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宇 2018年1月 广电独家:驾驭正反并存的人生

连续两年助选手登顶天籁之塔,收放自如无死角的华晨宇究竟有何秘诀?
广电独家(weixin推文)2018-01-19
2013年,湖南卫视第三届《快乐男声》的参赛选手中,一位带着大大的黑框眼镜的呆萌男生,凭借着过人的歌唱实力一路过关斩将,并在决赛夜以压倒性的得票数,在多位演艺圈前辈的注视下捧起了冠军奖杯。
两年后,他成为了首位连开三场万人演唱会的内地新生代歌手,单场门票在短短的半分钟时间便销售一空。之后的每一年,万人演唱会已经成为了他的“标配”,爆棚的人气也让他成为了多档高质量综艺的固定嘉宾。
就在不久前举行的2018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上,他又凭借着堪称“颠倒时空”的华丽演绎,为无数观众带来了视听的双重震撼。难以想象,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已经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选秀新星,飞速成长为华语乐坛独树一帜的实力&偶像派唱作人。
华晨宇,一个90后的大男孩,正自如地驾驭着正反并存的艺术人生。

夺冠成为习惯?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上周末播出的《天籁之战》第二季总决赛中,摇滚范十足的耿斯汉最终脱颖而出,举起了象征冠军的“金话筒”。而本场比赛的过程,却有些令人似曾相识--不论是第一季的冠军苏诗丁,还是今年登顶的耿斯汉,都是在总决赛上选择了华晨宇作为帮唱歌手,成功突破第一轮竞争后,在最后的独唱中笑到最后。

如果说华晨宇就是《天籁之战》冠军的“保送者”,未免有些“玄学”的味道,但从另一个细节来看,华晨宇能够带上“助力光环”其实是有预兆的:本季节目进行终极对决的两位实力派歌手,李光与耿斯汉,在主动配对的环节中,并未选择本季未尝一败的杨坤,而是不约而同地走进了华晨宇的休息室,最终耿斯汉得到了华晨宇的“钦点”,“金话筒”由此变得触手可及。
观众们可能更多地看到的是嘉宾的人气,而对于参赛选手来说,他们更为看重歌手的实力,而且要明确自己选择的人不仅能够用歌声征服全场,更应在竞演过程中用最合适的方式衬托出选手自身的优势,而不是喧宾夺主,改变了比赛的初衷。回顾华晨宇在半决赛与决赛的两首帮唱作品(半决赛首场轮空),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成为选手们更愿意选择的那一个。
半决赛第二场,在小哥费玉清的“注视”下,华晨宇与“复活”选手马璐配对成功。对比起其他嘉宾与选手共同商议,以至于主导了选手的选歌思路,华晨宇在拿到歌单后主动问马璐“你有没有想唱的歌”,并尊重了马璐的选择。试唱选定歌曲后,华晨宇还反复思考如何在保留选手优势的前提下,让作品变得更与众不同。
在决赛夜的准备阶段,华晨宇赛前在录音棚反复向耿斯汉传授唱法要领,看得出他很清楚耿斯汉的优势所在,但以决赛的等级来说,他希望耿斯汉能在自己并不那么擅长的部分更进一步。拿捏好两人配合的尺度,放开去演绎,以一种“拼了老命”但依旧乐在其中的状态去面对这场合作竞演,华晨宇对于比赛的态度没有半点马虎。
《天籁之战》第二季半决赛,华晨宇与马璐合唱《白痴》,过目难忘余音绕梁的表演让此曲收获当晚热搜榜第三。
而从这两场竞演的最终呈现效果来看,华晨宇不单做到了赛前的承诺,并且把握住了帮唱环节的另一个关键点:要衬戏而不能抢戏。半决赛曲目《白痴》,在华晨宇的持续“加血”下,马璐几乎全程在自己的节奏里演唱,华晨宇则是在浮光魅影中用说唱收尾,升华了整场演出的视听效果。决赛曲目《渺小》,同样是以耿斯***唱开场,华晨宇“一言不发”以钢琴伴奏,直到后半段,两人彻底甩开膀子“燥起来”,用一种近乎于“对搏”的状态回归摇滚与说唱,晦翻全场。
颠覆固有形象,用歌声征服全场
作为华晨宇第一个以固定嘉宾身份参与的歌唱竞技类综艺节目,《天籁之战》对他的意义是其他类别的综艺难以比拟的。短短两季的时间,华晨宇对节目的“玩法”已烂熟于心,而在助力选手的同时,他所创作的一首首经典作品更是冲出节目本身,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

从小就对音乐耳濡目染的华晨宇,在《快乐男声》的赛场上,并没有更多地展示原创方面的天赋,仅仅靠着干净的唱腔、独特的台风和精准的把控力,成为了堪称历届快男中最为成功的选手。此后的几年,他在陆续发布的新专辑中逐渐展现出过硬的创作能力,也登上过春晚的舞台,但是在大众的眼中,华晨宇依然是那个整天乐呵呵,说话有些不着调的“火星弟弟”。
他跟着娱乐圈的姐姐们出国“游山玩水”,偶尔在各种综艺节目中“露峥嵘”,但更多时候,他还是默默地站在一边,好像难以融入过度娱乐化的“秀”当中。但自从加入天籁之战以来,如同华晨宇仪表妆容的“颠覆”一样迅速,他开始认识到综艺节目与自己最合适的共存方式。
《天籁之战》第一季第三期,华晨宇一曲《我的滑板鞋2016》瞬间点爆全场,他用一种“前无古人”的改编方式,为这首原本算不上是歌曲的作品,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也可以说是这首歌,彻底改变了大众观念,“火星弟弟”的形象进化成为了用生命在演唱的“灵魂歌者”。
或许是因此点燃了“小宇宙”,华晨宇在此后的节目中“一发不可收拾”:一段没有歌词的旋律,他一夜创造出一曲霸气十足的《齐天大圣》。将如梦似幻的《易燃易爆炸》用男声高难度演绎,惊艳的花腔配合与“挣扎”的情绪极具舞台感染力。收官战作品《如果爱》选段,在决赛赛场上敢于以音乐剧的形式唱演合一,全情投入的表演状态令观者如痴如醉。
可能对于其他歌手而言,能够连续展现出如此多端的音乐才华,自己的“武器库”恐怕已“弹尽粮绝”,但华晨宇最可怕的地方是,你根本不知道他能够拿出多少创新去不断地冲击观众对音乐的观念。在《天籁之战》第二季播出之前,观众对华晨宇新作品的渴求可以说已然超过了对节目冠军归属的期待。
“花式”唱法再升级,每一首歌都是惊喜
《天籁之战》第二季虽然已经落幕,但华晨宇献上的多首经典改编作品,依然回响在耳畔。意料之中的,是他的创作没有让大家失望,意料之外的,是他进一步升级的改编方式。
受《天籁之战》的比赛规则所限,嘉宾歌手需要在获知改编作品后的24小时之内,完成改编、记忆、排练与竞演,如此苛刻的要求,无论是多么优秀的歌手,都不敢打包票说自已能够应对自如,华晨宇在本季节目的开篇也说“这是一档越强大的人越敢来挑战的节目”,可见想要在刺刀见红的对决中获得更高的支持率,必须拿出最佳的状态以及最诚恳的态度。

开赛前三期,华晨宇将《阿里山的姑娘》《天堂》《夜半歌声》三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进行了全新的演绎,在不舍弃歌曲原本韵味的同时,揉入了“花式”唱法。
休息一期后,华晨宇以一曲刚柔并济的《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回归,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全场观众为之动容,他扔掉面具的一刻也宣告了这位音乐才子彻底释放,进入最佳状态。
第六场竞演,不知是否是节目组与网友们“故意为之”,又一首没有歌词、从未有人登台演唱的游戏背景音乐落到了华晨宇手中,即便有第一季的经验,华晨宇仍然为此绞尽脑汁,连夜写词、编曲、背词,白天马不停蹄地沟通、排练、继续背词,终于在竞演现场,一首激情澎湃的《代号魂斗罗》惊艳呈现。
第八场竞演,华晨宇又用一种几乎没有人尝试过的朗诵式演唱,以饱满的情绪红着眼讲述《爸,我回来了》中的悲情故事,多年以来的音乐节目中,从未出现歌手表演过程中全场鸦雀无声,悲从中来,以至于表演结束后在场嘉宾和观众都没能及时缓过神的状况,华晨宇又创造了一次“第一”。
初赛最后一期,已经习惯被“刁难”的华晨宇依然没有被放过,一首人气喊麦歌曲《一人我饮酒醉》交给了华晨宇,这次连旋律都不复存在,当然,最终这个难题还是被他用重新填词+重新编曲+融入说唱的方式“习惯性”地解决了。
在加上半决赛中加入舞台剧与古典音乐元素,以复调的形式演唱巴洛克风的《白痴》,与决中赛先抑后扬,从真情流露到畅快淋漓的《渺小》,每一首作品都深深打上了华晨宇独特的烙印,却不会让人觉得腻味,并且惊喜不断,可见华晨宇在整季节目中从未放松对作品精益求精的要求。
“常胜将军”不好当,如何做节目的人气王?
说起《天籁之战》两季节目的最大区别,除了大幅提升的舞美效果,固定嘉宾从四位变成了五位也为节目增色不少。除了第一季节目的“老班底”,同为实力唱将的张杰作为天籁之战的“新人”,也展示出了不少平时难得一见的面貌。
有趣的是,虽然华晨宇与张杰出道时间相差甚远,此前鲜有正面交锋,但回顾两人的演艺历程与演唱风格,不难发现两人在不少地方都有着相似之处:同为当年热门的选秀节目冠军出身,同样拥有深入人心的“娃娃脸”形象与清亮的高音,并且有一段时间归属同一个经纪公司旗下。
当然,两人风格的不同之处还是很明显的,华晨宇在创作方面更加得心应手,而张杰唱跳结合的台风已成特色。而在《天籁之战》的舞台上,两人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了多首优秀的音乐作品。不过,作为《天籁之战》的“新人”,自信满满的张杰也体会到了星素对决的“残酷”。

《天籁之战》是个神奇的舞台,它可以让第一季一路过关新将所向披靡的莫文蔚,在第二季难求一胜,可以让“不败神话”杨坤在决赛前“无人问津”,可以让小哥费玉清连续两季出现不该有的低级失误,而在赛中放言“没有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的张杰,却三次败给了同一人,用另类的方式实现了他的“诺言”。可华晨宇却在激烈的赛事过程中化身一股“清流”,成为五位嘉宾中没有整出太多“幺蛾子”的那一位。
屡屡获得观众的青睐,说明演唱很精彩。在复杂的曲风中避免失误,说明歌者的硬实力。达成对战的选手无视身体状态吼到破音,如果非要给出一个解释的话,恐怕要归结于对手强大的气场,给力图争胜的选手带来了过大的心理压力。这么看来,华晨宇成为《天籁之战》的人气王也是理所当然。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本季节目中张杰所演唱的歌曲虽然包含了民歌、戏曲流行、外语、说唱等多种元素,但绝大部分歌曲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爱情的元素,而选中与他有着“不解之缘”的《九妹》、与他的粉丝昵称相关的《流星雨》《星星》等等也值得玩味。
由此看来,虽然每期的歌单是由网友们筛选,但选手最终决定的演唱曲目,节目组似乎会有意识地去找嘉宾擅长曲风和观众期待之间的平衡,这样既保证了演出效果,又为嘉宾的改编保留了空间。综观两季节目,华晨宇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被“重点关照”的嘉宾,可见节目组对他的期待,相信他没有“死角”,华晨宇也没有辜负期待,见招拆招,不断创造经典。
而张杰在半决赛与决赛的三场竞演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充满力量感的快歌,虽然演出效果尚可,但同类型作品的连续表演难免会让观众有些视听疲劳。作为《天籁之战》舞台上的“前辈”,华晨宇用他的经验做出了更超前的判断,同样是为冠军耿斯汉助唱,两人都抓住了耿斯汉的“摇滚之魂”,但华晨宇还看到了耿斯汉所拥有,并渴望展示出来的“铁汉柔情”,于是在华晨宇的引领下,耿斯汉得已在同一首歌中展示了截然不同的自己,而且演绎得十分精彩,这也为他最终登顶打下了基础。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可以说,华晨宇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颠覆常规的“矛盾集合体”,他不仅能够看清人与歌的AB面,还能将看似完全相反的两种能量通过自已的调和,同步释放。如同他2018的跨年演出一般,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让人倍感真实。
他长大了,从“火星弟弟”成长为华语乐坛独当一面的实力歌手。他没长大,毫无偶像包袱,录节目时不停吃吃吃得忘乎所以。
他是天才,24小时极限创作难不倒,思维迸发灵感闪现,从无到有惊世骇俗。他是凡人,连场演唱会结束马不停蹄录节目,即便浑身酸痛头晕耳鸣,为了达到最佳状态对对手负责,也要准备万全再登台。
他很安静,可以浅吟低唱不动如山,甘愿成为“背景板”。他不安静,那只会跳舞的右手随时启动,带着选手与观众进入最燃的节奏。
他很严格,面对演唱的瑕疵敢于讲真话,用严肃认真的态度为选手指点迷津。他不严格,不仅深谙“商业互吹”之道,对于精彩的表演更是毫不各惜赞美之词,甚至秒变“迷弟”。
他很单纯,送公仔可以,同为吃货可以,一句小小的夸赞也可以,选人就凭第一感觉,“心机”二字好像根本不在他的字典里。他不单纯,投票权在手却总是犹豫不决担心顾此失彼,选手淘汰时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安慰,并将责任揽给自己,内心的挣扎看起来比任何人都复杂。

华晨宇到底是怎样一枚男子?或许连他本人都无法用一言一语来概括自己。天籁之战中化身“钟楼怪人”上演“假面的温柔”或许就是他自身的缩影,面具内外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华晨宇,没有标准答案,也没必要去苦寻答案,因为无论是哪一面,都足以成为你喜欢上这个大男孩的理由。
《天籁之战》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华晨宇这朵“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也可以说华晨宇让《天籁之战》在同类节目中更加与众不同。究竟他还有多少本事没有展现出来,未来还会献上多少“神作”,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期待。
end