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8:春秋6
在春秋战国的时代中,群星璀璨之时,不可避免的要讨论在此衍生的诸多哲学体系。我个人认为老子的辩证哲学开启了中国古代真正的哲学大门,也算是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对我有所启发的一个知识体系。
“物无非是,物无非彼”。对世界的种种论证的思考,打开了我活跃的思路和逆向思考的大门,通过对生活中种种困难的正向解释使我对生活的众多挫折和挑战有了积极面对的态度。
求其道而改之的孔子一生也是传奇的。正如每一段传奇故事的开头都是一段悲惨的开始,孔子也不列外。父亲是一名邑大夫,与颜氏少女野合出孔子,据称其貌不扬,但偏偏这样一个人拿了一个主角的剧本。
或许真的有天命,一生的困顿和精彩的经历让他获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阅历和知识,学而证道,探索出来一个完整独立的思想体系,并在之后的数千年岁月里融合诸多杂家闪耀着不衰的光辉。
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在乱世中寻求一种安定的方式,在每个统治阶级来看都是十分迎合的,进而在不断的发展中,使得“礼教”在封建时代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纲常。但是我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免有些思考。乱世治国以仁义可乎?
以仁义治国者,皆难成霸业,强国之路向来不在仁义之道。为什么呢?我觉得是“仁义”这个概念太空泛,统治者个人操作的空间太大,就连同一个事,不同对象,结果亦有不同,故而法家韩非有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社会矛盾如何不会激发?再反观孔子个人,他处死少正卬时用的是仁义吗?让市场的买卖不能哄抬价格靠的的仁义吗?让全国男女分道而行用的是仁义吗?他用的不是仁义礼教,因为他也知道所谓的“仁义”做不到这些,需要依靠的是规定和法律。
但话又说回来,孔子一生博大恢宏的思想,从人和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社会的治理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从这个点探索出来的整个儒家学派思想体系是值得我敬佩和学习的,其思想的诸多优良优秀生活处事经验对我个人成长和修身养性善莫大焉。而他的思想在千年的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性格也使其无愧于一代伟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