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看见一代贤相张九龄为官的良心
中国诗人故事:一代贤相张九龄(五)
常念涓尘益,惟欢草树滋。
——《在洪州答綦毋学士》
01
开元十七年(729),大唐边关多有捷讯,关内风调雨顺,是难得的国泰民安之年景。
这一年秋天,张九龄还在洪州任上。
素有盛唐小名家之称的青年诗人綦毋潜回乡探亲,路过洪州,特意前来拜访前辈张九龄。綦毋潜于三年前进士及第,官授宜寿县尉,他早年游历京都时就与张九龄颇有交集。此番前来,张九龄与他悠游数日,有《同綦毋学士月夜闻雁》、《在洪州答綦毋学士》等诗为证。
在诗题中,张九龄并不称綦毋潜为綦毋少府,而称其为学士,是因为綦毋潜在担任宜寿县尉的同时,还有一个集贤院待制的身份,相当于是集贤院的在编但不在岗人员,所以张九龄称他为綦毋学士。当时朝廷奉行文治,能够选入集贤院,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其才学上的肯定,进士们都以入集贤院为荣。比如张某某既是副县长,又是博士生,但他更看重自己的学历,所以喜欢别人叫他张博士而非张县长,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玄宗朝开元时期,以文为治的执政思想。
02
张九龄的《在洪州答綦毋学士》读来很有意思,貌似是綦毋潜向他讨教治理地方的经验,然后他以诗来应答。他比綦毋潜大十四岁,出仕又比其早,在中央呆过十几年,下放历练也干得有声有色。因此对于初入仕坛的綦毋潜来说,张九龄简直就是前辈中的前辈。
那张九龄又是怎么评价自己在洪州的政绩的呢?
《在洪州答綦毋学士》
旬雨不愆期,由来自若时。
尔无言郡政,吾岂欲天欺。
常念涓尘益,惟欢草树滋。
课成非所拟,人望在东菑。
他说并非自己在治理郡务上有什么善政,全靠老天爷赏脸,这几年风调雨顺赶上了好时候。所以我常怀谦卑,感念上苍让草木丰茂。结尾一句他进一步强调,每一年的课税任务完成情况并不能事先预估,全靠田地上的收成。
03
这首诗在张九龄的二百多首作品里不算知名,也鲜少被诗评家们拿来解剖赏析。但我却在这几句平易朴素的诗句里,看到了一个地方父母官的良心,看到了一代贤相的为政风范,也可以侧面了解开元年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致状况。
大家都知道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它本质上是一种定额税。唐朝百姓家中的每一个成年男子(20岁为界定标准)都可以得到政府分配的100亩田,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永业田归百姓私有,可以世代继承,口分田则要在死后归还国家。使用这100亩田地的代价,是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两斗,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外加二十天的徭役。如果国家没有徭役可干,就以一定量的绢代替。
唐朝还没有官方GDP概念,我们只能通过物价情况推断其中一二。据杜佑《通典》记载:“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关于唐朝成年男子的口粮标准,《唐六典》和开元二十五年的《仓库令》里都有明确记载:“丁口日给二升,中口一升五合,小口六合”,年龄界限四岁以上为小,十一以上为中,二十以上为丁。
由此可以算出唐时一个成年男子每月的口粮约为60升,合计6斗,年口粮约为7石。
另据史料记载玄宗朝全国共有6.6亿亩耕地,开元二十年全国在籍人口约4500万,人均耕地约14亩。唐朝时普通田地亩产约在100-160公斤之间,相当于是2-3石,即便以1年熟的作物来算,人均年产量也有30-40石,也即300-400斗。要知道贞观年间,一个正九品官员的年俸也就40石。
从以上数据看,即便考虑大地主兼并土地在人均耕地大打折扣的前提下,只要老天爷给力,一般老百姓在扣除了每日口粮和赋税之后,家里应该还是有余粮的。
难怪杜大诗人要唱“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忆昔》)。
杜诗里的“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也有史料为证。
《通典》记载:“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不光交通要道上店旅遍布,更有“出租驴车”方便旅客出行。不是物产高度发达,断然做不到如此程度。
可见张九龄说的老天爷赏饭吃并非虚言。
04
张九龄在洪州踏踏实实地干了三年。
公元730年七月,张九龄调任桂州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离家更近了。这里要说说“按察使’,这个职务唐朝初年就有,但不常设。公元711年,唐睿宗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便设立了十道按察使,主要职责就是考核吏治,有点类似于中央组织部的特派员,权力还是比较大的。
可见张九龄在洪州这几年的考评不错。
开元十八年还有一件大事,这一年十二月,他的老上司张说因病去世。这个时候他或许还不知道,张说在临死之前,曾数度向唐玄宗举荐自己。他甚至对即将到来的升迁也一无所知,还在江南明媚的风光里赋诗自娱。
伤春悲秋没多久,他就被一纸调令带到了桂阳,任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不过,配上了紫金鱼袋的张大人在按察使一任上也仅数月而已,开元十九年三月,他就被召回京都,任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副知事,从四品上。
05
千帆归来的张九龄如鱼得水,代皇帝起草诏令连草稿都不用打,玄宗皇帝深为器重,一年中两度升任中书侍郎。开元二十年二月,转工部侍郎。开元二十一年五月,升任检校中书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张九龄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张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兼修国史。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
和光同尘的始兴公,终登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