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荨麻皮肤瘙痒症在中医中属于“痒风”、“风瘙痒”等范畴,多见于年老体弱或兼有慢性疾

2022-05-09 10:02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荨麻皮肤瘙痒症在中医中属于“痒风”、“风瘙痒”等范畴,多见于年老体弱或兼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特点是仅有全身性瘙痒和伴有继发性抓痕、血痂、脱屑和色素沉着,而无原发性皮损。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瘙痒是由风、湿、热、虫等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表内之血不和而成。例如风热型引起的皮肤瘙痒,初起局限一处,继而迅速蔓延走窜扩大,甚则累及周身,患处肌肤色红灼热,抓后呈条状血痂,伴有口干心烦。疹是由于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而引起的血管渗出性反应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蓓蕾”或“隐疹”。      

荨麻疹发作时,首先局部出现瘙痒症状,抓后皮肤潮红,迅速扁平隆起,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疹团块。严重者颜面部明显浮肿,可伴有发烧、恶寒、胸闷、气短和腹痛、腹泻、呕吐等全身症状。慢性荨麻疹多因急性荨麻疹3~5天或10天、半个月的治疗而未彻底治愈,迁延数月或更长时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而致。

      治疗荨麻疹的常用基础方剂是:当归、川芎、赤芍、苍术、苦参、防风、细辛、甘草、蛇床子、地肤子、透骨草等。并且每日3次黄酒煨热冲服蝉蜕12克。对风疹遇热加重、舌红苔黄及脉弦 者,随证加丹皮、知母、黄柏等;对风疹遇寒加重、舌淡苔薄及脉沉细者,加用桂芝、艾叶、羌活或川椒等;平素体质较弱或四肢乏力的,加生黄芪、太子参、白术或党参;如伴腰痛、腰膝酸软无力,可加用山药、杜仲、川断、山茱萸、枸杞子、巴戟天、淫羊藿等。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还需因人而异、辨证论治。如血虚肝旺而引起的全身性瘙痒,以养血润燥、镇肝熄风为治疗原则,可用蚕砂或褚桃叶煎汤去渣入浴,“当归饮子”加减内服;因湿热下阻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瘙痒,以清热利湿止痒为宜,可用地肤子、艾叶煎汤熏洗局部,“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服;还有血虚风燥型,多见于年老体弱者,治疗时以滋阴养血、祛风润燥为主,生地、白芍等入药,“清滋汤”加减。

除了中药内服外敷,皮肤瘙痒患者生活调理上往往离不开洗浴,药浴能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有患者遭遇瘙痒时,喜欢用热水烫洗,医生提醒,这是不可取的。洗浴时水温应控制在24℃-29℃,盆浴15分钟、淋浴3-5分钟即可。中医推荐药浴疗法:取荆芥、防风、苦参、丝瓜络、蛇床子、当归少量,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20分钟,每日1剂,连续5-7天。


荨麻皮肤瘙痒症在中医中属于“痒风”、“风瘙痒”等范畴,多见于年老体弱或兼有慢性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