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间两大重要认知」

2023-07-10 01:16 作者:一直在困-从未清醒  | 我要投稿

一个小小的建议,标签的概念确实可以用于解释一部分东西,但这难道就够了吗?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往往重复这么一个过程——发现现象,通过猜想,归纳,统计,计算种种来总结其定理,然后尝试证伪它,确定其适用范围,然后看见新现象。科学正是在此套循环中不断发展。

而据此可以推断出科学的基础之一正是对“所有”的否定,即假设“已知”以外永远还存在“未知”,毕竟如果不这么假设,那还研究什么啊?大家一起信上帝去好了,反正一切都是神造的,外面什么都没有。但在视频中,你多次提到了“我们所有人”这个词,你的理论作为同样是这套循环中诞生的产物,你这句话是否有些不严谨?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对各种定理的运用只是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衍生物,我们从来都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东西来去专门发现什么,而是先发现了某些东西,然后在它的适用范围之内依照它来检索这个范围内我们需要的东西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仅仅归纳出了某个定理便心满意足了?那倘若你碰见了适用范围之外的东西你怎么办?如果你真的打算探究些什么,永远好奇,永远疑惑,永远谦虚,永远前行,这才是你所需要的


嗯,以下是我个人对你的标签与条状思维这两方面的一点看法。

首先关于“标签”,说起标签我就不得不谈谈我关于语言的一点拙见了。这个语言,指的是广义上的语言,即涵盖编码后的电流,通用语,口述的话,调频电磁波,肢体动作,表情等这些通过物体的特定存在形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思维交流的载体。

私以为,语言的本质其实就是思维与思维交流过程中的一个二道贩子罢了。根据我学习语言的经历来看,我们其实是通过在某种意象(它或许可以直接看见,比如猫狗,或许看不见摸不着,比如爱与恨)与某个特殊的东西(例如猫,狗,爱,恨的汉字)之间建立起一种固化的深度联系从而用后者代指前者。而为什么叫它二道贩子,那则是因为我们在表达时往往是先将思维抽象概括为意象,再把意象翻译为语言,语言传递,再翻译成意象,再根据接受者的思维方式转换为意象,也就是说我们能理解的只是思维罢了。(这里其实还体现出了语言的几个缺点,它的适用范围,也可以用来解释在外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为了不喧宾夺主,我就不展开讲了)

那么这里便体现出了我和你两人之间的分歧点,你说标签是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但我的二度翻译概念模型里却说人只能理解思维,但我们却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两套说法也确实能解释许多东西。那是谁错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对我的概念模型再细化,针对我所谓的“意象”,我进行进一步阐述。所谓意象,便是我们对世界内物质的客观认知,其实与你的标签类似,但不同的是,我所谓意象更像是对它的归纳,也就是数学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在单一元素时,两者相似,但在多元素时,分歧,出现了,我认为这时人认知的是统筹它们的意象,即集合,而对其内元素并不苛求,这是一个检索的过程,而根据你所说,则是由我们主动分析其标签,与我们的印象对照得出结论,只是这个过程不需要主观意识的介入罢了,这个过程认知的是元素。某种程度上,兴许更符合大脑偷懒的需求也说不定?(如果你认同我关于对标签认识过程的概述,可以试着思考一下按照这两种思维,在看到一只不叫的猫时,两者的反应,然后在它发出大象叫时,两者思维的变化过程(重点),以及最终印象)


接下来是关于条状思维。这点其实也可以在以上我关于语言的运行逻辑的阐述中找到对应,即意象与思维之间的转化。如果你还记得我说了什么,那你应该记得我用了“抽象概括”“根据接受者的思维方式”这两个词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是什么意思呢?要解释它,不得不提一嘴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东西“发散性思维”。假定我们的主观思维是连续或近似连续的,那就会出现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人有所认知的元素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们所构成的集合自然也不可能是无限的。它们也自然无法准确的表达所有思维,只能概括。这里举一个例子,假如我知道某个物品的某个特性,并仅根据此特性用它代指我的意思,但听到这句话的你不知道,所以你便无法理解我在说什么。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日常生活中不常出现。而这些东西还不是我们理解能力的全部,只是理性的认识而已。

理解了这些后,回到条状思维上来,根据我的理解,条状思维其实就是将“感情”这个要素也归入了理性思维解析的范畴,并根据解析出来的结果来调整我们对这个意象的认知。乍一看是不是还挺好的,其实只需要稍微想一想就可以明显发现它的两个缺点。

第一就是效率问题,对于感情的解析一般情况下是交由感性思维来进行一个简单粗略的代入猜测,对于一段普通的话,前者想要解析完成可能需要几秒,而后者却只需要一个念头,但在说话者不试图进行引导时,两者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差不多的,虽然前者更为精细,但你又不是在做阅读理解,精细理解有好处,但不多。

第二个就更为主观了,你怎么能确定你所解析出的感情就是真的?在无法彻底理解他人思维的前提下,我们想要理解感情唯一的参照物便是我们自身的情感,无论再怎么解析其实都是在解析如果我是ta那样的性格,我是怎么想的?它就是套着客观皮的主观思考。诚然,这或许会毕竟贴合实际,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嘛。但不要忘了人的遗忘机制,如果你一直使用理性思维来解析情感,把情感就当个参照物,那这个参照物没机会与其他情感互相交换,它难道就不会越来越畸形?(毕竟我们最初的情感也是参照出来的不是吗?)


额外补充:关于“平衡”,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正态分布?它同样印证了分子平均动能,按照这个东西来说,所谓平衡,其实并不是因为物质本身趋向于平衡,而是在恒常的变化当中,其中会有某一些状态的出现概率会很高,并不是其他情况在自然状态下绝对不会出现(比如你放在桌子上的一小块糖内所有分子都向左移,虽然哪怕等到宇宙消亡你都没什么可能看到)。而在这个高概率范围内是常态,以外则是失衡,这是人所定义的,但对整个世界来说,它们都一样。

但你把在生命的平衡与以上混为一谈实在是错误的,生命只是在不断追寻着平衡,因为如果不追寻就得死,就这么简单粗暴。生存是需要代价的,这一点至少在已知范围内是绝对的,如果支付不起那就去死。比如呼吸,你吸气是为了获取氧气维持生命,呼气则是为了还能获取氧气维持生命,前者不做立马死,后者不做等会死。它们自身的平衡并不是生命需要的

「人间两大重要认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