敦厚的人变为刻薄。从前夏桀宫室中充满歌女,她们穿着绣花衣裙,因此伊尹远走高飞,投奔亳地的商汤,夏朝终于断送在歌女手中。如今骡驴的用处,比不上牛马的功效,鼠皮、貂皮、毡子、毛毯,比不上华丽丝绸实用。美玉、珊瑚出于昆仑山,珠玑、犀牛角、象牙出于桂林郡,从桂林到长安有一万多里。计算耕种采桑的功效,再算一下采集远方珍奇异物的费用,就可以知道一件珍奇异物的价格高出原来的百倍,一捧珍奇之物相当于万钟粮食。在上位的人喜好珍奇怪物,下层社会就会追求奇装异服,重视远方珍奇之物,就会使国家钱财充实外国的国库。所以君王不应该珍视无用之物,以此引导民众节俭;不应该喜爱珍奇货物,以此使国家富裕。因此统治民众的方法,在于节约财用,重视农业根本,分封土地,实施古代的井田制而已。”


        大夫曰:“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者。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长沮、桀溺,无百金之积,跖 之徒,无猗顿之富,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大夫说:“从首都长安到东西南北,经过高山大川,通过各个郡和诸侯国,各个殷实富裕的大都市,没有不是街道四通八达,商贾云集,万物增殖的地方。因此圣人顺应天时变化,智者善于利用当地特产,聪明人依靠别人劳动发财致富,中等智力的人依靠自己劳动取得财富。长沮、桀溺当隐士,没有百金积蓄;盗跖庄 之徒,也不像猗顿那样富有;宛、周、齐、鲁,四大商都的商人遍布天下。因此商贾如此富有,有的人甚至积累万金,这是追求利润、积累盈余所带来的。使国家富有,何必一定要用农业?使民众丰衣足食,何必一定要实施井田制?”


         文学曰:“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绩;河水泛滥,而有宣房之功。商纣暴虐,而有孟津之谋;天下烦扰,而有乘羡之富。夫上古至治,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当此之时,道路罕行,市朝生草。故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自古及今,不施而得报,不劳而有功者,未之有也。”

       文学说:“洪水滔天,才有大禹治水的功绩;黄河水泛滥,才有武帝宣房的功勋。商纣王残暴酷虐,才有周武王与诸侯誓师孟津的谋略;天下烦混扰乱,才有积累盈余的富裕。上古时期是治国的最高境界,民风淳朴,重视农业根本,民众安乐愉快,寡欲少求。那个时候,道路上少有行人,市朝生出杂草。因此耕种不努力的人吃不饱肚子,纺织不努力的人没有办法遮蔽形体。即使有人群聚集的商业要地,有陶朱公、宛孔氏的经营策略,也没有地方施展技巧。从古到今,不施恩而得到报答,不劳动而有功劳,不曾有过。”



有些字我打不出来,有条件的看一下实体书吧



文章来自陈桐生译注

盐铁论·力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