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本书在26年前就预言了俄乌战争、阿富汗之伤、南海争端...亨廷顿的5大预言正在逐一兑

2022-03-27 16:24 作者:脑洞乌托邦  | 我要投稿

曾仕强曾老预言的那期视频中,我曾经提到过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所撰写的一本书《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书中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这本书最近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再一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原因是有人发现书中早就预言了俄乌地区会发生的冲突竞争。更有意思的是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预言,或者叫预判,诸如中美摩擦,西方文明与穆斯林文化的冲突等等。这本书究竟是一代大师的深远洞见,还是自我实现的魔咒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本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东欧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轰然坍塌,世界历史进入冷战后时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欢腾,认为社会主义苏联的倒台意味着资本主义将会一统天下。

1992年,美籍日裔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同时也是亨廷顿的学生,出版了《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豪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演进已经来到了终点,作为人类政府最终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未来全球性的冲突将不复存在,人们将只致力于解决单调的经济和技术问题。未来将是一个索然寡味的世界。

说是索然寡味,但事实上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极力鼓吹,描绘了一种“人人都可以得到自由,人人都可以获取认可”的理想状态。但福山的老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1993年,亨廷顿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这篇长度只有9248个英文单词的文章却引发了惊人的反响。

1996年,亨廷顿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在这部后来被翻译成20多国文字的著作中,亨廷顿对“冷战结束后,主导世界局势稳定发展的核心因素必定是文化和文化认同” 这一命题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问世近30年来,褒贬不一,相关学者对此书的研究不可悉数,有人说最大的受益者估计是出版商了。在分析书的核心内容前,我们先来聊一下老亨的背景。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2008年去世。父亲是一位杂志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亨廷顿的外祖父是当时美国颇有名气的“掏粪刊物” 《麦克卢尔》的合作编辑。所谓“掏粪刊物”就是专门揭发美国政界、商界内幕丑闻的杂志。也许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熏陶,亨廷顿很早就表现出了自己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才华。他十六岁考入耶鲁大学,两年半之后因为“成绩特优”而提前毕业。后来在美国陆军服了一段时间兵役,接着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50年,年仅23的亨廷顿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留校任教。

说道亨廷顿就不得不提和他同一时期的另外两位政治学家,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和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了,这哥仨是哈佛的同窗。基辛格就不用说了,被称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0年代至今,访华超过80次,尤其是他的第一次访华,打破了自1949年以来中美两国“老死不相往来”的坚冰,也成为了他个人政治生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绝对称得上是长寿冠军,现年98岁,一辈子干了别人三辈子都干不完的事。

相比基辛格,对于布热津斯基了解的人就比较少了。但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也是呼风唤雨的人物。1974年,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下台。副总统福特接任,福特后来又在大选中被民主党候选人卡特击败。 而布热津斯基后来就成为了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所以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一样,都是学而优则仕。但不同于基因格的是,布热津斯基的政治作风是主张采取强势外交手段的鹰派。

跟好基友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不同的是,亨廷顿一生大部分时间是混学术圈的。他在哈佛任教前后长达半个多世纪,一生出版过17部著作,其中很多都伴随着各种争议,最具代表性的就数他的“文明冲突论”了。但亨廷顿也绝非完全不懂实操,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毕竟他和那些当权的政策制定者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平时没点沟通和请教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亨廷顿也曾经作为顾问参与过美国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安全决策,他算得上是上世纪美国顶级的政治学者和国家智囊了。那么他的《文明的冲突》一书究竟讲了什么核心内容呢?

文明的冲突

苏联解体之前,上世纪的国际政治学领域,几乎一切的理论学说甚至思维方式都是以冷战格局为前提的。可是美苏对峙的局面瓦解后,人们发现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太平盛世,大小冲突依然存在。

这时,基于冷战视角的国际政治理论就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亨廷顿跳出来说,我们之前想得都错了,国际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并不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也就是说跟谁是资本主义阵营,谁是社会主义阵营没有关系。贫富差距和经济地位也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冲突并不只出现在穷国和富国之间,富国之间也会打贸易战,穷国之间也会发生摩擦。冲突的根源是文明。

这就相当于亨廷顿提出了一个打破冷战思维限制的全新视角的国际政治观,一鸣惊人的同时也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那么什么是文明呢?亨廷顿在书中无数次地提到文明这个概念,却始终没有给出一个严格的明确的定义。根据我的理解,亨廷顿所说的文明是人类的最高文化归属,用来划分不同的人群。文明可以通过一些客观因素,诸如语言,历史,宗教,习俗和制度等来界定,也可以由人们主观上的自我认同来界定的。一个文明可能包含很多国家,比如西方文明。也可以只有一个国家,比如日本文明。亨廷顿认为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出现一个一统天下式的普世文明,而是会有7~8种不同的文明并存。它们分别是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在政治和经济议题上,我们可以选择站那边。可到了文明议题上,问题就变成了“我是谁”。自我认知很难改变,这就导致文明的冲突根深蒂固,无法避免。

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多,各种文明在价值追求、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的共同性也越来越强,这似乎代表着不同文明之间应该更容易和谐相处才对。而在亨廷顿看来,恰恰是全球化加剧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非西方文明的人可能很容易接受汉堡包和星巴克,可让他们从心底里接受宪章,或者彻底成为基督徒却是很难的。然而,后两者才代表了西方文明的本质。就像把一群三观完全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让他们产生紧密的接触和互动,那么矛盾和纷争的产生也将是不可避免的。

亨廷顿认为未来文明之间的冲突会发生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上,毗邻文明断层线的国家会为争夺领土而互相冲突。宏观层面上,不同文明的核心国家会为争夺国际制度的掌控权而发生冲突。

一个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取决于什么呢?亨廷顿提出一个概念叫核心国家。如果把一个文明比作一个大家庭的话,核心国家就是这个家庭中起领导和支配作用的人。换句话讲,一个文明很大程度上就是核心国家的势力范围。比如说,美国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国家。日本文明包含的国家就只有日本自己,所以日本文明的核心国家就是日本。中华文明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朝鲜,韩国,新加坡、越南,甚至东南亚等地的海外华人聚居地。朝鲜半岛和越南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也被列入中华文明区,是因为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曾被中原王朝统治过,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无疑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国家。苏联解体后,分裂出的15个国家中,俄罗斯最大,也是东正教文明的核心国家。比较特殊的是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和非洲文明,这些文明中还没有产生体量足够大,地位足够高的核心国家。

总之,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将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进行重组。各个文明板块中的小国或者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或者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会紧密地团结在文明中的核心国家身边,形成一种以文明板块为分界的同心圆的格局。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对峙会持续存在。这就是亨廷顿书中后半部分所讲的世界秩序的重建。

书中,亨廷顿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述伊斯兰文明,并提出了那句最著名的,但又骇人听闻的论断:伊斯兰的边界满是血腥。亨廷顿自己都说,没有一句话比“血腥的伊斯兰边界”给他招致更多的批评了。但他却强调,他的判断是基于大量不带偏见的资料和数据,并不存在任何歧视。

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了,而亨廷顿认为这种冲突还将继续上演。在他看来,伊斯兰文明经历了人口的大爆发,但是却没有实现相应的经济发展,更麻烦的是伊斯兰文明提供的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超越了宗教和政治的范畴。在伊斯兰文明中,所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教育、法律、政治、甚至是医疗,都是宗教教义的延伸。比如伊斯兰教认为,教育是人类在真主的引导下,逐步摆脱愚昧无知状态的必要手段。教育的主旨是要造就一批优秀的人,让他们成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再加上伊斯兰教对于其他宗教和文明有着极强的、非黑即白的敌我划分,凡是不接受伊斯兰教体系的都是敌人。所以在很多地区,穆斯林和属于其他文明的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对抗性的。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出版的5年后,2001年,发生了举世震惊的911事件。伊斯兰的基地组织在美国策划并实行了一系列恐怖袭击,这是珍珠港事件之后,外国势力唯一一次在美国领土上造成平民大规模伤亡的事件。

悲痛之余,人们也开始注意到,亨廷顿似乎早在5年前就预见了它的发生。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这次直接从学术圈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在2001年拿下了《华盛顿邮报》年度畅销书榜非小说类的第一名。基辛格评价这本书是“冷战结束后出版的最重要的著作”。

911过后,为打击伊斯兰极端势力,美国发动了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战争使阿富汗饱受苦难,满目疮痍。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常常被看做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预言在现实世界中最活生生的体现。不过亨廷顿的预言还远不止这些。

亨廷顿的预言

俄乌战争

刚才我们说过,亨廷顿将世界文明划分为7~8个板块,和国家之间存在国界一样,不同文明之间存在边界。同一个文明内的人们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身份认同,比如说一个罗马居民可以说自己是罗马人,也可能说自己是天主教徒或者基督徒,甚至可以称自己是欧洲人、西方人。但一个罗马人再怎么扩展自己的文明层次,也不可能认为自己是一个日本人。亨廷顿认为两个不同文明之间交界的地方很可能会出现像地质断层一样的“文明的断层线”。位于文明的断层线两侧的人们交集越多,产生的冲突就越多。

书中,亨廷顿写道:“欧洲最重要的分界线可能就是公元1500年,西方基督教的东部边界线了。这条线贯穿现在芬兰和俄罗斯之间,把信奉天主教的乌克兰西部和信奉东正教的乌克兰东部分开,蜿蜒向西把特兰西瓦尼亚和罗马尼亚其他地区切开。这条线以北和以西的民族是新教徒或天主教徒,他们和欧洲的其他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经历,例如封建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等。

这条线以东和以南的民族是东正教或穆斯林,他们在历史上属于奥斯曼帝国或沙皇帝国,欧洲其他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他们只产生了轻微的影响。文化的绒幕取代了意识形态的铁幕,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分界线。这不仅仅是一条文明分界线,有时也是一条战火线。 “

处于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的乌克兰西部和东部一直存在长期的历史性冲突。当乌克兰西部坚持要加入北约和欧盟,而乌克兰东部坚持要维持与俄罗斯的亲近关系时,矛盾就变得不可调和了。亨廷顿说,在这个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断层线处,发生战争是极易理解的。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恩怨,早在苏联解体之后就一直存在,“北约东扩”更是加重了俄罗斯的不安全感。

这场战争让西方国家空前的抱团,欧盟各国在应对这场军事冲突上的分歧逐渐消失,纷纷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或资金支持,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2月底,加拿大、美国、英国和欧盟更是宣布将俄罗斯排除在SWIFT国际支付系统之外,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国际贸易估计要彻底歇菜了。俄乌战争爆发后,不少人惊呼,原来在上个世纪末,亨廷顿就已经洞察一切了。

中美冲突不可避免

《文明冲突》一书还曾预言过,中美冲突不可避免。

书中写道:“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可能重建其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而另一方面,美国一贯反对由另一个强国来主宰欧洲或东亚,这也是美国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原因。美国与中国在大多重大政策问题上都没有共同目标,两国之间的分歧将是全面的。” 亨廷顿甚至直言不讳的说道,不论亚洲和美国社会之间存在怎样的经济联系,根本上的文化差异将使二者无法同居一室。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联合对抗西方文明

亨廷顿还认为,伊斯兰国家和中国拥有与西方极为不同的文化传统,并且都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优越性深信不疑。书中写道,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的共性可能还不及它们各自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共性,但是在政治上,共同的敌人将产生共同的利益。

伊斯兰社会和华人社会都视西方为对手,不排除他们联盟的可能性。亨廷顿还补充说道,中方一直对儒教-伊斯兰教国家联盟的热情相当低落,中国不需要正式盟友,但其他国家会发现与中国结盟符合它们的利益。

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将在2025年解决

亨廷顿也说到了欧洲的穆斯林移民问题。人口压力与经济停滞交织在一起,促进穆斯林向西方和其他穆斯林社会移民,而这种穆斯林移民潮会在2025年之后,得到缓解。

国际贸易造成更多冲突

关于国际贸易,亨廷顿是以一种辩证视角来看待的。书中写道:“在历史上,贸易往往使各国人民更深刻地认识到他们之间的不同,令他们彼此害怕。国家之间的贸易不仅带来了好处,而且也造成了冲突。”

除此之外,文明冲突论还可以解释很多事件,比如阿拉伯之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叙利亚战争,土耳其危机,南海争端等等。正因如此,很多人说,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就是一个“乌鸦嘴”,一个给世界带来诸多不详的“乌鸦嘴”。

怎么样?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亨廷顿所说服呢?下面我们该来说说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了。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文明的冲突》一书自问世以来就充满争议的。每隔一段时间,或者每当出现什么国际性大事件,我们就能看到西方主流媒体对于这本书的讨论。人们反反复复的问:哇,又被亨廷顿预言中了吗?或者,亨廷顿究竟错在哪儿了?但凡涉及政治的书,一旦看的人多了,必定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声音,骂的人越多,捧的人也就越多。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政治学大厦就是在这样一踩一捧的声音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亨廷顿错在哪里?

文化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可是当亨廷顿把文化因素描述成具体的“文明单位”,并且以“文明单位”替代“国家单位”,进行国际局势分析时,问题就出现了。我们究竟是会效忠一个文明更多,还是会效忠一个国家更多呢?

其实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发现对“文明冲突论”各种各样的质疑声。我将这些质疑声大体归为了3类。

第一,亨廷顿的理论无法解释文明内部的差异。比如说伊斯兰文明当中,不同教派所秉持的理念就十分不同。北欧和南欧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可这些文明内部的差别都被亨廷顿的大笔抹去了。如果简单的把911事件以及之后发生的阿富汗战争,简单的归因于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就会忽视一些非西方文明国家也在这场战争中,对参战的西方国家提供帮助。比如说,日本,20年来为西方参战国提供的援助资金总额高达7000亿日元左右,日本这么做不单单是为了讨好美国,更重要的是经营自己在阿富汗的影响范围,用于日后在中亚地区牵制俄罗斯等周边国家。

另外,没有任何一个伊斯兰文明国家公开声称支持塔利班恐怖组织。相反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塔利班游行。大部分穆斯林是热爱和平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并不能代表热爱和平的伊斯兰国家和人民。要知道文明之内还有亚文明,而亚文明之间面对外来文明时,并不总能做到同仇敌忾。不少宗教对待教内异端比对异教徒还狠。所以很多人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就是用输出矛盾来掩饰文明内部的阶级斗争。

第二,亨廷顿眼中的文明是静态化的,好像文明尘封多年后,仍能依然如故。孰不知文明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每一种文明都处在动态发展变化之中,都在不断吸纳本土和外来的新的文化成果,这也让文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这种角度来看,亨廷顿所划分的文明分界线是否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呢?

第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际上制造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说你这么说了,别人就会这么干。亨廷顿对于文明的划分完全忽略了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简单粗暴地把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或者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对立起来,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把原本并不存在的冲突,硬生生的植入了人们的脑海之中。从这种角度来看,亨廷顿的理论,实际上加剧了伊斯兰极端组织对于西方文明的敌意,也挑动了世界人民对伊斯兰国家的仇恨。

在亨廷顿的文明版图中,非洲可有可无,东南亚诸国甚至连名字都没有。这背后究竟是因为这些国家文化贫瘠,还是因为它们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都处于弱势呢?作为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当然知道国际冲突都与利益有关,他提出“文明冲突论”的目的是要找到利益冲突背后的根本原因。可是以“文明”划片来解释当下的国际冲突,就会把国家之间打架的行为,上升到文明之间“打群架”的高度。这只会起到扩大冲突范围,制造更多不安的作用。

更可怕的是,当越来越多人坚信亨廷顿的理论,他的预言就在无形之中自我实现了。就像钞票本身并不值钱,可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它值钱时,特别是当权力集团不断告诉你它就是钱的时候,那钞票就是值钱的。到头来很多人都忘了这不过是一张制作工艺高超的纸而已。

说到最后,不管你是否支持亨廷顿的理论,都不可否认他在美国政治学界的泰斗地位。1997年底,亨廷顿在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中文版作序时,曾许下一个愿望。他说:“我所期望的是,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危险性的注意,愿未来整个世界都能进行‘文明的对话’。”如今斯人已逝,但愿他“文明对话”的愿望能够成为21世纪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成为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主旋律。



这本书在26年前就预言了俄乌战争、阿富汗之伤、南海争端...亨廷顿的5大预言正在逐一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