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白银是如何成为明代后期主要货币的

2019-09-10 20:52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临溪主人


最近几年,明代的“货币白银化”概念十分流行,很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这么一个事实,即晚明所处的大航海时代,大量海外白银大肆涌入了中国,使得中国开始向银本位制国家发生转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代时期的中国就那么需要这些白银呢?事情得从宋代讲起。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是个贫铜国,铜资源并不突出,虽然铜钱在中国古代史上得到了长时间的流通,但到北宋中期以后,随着铜矿资源的枯竭以及随之产生的铜生产成本的增加,全国铜产量就开始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宋朝周边诸国如日本、辽国等,也因货币的缺乏而从宋朝大量进口铜钱,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宋朝的铜钱大量流入海外。

金代也一度实行铜钱本位政策,但金国境内并不富含铜矿,且铸钱成本颇高,政府开支日益也大,民间私铸成风,所以金国也发行了一种以铜钱为基准的纸钞——交钞。到章宗后期,金国发行的交钞已经取代铜钱成为金国的主要货币。与此同时,白银在金代统治时期,也从普通的贵金属逐渐演变成了可以在市场上大规模流通的货币种类。元代承袭金制,由于铜钱流通规模日益萎缩,纸钞和白银逐步承担了主要交易媒介,白银的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日本学者高桥弘臣认为忽必烈为了削弱汉人世侯、蒙古领主的既得利益,确保财政的集权化和统制的均一化。而元代白银由于经济贸易的发达,反而开始大量流出国外,显然无法承担这个任务。在此情况下,忽必烈就只能通过推行纸钞来达到这个目的了。结果纸钞经济在元末彻底崩溃,各地农民军政权再度开始使用铜钱作为主要货币,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

但朱元璋的政权开始用铜钱没几年,却也陷入了铜钱不足的境地,在洪武八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缺铜的现象以及铜钱铸造成本太高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与此同时,朱元璋为了推广宝钞的流通,开始禁止金银的流通,并于洪武二十八年开始禁止铜钱的流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对明代铜钱的化学成分展开了测定。这批学者共检测了101枚明代铜钱,各年代都有。平均下来,含锡量在6.19%—14.20%之间,含铅量在6.77—21.20%之间。从洪武到崇祯这两百多年,铜钱含铜量总体却呈下降趋势。

有学者认为明初的宝钞政策,其目的和“江南重赋”政策类似,简单来讲,就是为了打击南方势力豪强,而试图建立全新的中央支配的经济政策。此外,还有通过宝钞来掠夺民间财富,以保持国家本色的富足的目的。

但无论是禁金银,还是禁钱,到宣德、正统年间均有放松,到天顺以后,基本失败。明代国家强制推广的宝钞政策并没有完全阻挡历史的进程,因其存在的诸多缺点(如面额设置不合理、发行机构地位起伏不定、收支失衡严重、货币管理随意等),白银作为货币的稳定性特点,开始受到民间社会的重新审视。与此同时,民间交易逐渐返回到使用实物货币的趋势,呈现出多种货币共存的局面。这种源于民间自下而上的变革,逐渐宣告了朱元璋这种“洪武货币秩序”的崩溃。


明代统治者关于金银的使用上,其实有着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禁止金银流通,另一方面却在个别领域允许金银的使用,比如田赋折银,差发征银,金银课税,课程、赃罚折征银,赃罚输银,赏赐金银,国家出银采买粮食、马匹及纳银中盐事例等。到宣正年间,政府赋役制度领域的折银开始制度化,到正景之际,公私用银迅速扩展开来。尤其是南方税粮折银这块,周忱在江南地区进行了意义重大的赋税政策改革。“金花银”作为一种高品质银,开始在田赋领域内定额折收。从宣正到嘉靖年间,明代财政折银规模在不断扩大,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边镇粮饷这样重要的财政支出领域,对白银的依赖越来越重。

另一方面,由于宝钞的失败,钱禁政策也变得不断松弛,民间私铸成风。成化元年,明代政府重新开始重视铜钱问题,试图整顿铜钱问题。孝宗即位后,正式重新铸钱,以恢复铜钱的地位但没有成功。学者万志英认为弘治钱铸造的失败,标志着私铸钱基本上取代官方制钱成为交易媒介的现实。到嘉靖初年,私钱基本全面占据全国市场。此时的明朝政府,已经无法阻挡白银作为货币使用得越来越广泛的局面了。

到万历年间,明朝政府对当时货币的主导权已经完全失控,白银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曾经广泛流通铜钱的地域,比如江南开始出现铜钱消退,白银成为当地主导货币的现象。福建、广东等地也开始步江南后尘,开始排斥铜钱的使用。在这些地域出现了“银进钱退”或“银钱并行”的格局。


白银逐渐成为民间的主导货币后,全国上下对白银的强烈需求现象,也逐渐引发了明朝白银存量不足的问题,以至于隆万时期一度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即明人所言的“银贵物贱”。值得庆幸的是,明代中后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商业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嘉万以来,中国以广州、澳门为中心,形成了东至日本、美洲大陆,西至印度、欧洲的庞大贸易网。东南及沿海地区的丝绸、丝织品、瓷器、棉布等手工业品大量销往海外,而日本及美洲出产的白银开始大量内流,在国内外市场的共同刺激下,正式使得明朝完成了货币白银化进程,白银成为市场上主导货币。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铜钱并没有完全脱离市场,仍然有着较大使用规模。


随着白银成为货币中的主币,明代官僚士大夫也开始认识到白银和铜钱之间的关系——“银母子钱”,接受了白银成为主币的客观现实。以万历一条鞭法的推行为标志,更大规模的白银卷入了贡赋体制领域。


参考文献:

[1]高桥弘臣. 金元货币史研究——元朝货币政策之形成过程

[2]万明.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一个研究论纲

[3]邱永志. “白银时代”的落地:明代货币白银化与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

[4]赵匡华. 明代铜钱化学成分剖析

[5]李晓萍. 明代赋税银锭考

[6]王文成. 金朝时期的白银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

[7]檀上宽. 初期明王朝の通货政策


白银是如何成为明代后期主要货币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