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酒令——抢红、射覆、拇战
1、抢红
所谓抢红,骰子游戏的一种名目。即是掷骰为戏,以所得红点多少定胜负,负者罚饮,故名曰抢红。这一种酒令不拘人数,不须要有什么文化程度,即使是文盲也可以参加这种饮酒游戏。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开始前,宝玉因说:“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袭人道:“斯文些的才好,别大呼小叫,惹人听见。二则我们不识字,可不要那些文的。”麝月便提议:“拿骰子咱行抢红吧。”

这一酒令被作者轻轻一点,应该是为了体现当时贵族家庭最通俗的日常娱乐游戏,文中由丫环提出,可见这种酒令确实比较随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丫头们之间应该是经常玩的,而在精神上追求高雅别致的宝玉看来甚是无趣,所以也就丢开不玩。
骰子是我国民间娱乐用来投掷的赌博小用具,相传是三国时魏国曹植所造,通常用于酒桌上的游戏,最常见的骰子是六面骰,它是一颗正立方体,上面分别有一到六个孔(或数字),其相对两面之数字和必为七,习惯在一点和四点漆上红色。
骰子类酒令在明清两代得极大的发展,人们依握骰子六面采点的象征,编制了大量的酒令,主要有抢红令、猜点令、六顺令、卖酒令等,《红楼梦》中涉及的即抢红。抢红的行令方法是:不论人数,用六枚骰子掷,每人掷一次,每次若得“红四”,则取出,直至六枚“红四”取完为止。每掷一次无“红四”者,罚酒一杯。《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八回中描写西门庆与吴银儿用十二个骰儿所玩的酒令就是抢红。

2、射覆
射覆,本是古代研易高手常做的一种研易应用实践活动。射是猜测,覆是覆盖的意思。通俗的讲,射覆就是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经过演变,逐渐成为民间宴饮时所玩的一种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
《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颜师古注曰:“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

从以上记载来看,汉代时期皇宫中已经流行射覆游戏。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笔墨、盒罐等等。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话说这一天,众姐妹们为宝玉等人设宴祝寿。宴席上,宝玉觉得光是喝酒聊天还不够尽兴,于是便提议要行酒令。因为不知道行哪一种酒令好,黛玉便建议抓阄儿。于是大家命人拿了一副笔砚花笺,又想了十来种酒令的名字,让香菱一一写了,搓成阄儿,放在一个瓶子里。探春让平儿来抓,平儿用筷子拈了一个出来,打开一看,却是“射覆”。宝钗笑着说:“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了。”

《红楼梦》里面的玩法是:甲方先想一个物体,通过一个成语或者一句诗包含这个物体名称。并从中抽出一个字,说与乙方。乙方须联想出这个成语或者诗句,进而猜出甲方所想的物体,并将这个物体的名称也通过成语或者诗句说出来。由此可见,玩这个游戏需有比较大的知识储备量,又考验双方的默契,难度相当大。
主要难在:
其一,射时漫无边际,就好像灯谜没有谜目,没有猜射的范围,所以宝琴提出要有“室内生春”的限制,所谓“室内生春”,即所覆的谜底,只限于行令所在室内的事物。且要喻想新巧,妙趣横生,又要含有吉祥的意思。
其二,覆者提供的暗示少得可怜,缺少联想的导向。如覆一“人”字,由“人”生发联想,可谓海阔天空,无所不能及。故又有“两覆一射”的补充,缩小联想猜射的范围。
其三,揭底要采用“曲折”说明法,即不能直接说出“底”,而要用跟这“底”有关的字词故典揭出,对覆者来说,等于又要射射者之“覆”,互射各中,方能“会意”。
其四,覆词、射词皆要有“出处”。这种“射覆”,要求参与游戏者肚子里装满故典,装满千百首诗词成句,方能应付得来,否则是没法玩的。

具体分析如下:
1、宝琴和香菱:
宝琴覆——“老” >>>谜底——“圃”
出处:《论语》里面“吾不如老圃”
香菱射(在湘云的帮助下)——“药”
关联谜底:陆游的“幸兹身少闲,治地开药圃。”

2、探春和宝钗:
探春覆——“人、窗” >>>谜底——“鸡”
出处:“鸡窗”,“鸡人”
宝钗射——“埘”
关联谜底:《诗经》的“鸡栖于埘”
鸡窗,指书斋。晋人宋处宗买得一长鸣鸡,关在笼里,置于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学问,“处宗因此言巧大进”。后人因以鸡窗指书房。
鸡人,古代皇宫内用侍卫头戴红色配饰于清晨报晓,貌似公鸡状,后用鸡人指报晓。

3、李纨和岫烟:
李纨覆——“瓢” >>>谜底——“酒杯”
出处:古代把酒杯叫做“瓢”
岫烟射——“绿”
关联谜底:文人把酒杯叫做“绿樽”

4、宝玉和宝钗:
宝钗覆——“宝” >>>谜底——“玉”
出处:岑参的《送张子尉南海》:“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宝玉射——“钗”
关联谜底:郑谷的《题邸间壁》:“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这段很有意思,《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湘云说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香菱忙道:“不止时事,这也有出处。”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

3、拇战
射覆是一种比较难玩的酒令,宝钗怕大家不会玩,便让袭人又另抓了一个,结果这次抓到的是“拇战”。湘云觉得这个既简单又爽利,正合了她的脾气,便兴致勃勃地去玩拇战了。
拇战其实就是划拳、猜拳,书中共提到过四次,除了这一次外,还有第75回中秋之夜,贾珍与妻妾划拳;第93回贾芹在水月庵与小尼姑们饮酒划拳;以及第117回邢大舅、王仁、贾蔷、贾环等在一起划拳。拇战时以两人为一对,双方边伸出右手,边大声喊叫。一般玩的人还会摇头晃脑、吹胡子瞪眼,搞得唾沫四溅,四邻不安,因此这种酒令多被认为是俗而又俗的俗令,只有贾珍、邢大舅、贾环这样的人才会热衷于此。

但是湘云等人所行的拇战却与别人不同,称得上是雅俗共赏,而雅就雅在湘云所限的酒底酒面上。湘云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于人或事的果菜名。”

单从“酒面”所限内容,就足以体现作者对各方面知识的涉猎何其广博,并且能把酒令作为一种载体,将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互为关照,彼此呼应,为刻画书中人物增加意义厚重且靓丽的一笔。
①古文:本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这里指古代散文。
②旧诗:指旧体诗。
③骨牌名:指口头文字类的酒令。骨牌,即牙牌,又称“宣和牌”,是以其最初制此游戏之具时,均用牛骨或象牙制成。
④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曲有曲牌和宫调,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的调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⑤时宪书:即历书,古时称“通书”,清乾隆时为避弘历名讳,更名为“时宪书”。历书可谓生活小百科全书,内容五花八门,包括了民俗、婚俗、文书、讣告引状、祭文、扫墓、红白喜事用语、对联、寿语、历史典故以及日历等。

1、黛玉替宝玉所行酒令:
酒面:落霞与孤骛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酒底: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具体解释:
一句古文是“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句旧诗是“风急江天过雁哀”,出自南宋陆游的《寒夕》:“风急江天无过雁,月明庭户有疏砧。”
一句骨牌名是“折足雁”,这副牌由“长三”、“一二”、“长三”组成。
一句曲牌名是“九回肠”,原是愁极之词,取自西汉司马迁的《拜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
一句时宪书上的话是“鸿雁来宾”,来宾,即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的客人,语出《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酒底“榛子”二句:榛树的果实可食,如栗而小,味亦如栗,又叫榛栗、榛瓤。这句话利用“榛”与“砧”同音异义的特点,既巧妙地符合了酒令的规定,也说明了榛子与捣衣声无关的事实。
这支酒令的酒面连缀起来描写的是,远方孤单的野鸭伴着晚霞飞向天边,一只折足的大雁也在疾风中飞过江面,它的哀鸣使人愁苦万分,让人感到一种秋天来了的凄凉景象。酒底运用谐音之法写这榛子并不是砧子,是不能用它为远去的亲人洗衣服的。深秋来临,北雁应该南归,远离故土、孤苦无依、寄居贾府的林黛玉,正犹如令中那只折足的孤雁,已经无法踏上返乡的归程。而“榛、砧”之意,则表达了她对心上人除了一片深情,但终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这也是林黛玉对爱情渺茫的一声悲叹!
2、湘云所行酒令之一:
酒面: 奔腾而砰湃, 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酒底:这鸭头不是那丫头, 头上那讨桂花油。
具体解释:
一句古文是“奔腾而砰湃”,出自北宋欧阳修《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一句旧诗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出自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一句骨牌名是“铁锁缆孤舟”,这副牌由“长三”、“三六”、“长三”组成。从上文写江水浪高看,这句典出当是赤壁曹操用庞统计之事:曹军多北人,不谙水性,为避风浪颠簸,以铁索连结江上单独船只,上铺木板,平稳如行陆上。后被周瑜用火攻所败。
一句曲牌名“一江风”:曲牌名。全句有俗话“船遇当头风”之意。
一句时宪书上的话“不宜出行”:旧时迷信宣传出门远行要挑选吉利的日子,历书中有某一天是否相宜的说明。
酒底:鸭头即席上的菜,与“丫头”谐音。桂花油指古时妇女用的搽发油。
这支酒令连缀起来描写的是,江中波浪滔天,巨浪直扑天空涌流而下,此时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需要铁索的保护,遇到这样的天气,是不宜出行的。酒底运用这鸭子头不是那丫鬟的头的谐音,戏谑它的头上没有抹桂花油。这支酒令和湘云的性格极其相符,如果说林黛玉如幽谷潺潺的清流,史湘云则是波涛澎湃的大江,一个温婉如玉,一个清朗如月。以酒令照应人物形象在此发挥了令人眼前一亮的作用,自幼丧失双亲的湘云,犹如一叶孤舟,在茫茫众生中,虽然没有亲情的温暖,但依然要乘风而行,这也正契合了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的爽朗性格。
3、湘云所行酒令之二:
酒面: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一句古文是“泉香而酒冽”,出自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一句旧诗是“玉碗盛来琥珀光”,出自唐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一句骨牌名是“梅梢月上”,这副牌由“长五”、“幺五”、“长五”组成。上,升起之意。
一句曲牌名是“醉扶归”,其名取意于唐张演的《社日村居》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柘:又名黄桑,茎皮可造纸。春社:最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的仪式。醉扶归为曲牌名,黄钟宫调之一。南曲全曲六句,四十一字,六韵。北曲全曲六句,三十五字,六韵。
一句时宪话是“却为宜会亲友”,历书上的吉利话。
这支酒令连缀起来描写的是,在这个和亲朋好友欢聚的好日子,泉水酿制的美酒清香可口,用玉碗盛来时发出琥珀般的光泽,直饮到深夜方散,只得被人搀扶而去。对应文中场景,这支酒令可以说是宝玉生日宴会的最佳写照,因贾母王夫人等人不在,大观园众人摆脱了所有束缚,白天在红香圃大排宴席,晚上在怡红院促膝畅饮,当真是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由在芍药丛中醉梦沉酣的湘云吟出,实是作者摹画出的一幅鲜活的美人图,景美人美,意境更美。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通常容易把拇战和猜拳混淆,以为是一种酒令。其实,两者截然不同。猜拳,亦称猜枚,俗称猜单双。通俗地讲就是指饮者任取席上果粒,如松子、莲子、瓜子之类,握于掌中,双握而云其一,由另一饮者先猜奇偶,后猜数目,猜三次,才决胜负。
猜拳和拇战本都是通俗的酒令,但经过曹公之笔却有了天壤之别,通过两个酒令的对比,不仅区分了当时的贵族家庭主仆身份的不同,也体现了两种酒令在玩法上雅和俗的不同氛围,真是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