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14 首山断层相关褶皱和花状构造观察路线 路线总结

一、完成工作量
1.路线长度:1.5km
2.路线定点:3个
3.照片:6张,素描图:9幅,信手剖面图:0幅
4.采集标本:0块
二、主要认识
1.地层
见路线3。
2.岩浆岩与变质岩
见路线3。

3.构造
①节理
常州沟组(Chc)石英砂岩内发育有三组节理,其中一组平行层面,产状未知。
②褶皱
常州沟组(Chc)内发育一平卧褶皱,为两逆断层控制,轴面近80°平卧,两侧岩层明显倒转。其成因为区域内的挤压作用产生发育逆冲推覆构造的逆断层后继续挤压致使褶皱轴面大角度倾斜,形成平卧褶皱。非能干层的塑性调节了褶皱形成的位移。

串岭沟组(Chch)页岩内自西向东发育4个以上断弯褶皱。其属于断层相关褶皱,控制该褶皱断层为断坡-断坪-断坡类的坡坪式断层。其成因为先期断层形成后继续受挤压应力导致断层上盘发生位移,为补偿岩层长度而被迫发生挖去,从而在上盘形成断弯褶皱。



③断层
常州沟组(Chc)与串岭沟组(Chch)内个发育一组负花状构造。负花状构造特征为中间盘下降,主断层为正断层,多发育于右行右阶或左行左阶的走滑断层体系中。走滑断层面弯曲形成局部的伸展构造环境而产生。之后由于伸展形成正断层且中间盘下降,形成负花状构造。常州沟组(Chc)主断裂产状为100°∠79°,串岭沟组(Chch)主断裂产状为94°∠57°

常州沟组(Chc)内发育一逆断层,其断距约为0.3m,其产状为95°∠89°。

常州沟组(Chc)内平卧褶皱也由逆断层控制,两侧断层产状分别为西侧75°∠68°,东侧72°∠36°。
串岭沟组(Chch)内发育不少于7组逆冲推覆构造,同时也发育有楔冲构造、冲起构造、双重构造。、
串岭沟组(Chch)内发育有破劈理,由方向指示为类似正断层的韧性剪切带。


三、存在问题
本路线的主要问题有断弯褶皱识别不准确、产状测量过少、断层面识别不准等。
地质发展史见路线3。
本路线所有挤压构造大多形成于侏罗纪(J),伸展构造大多形成于白垩纪(K),均属于燕山期。走滑构造多形成于新生代(Cz),属于喜马拉雅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